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們,晚上好。

隨着天氣漸熱,日頭越來越猛,防曬也漸漸成了人們出門前的必備功課。走在夏日街頭,堪稱一場“防曬裝備大賞”:防曬傘、遮陽帽、墨鏡、冰袖、防曬衫、長度到腳踝的防曬外套……不同部位嚴防死守,不給紫外線一絲可乘之機。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

防曬源於日常生活中的現實需求。隨着對紫外線的瞭解更加深入,人們發現過度日曬不僅容易導致變黑,還會加速皮膚光老化、色斑等,還可能造成光敏性皮炎等與日曬相關的疾病。再加上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防曬科普”“防曬對比”,不斷強化着人們的防曬意識。現如今,防曬在實用價值之外,被注入了更多審美的追求,已然和美白、抗衰老等畫上了等號,在年輕羣體特別是年輕女性中擁躉無數,孕育着一個廣闊的市場。

相比防曬霜每隔幾小時就要補塗和卸妝的麻煩,穿戴型的物理防曬在今年更爲流行。所謂的物理防曬,是指區別於通過化學成分來實現防曬效果的防曬霜,而是藉助物理材質來遮擋紫外線的用品,如太陽傘、防曬衫等。一些商家瞅準機會,推出各種噱頭的防曬裝備。一件防曬衫,從基礎的防曬功能,到追求面料清涼透氣、款式時尚,再到主打冰感降溫,甚至號稱添加玻尿酸,可以給皮膚補水保溼……在商家的宣傳文案中,一些“黑科技”令人眼花繚亂,充滿了吸引力。

打開購物平臺,這些標榜着“黑科技”的防曬衫無一例外,動輒大幾百,甚至高達千元。消費者付費購買,是衝着美麗和健康去的。但是這些防曬衫,真有宣傳的那麼神奇嗎?此前,寧波市質檢院紡織品纖維檢驗中心的專業技術人員曾對市面上不同價位的防曬衫和日常穿着的普通衣物進行了防曬試驗。結果顯示,普通衣物也有較好的防紫外線性能,甚至同顏色下,100%的普通衣物防紫外線性能比專業防曬衣更好。實際上,這些防曬衣所用材質,依然是尋常的滌綸、氨綸、錦綸等。有業內人士透露,所謂的“黑科技”,不過是不同的面料配比產生不同的效果而已。

不難發現,在這走俏的防曬潮流之外,健康的初衷已經出現了背離,刻意營造的容貌焦慮浮出水面。要白還不夠,還要穿着好看,還要保溼補水,不僅暴露在外的皮膚要用防曬衣包裹起來,甚至頭髮和眼睛都要用帽子、墨鏡加以保護。在一篇篇“軟文”的作用下,消費者一邊對紫外線視如洪水猛獸,另一邊心甘情願爲商家打開錢包,爲看似高大上的概念和噱頭買單。

在容貌焦慮的裹挾下,人們甚至忽略了,紫外線是促進維生素D合成的重要因素,對預防骨質疏鬆有重要作用。前不久,杭州一位30歲的女士就因爲長期見不到太陽、過度防曬、缺乏運動被診斷患了嚴重的骨質疏鬆。這無疑是對紫外線焦慮人羣的一次警醒:防曬雖好,過猶不及,切莫用自己的健康爲商家的營銷買單。

這正是:

適度防曬可以,

過度焦慮不必。

適當曬曬太陽,

身心滿滿活力。

(文|徐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