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浪科技 周文猛

新浪科技訊 6月29日上午消息,在正式運營了2年零8個月後,天眼企服平臺,正式宣佈即將退出歷史舞臺了——近日,天眼查旗下企服平臺天眼企服宣佈將於7月15日起關停。據天眼查官方關停公告顯示,“屆時企業用戶將不能在平臺上下單或發佈任何需求,天眼企服平臺將向商家退回保證金,不再以擔保形式提供擔保。”

數字化轉型浪潮之下,國內各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步伐仍在加速,尤其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推動下,千行百業從數字化到智能化的轉型需求仍在凸顯,未來企業服務市場增長可期。然而此時,天眼企業平臺卻選擇了退場。

天眼企服平臺黯然退場背後,是百億企業服務藍海市場上的泡沫開始破滅?還是另有歸因?

關停,企服行業標準化待解

天眼企服是天眼查旗下的企業服務平臺,上線於2019年10月,致力於爲全類型、各階段的企業提供工商服務、財稅服務、知識產權、資質許可、品牌設計、IT/軟件、電商服務、營銷推廣、人事社保等多品類的企業服務。

在2021年3月,天眼企服還進行過一次升級,吸引了包括用友、金蝶、分貝通、有贊、微動天下、51社保、紛享銷客等企業的入駐,是天眼查構建的生態中重要環節,將爲服務商家提供曝光流量優勢,從而降低獲客門檻及獲客成本,讓商家與生意機會精準連接。

據當時天眼查副總裁孫健公開表示,“天眼企服的切入點是解決整個行業的‘標準化’問題,通過樹立標準,實現企業服務行業的良性生態。”然而如今,整個企服行業標準化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天眼企服平臺卻已將要退場。

據天眼查官方發佈公告,“自2022年7月15日24時起,用戶將不能再通過天眼企服平臺下單或發佈任何需求;平臺商家將於2022年7月22日前退出平臺,平臺將向商家退回保證金。”

另有部分天眼企服平臺入駐商家表示,“目前也已經收到了天眼查發出的停止服務通知,被要求主動聯繫平臺處理善後工作。”

頻惹爭議的“天眼查們”

天眼企服平臺關停的同時,天眼查旗下企業監測及相關服務頻頻引發消費者投訴的情況也引發外界關注。此前,天眼查平臺上頻頻出現數據、內容引用失誤,以及標籤定義錯誤等情況,給相關企業帶來一堆困擾。

2020年6月,天眼查透過各類媒體發佈信息稱,魅族創始人、董事長黃章已從魅族股東中退出,消息一出便引發外界瘋狂猜測。隨後不久,魅族方面回應稱此事與事實不符,“近期公司沒有出現任何的股權變動,同時表示會跟進要求天眼查修正其出錯信息。”

同樣在2020年7月,天眼查向相關媒體發佈信息顯示:韶關娃哈哈飲用水有限公司發生主要人員變更,宗慶後退出執行董事,陳苑君退出監事。隨後,事實證明娃哈哈的相關工商信息並未變更,此消息系子虛烏有。

數次重大信息發佈的“翻車”,導致相關企業或名譽受損,甚至於引發股價波動。期間,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企業主不希望負面信息被展示的心態,利用天眼查等平臺開展“有償刪帖”等灰色交易。

此外,竊取同行“企查查”等企業數據,將企查查發佈的大數據研究院《我國新基建研究報告》,一字不差地改成天眼查出品等事蹟,也一度引發行業詬病。

在黑貓投訴上,目前有關於“天眼查公佈的企業欠稅信息有誤”,“企業認證狀態有誤且長期溝通不做更正”,以及“拖延註冊商標,服務態度差。”等相關投訴內容層出不窮。截至目前,黑貓投訴上有關於天眼查的相關投訴量多達1355件,近30日投訴量達59件。

有業內人士評價指出,“作爲第三方中立平臺及數據服務機構,希望天眼查們能夠加強技術積累,呈現出更加精準的信息和服務,而不是盲目追逐熱度,捨本逐末,忘記了商業的初心。”

一部分企服平臺正被淘汰

數字化轉型浪潮下,我國的數字化進程正不斷加速前行。據艾媒諮詢數據,2020年中國OA市場規模達228.5億元,預計市場將持續擴大,2021年中國OA市場規模將達264.2億元,同時將於2022年接近300億元市場。

然而在機構一致看好的背後,越來越多的中小型企業服務機構卻開始逐漸消亡。據時代數據2021年12月發佈的“創業公司倒閉名錄”顯示,2021年,企業服務賽道關閉103家公司,屬於關閉最多的行業賽道。

對於天眼企服關閉一事,業內猜測,這可能與其業務發展不太理想有關。該平臺代辦企業工商稅務等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也容易被很多線上化辦事流程取代並最終關停。

天眼查之外,與天眼查屬於同一賽道的企查查、啓信寶等同業競爭對手,同樣也屢次因爲錯誤引用數據,“越俎代庖”公開企業信息等行徑遭到行業詬病。2020年,花唄便曾因爲錯誤推送“花唄”清算信息被法院判賠60萬。

問題不斷的背後,天眼查們如何通過技術創新與組織變革,一改頻頻因數據引用出錯而導致的負面形象,已成爲企業發展不得不去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着數字化等技術的發展,企業服務對於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客戶的需求也總是不斷變化,這導致這個行業標準化的產品和服務往往很難做出,資金回收的效率和質量也並不理想。“技術壁壘的不斷提高,以及客戶需求的持續變化,企業服務市場的技術准入門檻和進入壁壘均正在不斷提高,缺乏技術含量和服務質量差的中小型企服平臺,也將因此面臨被淘汰的風險。”有業內聲音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