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舟

Web3,成了最近美國互聯網大廠的“熱門話題”。

亞馬遜和谷歌今年爲了搶佔Web3雲服務市場明爭暗鬥、相互“撬牆角”;馬斯克和小扎則似乎“必有一戰”,他們掌控着推特、Facebook這兩大社交產品,而且都“卯着勁”拼誰更快推出NFT產品;美國、加拿大、中國的電商巨頭上演起了“三國殺”,eBay、Shopify、阿里巴巴都在海外探索起NFT和Web3市場。

不管主營業務是什麼,美國的互聯網大廠都準備在Web3裏探索一番。

虎嗅觀察,目前已有Meta、谷歌、亞馬遜、推特、eBay、奈飛、Paypal、Square等至少8家美國互聯網大廠付出實際行動探索Crypto或者Web3。甚至有的美國互聯網巨頭比如谷歌、Square(美國版支付寶)已經公開宣佈將Web3放在公司戰略層面進行重點發展。

尤其在六月,雖然加密貨幣市場進入熊市、投資者“哀鴻遍野”,但絲毫沒有影響到巨頭們紛紛在美國、加拿大等市場傳出消息展開對Web3的探索。

電商巨頭eBay(美國)於6月22日收購了NFT藝術市場KnownOrigin,並在昨天(6月28日)提交NFT商標申請;另一家電商大廠Shopify(加拿大)宣佈在其平臺的新版本中加入Token門控功能,並與Doodles、World of Women、Cool Cats等知名NFT項目進行合作。而更巧的是,阿里巴巴(中國)也在這個月於海外宣佈了提供NFT解決方案。

除了全球三大電商巨頭“齊聚”Web3外,社交巨頭Meta、支付巨頭Mastercard等“重磅玩家”也都在本月放出大招。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宣佈擴大NFT的測試範圍,讓創作者不僅可以在Instagram上展示他們的NFT,還允許用戶就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交叉發帖;支付巨頭Mastercard則在本月一口氣和7家Web3公司展開合作,將支付網絡滲透進這一新的賽道,支付巨頭美國運通也表示看好加密支付的長期價值。

當時鐘的指針轉向2022年年中,美國互聯網巨頭對Web3的火熱情緒已經徹底得到釋放。

當然,每家巨頭對Web3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也各不一樣。有的巨頭雷聲大雨點小,有的巨頭早在幾年前就在Web3裏深耕悶聲發大財,做到了盆滿鉢滿。

“亞馬遜早就賺翻了,一家頭部加密交易所每個月需要給亞馬遜支付幾百萬美元,Binance更是天價,一年能給亞馬遜帶來近1億美元的收入。”多位接近AWS(亞馬遜雲)的人士向虎嗅表示。

“老對頭”谷歌發現了這一點,上個月(2022年5月)它開始組建Web3團隊,並開始“撬”亞馬遜的客戶。谷歌在官方博客表示Web3熱潮就像10年前互聯網的興起,大張旗鼓的向Web3裏的公司宣佈正式進軍這個賽道。

Web3,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生態系統,被人們稱爲下一代互聯網。它致力於將數據的“所有權”歸用戶,而非歸大型平臺,這一變化被認爲是一場正在發生的數據革命。

從天賦皇權,到天賦人權,是一種革命;從平臺擁有數據所有權,到用戶擁有數據所有權,亦是一種革命。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大衆獲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權利和更大的自由。Jack Dorsey(推特和Square的創始人)是第一個all in Web3的美國互聯網巨頭創始人,以他爲代表的部分美國互聯網創業者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態參與到Web3的建設中。

只不過在此前,Jack Dorsey形單影隻,孤軍奮鬥。而在今年,美國大部分互聯網巨頭終於反應了過來,發現了Web3的價值,並決定展開探索。

互聯網巨頭又捲了,這次是Web3

作爲互聯網巨頭探索Web3的“排頭兵”,雲廠商之間的競爭最爲激烈。

“明顯感覺,今年許多和我們有競爭關係的雲廠商開始重視Web3這一塊的業務,並且嘗試撬動我們已有的一些業務。”一名AWS員工天明向虎嗅表示。

“谷歌雲團隊不太care小團隊,更多選擇大的Web3公司。”一名接近谷歌的人士表示。虎嗅瞭解到雖然目前已超過百萬Web3公司,但是小公司每月付出的上雲費用一般在1萬-2萬美元,加起來可能都抵不上Binance一家。

在2022年之前,大部分Crypto和Web3公司都選擇使用亞馬遜的雲服務。因爲各種原因,谷歌、微軟、阿里、騰訊、華爲當時都沒有重視這一塊賽道,這讓亞馬遜在這一市場“一家獨大”,目前已經佔據了50%以上的市場,Binance、OKX、Huobi等加密巨頭都用亞馬遜的雲服務,而今年誕生的諸多Web3公司也是如此。

另一名AWS員工程欣向虎嗅表示:“AWS抓大不放小,還十分重視對於新賽道的扶持,內部設立了針對初創公司2萬多美元的減免資金,來支持早期的初創公司成長。”這一策略,吸引了許多新的行業(公司)使用AWS的雲服務,也讓亞馬遜在Web3這個賽道佔盡先機並獲得堪稱龐大的利潤。

“AWS經常會舉辦一些大會活動,我發現有很多Crypto和Web3相關行業的人士向我們諮詢雲服務。”程欣說。

不過,在美國和中國工作的多位AWS員工向虎嗅表示,從今年開始,明顯感覺到被友商“撬牆角”的次數多了很多。

許多互聯網巨頭旗下的雲廠商“緩過神來”,發現Web3這個賽道竟是一塊已經很難忽視的大蛋糕,紛紛發力。谷歌雲將Web3比作十年前的互聯網,並專門成了Web3團隊;微軟發佈了招聘可以在Web3領域開疆擴土的專業人士;華爲雲積極拓展海外Web3公司,不僅時不時在推特的Web3話題上“刷存在感”,其生態下的公司也進展順利;阿里雲不甘示弱,宣佈爲海外用戶提供NFT解決方案......

短短几個月時間,雲廠商雲集Web3,讓人們有種“人滿爲患”的感覺。

除了“雲+Web3”,美國的一些互聯網巨頭還探索了各種其他“X+Web3”的商業模式,比如“社交+Web3“、“支付+Web3”、“電商+Web3”等。

據虎嗅觀察,目前在美國,支付公司探索Crypto和Web3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Mastercard、Paypal、Square等美國支付巨頭幾乎已經全部進入這個賽道。

從參與程度來看,Square等從互聯網時代崛起的巨頭已經幾乎all in crypto,加密收入作爲創新業務已佔其半壁江山;Paypal(美國的支付寶)則超前佈局、四處出擊,大肆搶佔英國、日本等加密支付海外市場,和此前移動支付時代的打法如出一轍;Mastercard則與Immutable X等7個NFT公司合作,將其支付網絡引入Web3,用戶可以使用借記卡和信用卡直接購買NFT。

除了Web3支付賽道,Web3社交賽道也如火如荼。

據虎嗅觀察,目前僅國內就有十幾家做Web3社交的團隊,引人關注。以CyberConnect爲例,在5月底更新的數據顯示,該協議總用戶數已經達到146萬,總連接次數爲1920萬。

作爲美國兩大社交巨頭:Twitter和Meta也自然嘗試了關於Web3社交的商業模式。

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宣佈爲創作者擴大NFT的測試範圍,以便更多的創作者可以在Instagram上展示他們的NFT,甚至未來用戶就可以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交叉發帖。

從目前來看,美國兩大社交產品(Twitter和Facebook)中,推特是最爲激進的,也是目前在Web3領域探索最多的社交巨頭。它不僅擁有專門的團隊,還已經在自己的主產品上設置了各種關於Web3的應用。

而Meta雖然遲人一步,但它具備進軍Web3的天然優勢,不僅探索統一的支付方式Meta pay,還試圖在兩大社交產品:Instagram和Facebook中間打通隔閡。

可以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人們的數據都是以NFT的形式展現,而NFT這一數據並不屬於互聯網巨頭,人們可以自由將這些數據遷移到各個平臺上。創作者可以將自己Facebook的粉絲,遷移到Twitter、微博和微信公衆號上,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每次開始用一個互聯網產品,都是從0開始。

粉絲,就是數據,也是創作者最大的財富之一。這些財富可以在各個平臺上互通有無,而不是隻限於一個平臺。平臺的權力大大降低,而擁有影響力的用戶的權力則不斷放大,越具有創造性的人越將在這樣的機制上獲得更大的話語權。這將大大激發人們的創作性,因爲人們生產的每一段數據,都代表着一種版權,一種財富。

人們現在使用的社交產品,幾乎都不相容。創作者在微信上發一條文章或者圖片,不能在即刻、推特等其他生態平臺發佈。這並非社交產品不能再展開創新,而是因爲各大社交巨頭壟斷了整個社交市場,讓任何創新都可以被簡單複製到巨頭生態下。

而當數據歸用戶所有,用戶可以自由選擇將圖片或者文章,發佈在任何一個平臺,創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粉絲遷移到新的平臺、創作者可以把圖片一鍵分發到所有平臺,讓用戶真正掌握信息世界的主動權。

而對於互聯網大廠而言,Web3在試圖撼動目前的中心化互聯網格局時,也在給互聯網大廠帶來了巨大機會。

沒有新的技術出現,互聯網大廠也必然面臨着業務停滯,落入傳統行業的困境。而互聯網大廠此前積累的雲服務資源、社交資源、移動支付資源、互聯網電商資源,和Web3並不是完全相斥。相應的是,Web3一邊嘗試着革互聯網巨頭的命,一邊又給“配合”的互聯網巨頭龐大的市場和盈利機會。

以雲廠商爲例,目前Web3“公司”累計超過百萬家,而這些公司幾乎都採用中心化雲服務,這讓AWS等廠商獲得了很大利潤。實際上,目前來看,Web3試圖在革一部分大廠的命,同時又爲另外一批互聯網大廠創造了更大的市場需求。

舊世界正在瓦解,新時代已然降臨

Web3的出現,在今年獲得的不僅是互聯網巨頭們的支持,也吸引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重視和行動。

虎嗅曾在《日本決心“搶灘”下一代互聯網》中表示,近一個月來,日本國內掀起了Web3學習的熱潮,甚至日本首相計劃從政治角度推動Web3的發展。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5月26日發表聲明:“Web3時代的到來可能會引領(日本)經濟增長,我們相信,整合元宇宙和NFT等新的數字服務將爲日本帶來經濟增長。隨着我們進入Web3時代,我強烈認爲我們必須從政治角度堅決推動這種環境。”

而鄰國印度,也在搶奪Web3亞洲主導者的地位。由於人口比肩中國、程序員數量比肩中國、本土互聯網生態趨向成熟、印度國內獨角獸數量大爆發等原因,紅杉資本等巨頭也在今年將資金(20億美元)向印度大幅度傾斜,而Crypto和Web3是紅杉資本十分看重的一個賽道。

而美國作爲這場技術浪潮的中心,更是匯聚了全球最好的人才、技術和公司。硅谷、華爾街和SEC的頂尖人才不斷湧入這個賽道,讓美國始終保持着在Web3的領先地位。

那麼,Web3爲何會吸引這麼多大國、互聯網巨頭和頂尖人才參與其中?

答案或許還要回到互聯網的本質。在互聯網時代,數據是基本要素,一切互聯網運動都圍繞着這一要素活動。

在互聯網1.0階段和互聯網2.0階段,數據要素被死死控制在各大平臺手中。公平、效率、安全,形成了數據的不可能三角。

在Web1和Web2階段,爲了讓數據充分流動,需要依靠互聯網巨頭“壟斷數據”(犧牲公平),最大化提高效率。而如今數據的效率達到了一個瓶頸,但數據的安全(如果互聯網巨頭的雲平臺倒閉或者私自使用大數據)、數據的公平(數據是每個人產生,而且可以創造社會價值,但每個人卻不能獲取價值帶來的相應收益,就像工作但沒人發薪資一樣)卻沒有得到長足的進步。

此前,互聯網巨頭“壟斷”了數據,沒有給用戶收益,取而代之的是給用戶更便捷的服務。然而,人類產生數據,是一件永遠的事情,互聯網巨頭可以在早期收取發展紅利,但不可能永遠躺在功勞簿上收取一輩子數據收益。

當互聯網巨頭對數據的壟斷達到巔峯,已經將社會創新壓榨到最大程度,數據革命便會應運而生。人們會將數據的權力,從互聯網巨頭“拿走”,還給大衆。

具體而言,NFT(非同質化代幣)代表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只屬於個人的數據,這個數據自帶價格,從而實現普通人將數據的權力從大平臺“壟斷”中解放出來。

一張圖片,是一個數據,也是一個NFT,當人們生產了這幅畫時,數據的相應價值便能給到創作者,而不是由平臺所擁有或說了算。

作爲一名畫家,這幅畫吸引了許多粉絲,這些粉絲也將是一個個NFT,也會成爲這名畫家的數據和資產。當用戶喜歡Instagram,就可以將這些粉絲遷移到Instagram,當用戶喜歡Facebook,就可以把這些粉絲遷移到Facebook。因爲NFT實現了用戶的數據用戶做主。

數據是21世紀最大的“金礦”,然而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數據屬於個人,是個人不可侵犯的資產。

這是一場數據革命,在這個浪潮裏的公司會不斷在效率和公平之間“來回搖擺”。但是,當我們將時間拉長會發現,整個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會流向更加去中心化、更加民主、更加傾向大衆利益的窪地。

Tips:天明、程欣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