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隨着LPR降低以及一系列監管政策落地,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普遍挺進“3”時代。

爲爭搶優質小微企業客羣資源,銀行貸款利率“比着”報價。《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有國有銀行已經將部分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降至2.9%。

近日,央行再次呼籲金融機構精準發力,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疊加部分原材料漲價等原因,有些小微企業對貸款的態度仍然十分審慎。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仍然是銀行放貸“難”的主要問題之一。

搶奪優質小微企業 貸款利率低至2.9%

記者注意到,近日,招商銀行上海分行推出了一項專項利率優惠方案,具體是將額度高達1000萬元的抵押類小微生意貸,利率下調爲年化3.6%(單利)起。

某國有銀行省分行管理層表示,目前該行線上抵押貸款年化利率最低至3.55%,信用貸款最低至3.95%。另一國有銀行地方支行行長向記者透露道,目前該行的一款針對小微企業的線上貸款利率可以達到2.9%。

談及近期小微貸款降低利率的原因,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邱亦霖告訴記者,這主要得益於央行貨幣政策不斷靠前發力。今年1月,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調10個和5個基點;4月,金融機構普遍降準0.25個百分點;5月,5年期以上LPR再度下調15個基點。

“以上調控政策都在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下調中長期貸款的利率,利用降低資金成本促進企業信貸資金的需求,支持企業生產經營。”邱亦霖表示。

上述國有銀行地方支行行長坦言,如今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的降低,也是銀行間競爭的結果。“小微企業對銀行而言是潛在資源,優質的小微企業更是稀缺資源。因此,爲了爭取更多小微客戶,銀行會調整不同信貸產品的利率,將優惠傾斜給小微金融貸款。”

近年來,監管層頻頻下發政策,鼓勵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發展。此前,銀保監會印發了《關於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明確了全年工作目標:總量方面,銀行業繼續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兩增”;成本方面,在確保信貸投放增量擴面的前提下,力爭全年銀行業總體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較2021年有所下降。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我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已連續四年實現高速增長。截至今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53.54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總額20.5萬億元,同比增速21.64%,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0.6個百分點;有貸款餘額戶數3577.25萬戶,同比增加781.24萬戶。

“內卷式”增長的背後,是不斷降低的小微企業貸款利率。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22年前兩月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5.57%,自2018年一季度以來保持穩步下降態勢,已累計下降2.24個百分點。

“國有銀行的資金成本比較低,因此可以做到2.9%。一些城商行鍼對小微企業的貸款產品利率雖然高於國有銀行,但其利率水平與過去幾年相比,也降低了將近一倍。”上述國有銀行地方支行行長說。

擴大信息共享 激活小微企業信貸需求

邱亦霖指出:“小微企業貸款量連續多年增加,貸款利率也在穩步下降,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成本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小微企業貸款。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金融機構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約20.8萬億元,爲2018年初的2.5倍,同比增速達24.6%。”

上述國有銀行地方支行行長告訴記者,“貸款利率的降低,有利於小微企業攤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有效信貸需求是有刺激作用的。”

不過,目前部分小微企業對於貸款的有效需求不足。某國有銀行授信部人士告訴記者,近期我國疫情多地散發對許多行業造成較大沖擊,疫情反彈也影響了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影響企業生產經營從而出現盈利下滑、甚至是產生流動性壓力。

“疫情反覆,也影響了企業信心,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需求。受國際地緣政治衝突、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原材料進口的成本高企,進一步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增大,嚴重影響企業信貸等融資需求。”邱亦霖補充道。

在近期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2年第二季度例會中指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要積極做好“加法”,精準發力,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用好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和碳減排支持工具,綜合施策支持區域協調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

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小微企業?邱亦霖建議,在貨幣政策繼續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加大信貸投放、爲小微企業提供更多流動性支持是關鍵。具體來看,一是信貸投放體現方向性和精準發力,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經濟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二是針對超預期因素影響下企業面臨流動性壓力等問題,可以採用降低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延期還本付息等手段促進困難行業、小微企業恢復生產經營,做好相應的幫扶工作;三是針對小微企業貸款能力和可持續性的提升方面,儘量通過多樣化金融產品、產品創新來滿足企業融資的需求,對於抵質押品或者擔保措施不足的小微企業,可以考慮增加三方增信、供應鏈融資、知識產權質押等信貸方式相對靈活地安排企業貸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小微企業授信過程中,由於小微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合格的抵質押資產相對不足,且生產經營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大,部分銀行在展業時依然存在“不敢貸”“不願貸”的情況。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撰文建議稱,銀行要藉助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降低金融服務成本的同時,更好地管控風險;此外,通過金融科技應用,金融機構還可以更加精準地識別中小微企業的各種個性化需求,並以此爲基礎進行產品開發,提升支持效力。

邱亦霖認爲,商業銀行可考慮儘快完善盡職免責制度,搭建其相對完善的全流程風險控制體系。“同時,改進針對小微企業的不良貸款處置方式、強化銀政擔保緩釋風險等。針對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程度高,可考慮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通過對接徵信平臺,擴大信息共享範圍,有效利用信用信息數據支持小微企業信貸投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