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靖斌 廣州報道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爲重點,努力讓農村具備更好生活條件,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事實上,《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爲了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早在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經過近5年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東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也逐步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2022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9億元、增長9%,糧食播種面積3320萬畝、總產量1280萬噸,實現面積、產量、單產“三增”。

儘管鄉村振興的任務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祕書長袁帥看來,鄉村振興仍任重而道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鄉村振興建設發展,鄉村經濟需要更多的科技力量投入和落地實施,同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要遵守‘因地制宜、佈局合理、特色突出、發展協調’的鄉村旅遊發展基本準則,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發展特點和特色展開,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與行之有效發展要求來進行發展。”

5年探索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建設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近日明確了深層次的建設方向。

據悉,該《方案》圍繞“怎麼建、建什麼、誰來建”,進一步明確了鄉村建設的總體原則、具體內容和推進機制,針對性和操作性很強,同時對於各地落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實質性引導作用。

《方案》還明確了鄉村建設行動的路線圖,從鄉村規劃建設、數字鄉村建設、農村道路建設等12個方面貫徹落實重點任務,確保到2025年,鄉村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往戶延伸取得積極進展,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顯著加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事實上,在《方案》出臺前,國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也有5年之久。

早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中央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爲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1月中央公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通過科學制定規劃,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推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其中要求,按照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這5年間,既要在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又要爲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礎。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再度印發《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文件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文件再度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紮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2022年3月5日,中央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在鄉村振興方面要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啓動鄉村建設行動。而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既明確了鄉村建設行動的路線圖,也確保了2025年鄉村建設要取得實質性進展。

“‘鄉村振興’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經濟議題,它已經超越了產業發展和經濟範疇,涵蓋了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多個領域,要求我們必須走出固有的鄉村發展思路,真正從鄉村本位出發,轉變思想,探索出一條鄉村崛起的可持續路徑。”袁帥告訴記者。

鄉村振興下的廣東經驗

事實上,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在廣東已有不少探索經驗,回望過去5年,自中央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廣東省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得益於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廣東省新增全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5個、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羣3個、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6個,數字農業、休閒農業、都市現代農業蓬勃發展,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成效明顯,地方特色產業產銷兩旺。

碧桂園、海倫堡等廣東本地的龍頭房企,也在積極響應號召,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爲產業振興持續發力。

廣東省南雄市,是廣東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但27萬畝的水稻種植水田中,有21萬畝水田僅以單一水種植爲主,畝均農業產值較低。爲解決這一問題,2019年開始,南雄市重點引進稻蝦共作產業,通過“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方式,來實現“穩糧增效、稻蝦雙贏”。

“以前村裏的田都是以散戶種殖爲主,各自爲政,有種水稻的,還有種黃煙的。這樣下來,一年每畝地只有2000~3000元的收入,這樣的收入很難維持家庭基本生活。”當地村民莫世傑告訴記者。

碧桂園廣東省南雄市鄉村振興項目負責人江楊向記者介紹:“經過近兩年的運作,我們的管理及養殖技術日趨成熟,現在基地已發展成爲集產業、科研、培訓於一體的多功能產業項目基地。基地不僅可以爲稻蝦養殖產業提供實訓參考,同時也可以爲該產業發展提供科研支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正在南雄如火如荼進行中,碧桂園在南雄市古市鎮修仁、豐源等5個村通過土地流轉助力超100人增收,帶動本地村民超20人實現就近就業,聯農帶農超100戶,每戶都有大概5000元的增收。

作爲較早幫扶清遠市連南茶產業的企業,海倫堡深入調研市場,也形成科學高效、特色鮮明的茶產業幫扶模式,帶領當地茶農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專業化、規模化、效益化的鄉村振興路徑。

“爲了實現精準高效的幫扶效果,海倫堡深入瞭解連南茶產業發展現狀,提前制定了因地制宜的有效幫扶策略。”海倫堡中國控股廣東臻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告訴記者,在幫扶過程中,海倫堡不斷優化幫扶措施,已形成“公司+科研院校+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幫扶模式,惠及更多民衆。

數據顯示,2021年,在連南瑤族自治縣春茶頭採節採茶活動中,海倫堡作爲幫扶企業在採茶活動現場設攤採購茶青,收購1.5萬斤茶青,幫助茶農創收約37.5萬元,年度採購幹茶約5000斤,實現聯農帶農50多人,農戶年度增收在100萬元以上。除此之外,公司直接採摘面積達200畝,野生自然生長面積1萬畝,公司年度銷售額達1000萬元。

爲進一步擴大連南茶產業規模,在2021年10月,海倫堡與連南瑤族自治縣八排瑤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參與連南縣茶藥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該茶園佔地面積2000畝,建成后豐產期可產120萬斤,年產值可達1200萬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並增加當地百姓收入。

得益於國家宏觀政策的利好和城市經濟快速發展,鄉村旅遊有着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然而袁帥指出,鄉村振興仍要持續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在開發建設中,‘因地制宜、佈局合理、特色突出、發展協調’是鄉村旅遊發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準則,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發展特點和特色展開,因地制宜地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與行之有效發展要求來進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