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的一個上午,胡小石受陳毅之邀,來到南京玄武湖翠虹廳。二人相談甚歡。談到玄武湖的掌故時,胡小石說:“本來湖東之水直逼鐘山腳下,每遇大雨,紫金山上的松果與松葉被雨水衝進玄武湖,湖中鰱魚喫了松果後,肉質又嫩又香,'清燉鰱魚頭’也就成爲京蘇大菜中一道金陵名菜。”
陳毅聽後,興致勃勃地提議:“那今天就點這道菜,與先生一起,飽一飽口福!”不料,胡小石竟搖了搖頭,嘆了口氣,回道:“水系破壞了,山水不再直接流入湖中,鰱魚喫不到松果松葉,肉質失去香味,名菜失去原有特色,也就失傳了。”陳毅連說幾聲可惜,隨即擔心地問:“不是我們共產黨人乾的吧?”胡小石搖了搖頭,說,前朝的事了。陳毅便語調凝重地對胡小石說:“我們共產黨一定要管好人民的山山水水,請先生放心!”
二人走到櫻洲,胡小石介紹說:“昔日櫻洲四面環水,夏秋之交乘小船擺渡上洲,可摘食鮮紅櫻桃,頗有情趣。”說到此處,胡小石隨口吟誦出白居易的《櫻桃》詩:“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濃氣味殊。恰恰舉頭千萬顆,婆娑拂面兩三株。鳥偷飛處銜將火,人摘爭時踏破珠。可惜風吹兼雨打,明朝後日即應無。”吟誦完詩句,胡小石攤開雙手,感嘆道:“現今真的應了白居易的詩——全沒有了!”陳毅指着櫻洲劃了個大圓圈說:“等打完仗,我們來栽,把櫻洲栽滿了!如今是人民的江山,就應該綠水青山常在!”
宴會開始時,胡小石被安排在主賓桌。席間,陳毅到胡小石座前敬酒,說:“先生很了不起,和特務面對面地鬥爭,護校有功,把國民黨的中央大學完整地交給了人民。人民不會忘記你!我敬先生三杯!”在場衆人熱烈鼓掌,胡小石連連向陳毅鞠躬致謝。宴後,陳毅請胡小石賦詩留念。胡小石略加思索,即揮毫五絕一首:“千秋傾城酒,十里送荷風。更以吞江量,完成跨海功。”陳毅看罷,連聲說好,語氣堅定地說,我們一定會完成統一大業的。
胡小石平生有三好:“一好讀書,二好賦詩揮毫,三好東坡肉。”
胡小石愛喫的東坡肉做法是將帶皮豬五花肉刮洗乾淨,切成幾個大小均勻的方塊,並用稻草綁成十字結,扎口朝下。炒鍋內倒入適量油燒熱,放入肉塊,將肉皮朝上,慢火煎出油脂,取出備用。另取一口砂鍋,鍋底鋪上一張竹篾子,墊上蔥和薑片,將煎好的豬肉皮朝上平鋪在鍋裏。炒鍋內放入冰糖和水,炒成糖色倒在肉皮上,再加生抽、老抽、紹酒、清水,加蓋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燜制30分鐘,將豬肉翻轉至皮朝下,再燜15分鐘後翻轉回來。一共燜約1小時後開大火收汁,留部分醬汁,再將肉擺在一個大碗裏,肉皮朝上,倒入少許紹酒,上籠蒸制約60分鐘。出籠後將醬汁均勻地澆在肉皮上即可。
困難時期,胡小石曾多日不嘗肉味。一次,保姆設法從市面上買到一點豬肉,剁成肉末子,煮成肉糜粥。胡小石聞香而至,既驚訝又興奮地說:“豬兄!豬兄!久違!久違!”
胡小石是個特別喜歡熱鬧的人,亦很好客,因此,人們也喜歡朝他家裏跑。在家裏,他與弟子、友人談笑風生,樂此不倦,有時能從中午聊到晚上。快要喫晚飯的時候,訪客起身告辭,他總是熱情地留客喫飯。有一天,保姆見胡小石又留客喫飯,便面有難色地說道:“先生,家中沒柴燒飯了。”臨時去市面上買柴草,顯然來不及,胡小石就慨然應答:“無柴燒不要緊,把我書房裏的報紙拿去燒就行了。”
胡小石鍾愛弟子,授課之餘,亦經常邀請學生,或是去城南城北幾個老字號菜館品嚐佳餚,或是去清涼山掃葉樓飲茶品茗,或是到夫子廟秦淮河畔小攤上喫“油氽豆腐乾”。他喜歡一邊喫,一邊品味美食中的文化,更陶醉於和弟子、友人飲酒賦詩、縱論文史的氛圍。胡小石對用餐的環境從來不講究。有一次,他得知山西路有位福建廚師出手不凡,開了一家小飯館,就帶了四五名研究生一起去喫。師生幾人圍坐在一張簡陋的小方桌上,津津有味地品嚐着美味佳餚,絲毫不覺得擁擠。
胡小石在品嚐佳餚的同時,還喜歡給飯店老闆提建議,有時還會自報食材名,讓店家按照他的配方來做菜。有一次,在一家菜館用餐後,胡小石建議店家用雞肝、蝦仁、筍尖、豆腐進行搭配,最後做出來一道別致又鮮美的羹菜,被店主命名爲“胡先生豆腐”,一時成爲美談。還有一次,朋友請胡小石喫飯,預定了“八大八小”酒席。因客人較多,菜料不足,主廚就把鴨胰子配上雞脯,再用鴨油爆炒。上桌後,這道菜白裏泛紅,油光溢彩,晶瑩剔透,令人垂涎欲滴。大家品嚐後交口讚美,大呼真乃人間美味!追問這是什麼菜,廚師回說無名,胡小石便當場取名爲 “美人肝”。“美人肝”從此名聞天下,成爲南京的一道名菜。
胡小石的學生很喜歡聽他講和飲食文化有關的內容,尤其是酒文化。無論是白酒、米酒,還是黃酒的故事,他都能信手拈來。有一次,胡小石還講到了和外國有關的酒:“《詩經》上講到的'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的'漿’,爲酒的同族,我過去不知道,抗戰時去西北,在農民家才嚐到它,原來就是俄羅斯人稱爲克瓦斯的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