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志愿填报季,在这个被称为"人生路口"的重要时刻,每个人都希望辛苦考来的每一分,发挥出最大价值。

报志愿被形容是人生的第二次高考,那些就业后薪资丰厚、就业机会广阔的专业,自然成了报考热门。

多数人趋向保守,按照时下就业形势,在父母的建议下涌向金融、医学、计算机等热门专业。

但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自己掌舵人生,换个跑道,在志愿栏里填下相对小众的冷门学科。

图/受访者提供

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大环境下,当年报了冷门专业的学生,如今过得怎么样?

回看自己当年的选择,他们会感到后悔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找到三位就读或毕业于考古系、葡萄酒工程和人类学专业的朋友,听听他们在另一个轨道里赛跑的故事。

01

学考古第三年

我已经挖了四座墓

00后女孩小探,2019年高考,现就读于山东大学考古系。

图/受访者提供

作为文科生,我一个想到的是去学新闻,但当时和我关系不错的历史老师跟我讲:“考古在现在大环境下算是需求比较高的专业,推荐我去试一下。”

志愿分歧

家里希望我报金融或者法学,所以跟父母提到想学考古的时候,他们很不支持。

首先,这个专业对女生来说太苦了,其次,我爸妈是特别传统的家长,家里的老人们对考古挖掘这种专业,也有种天然的避讳。

父母在这件事情上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我就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带着自己对专业的认识去和家长沟通。

只有情绪的话,说服力很弱,当我告诉他们这个专业未来有很多地方去,并且有一整套自己计划的时候,他们才松了口。

初入校园

入学后,我发现学考古的女孩不在少数,班里的男女比例在1:8左右,我们班内部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最终的结论是:在当时环境下,我们专业毕业后并不如其他专业赚钱,现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很少有家庭放心一个男孩出来学考古,辛苦不说,未来养家的压力也很大。

课程内容

考古系课程大概分三种:

第一种是历史类基础课,学中国的古代史。

第二部分是每一个断代的考古学内容,比如说史前某地区有哪些文物出土。

第三部分是占比最多的应用类课程,比如考古测绘或者考古测量,田野发掘、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和体质人类学。

动物考古就是会在实验室给你很多那种零碎的骨头,然后教你辨认它是哪个动物的哪个部分。

图/受访者提供

体质人类学就是学人体的骨骼,它也会给你真实的人体的骨骼来教你每一部分去辨识。

图/受访者提供

植物考古是给你从遗址里面取土样,然后让你在显微镜下辨别它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遗存。

我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跟我平常身边其他大学生的很不一样,他们可能每天都在室内学东西,我们都是在各个实验室,田间地头跑,总体来说学起来非常快乐。

迷茫期

这个学期,学校把我们安排到一个遗址进行发掘,当我真正在现场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才发现把学校的应用类知识运用到实践上有多难。

在学校学动物鉴别,到了遗址还是不会,看到人骨也辨认不清。

平时我专业课成绩不错,本来还挺自信的,但真正下手的时候还是有很大出入,那种巨大的挫败感,让我在发掘前两个月很难过。

现在已经是发掘到第四个月了,好像又有了新生的感觉,跨过一座山,还有下一座。

图/受访者提供

未来就业

这几年考古学发展很好,很多地方的考古所都在以很夸张的速度增加招聘人数,现在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很多同学毕业后不想去现场发掘,其实也可以去做博物馆管理或者策展,有一些学长毕业后直接去了游戏公司,做场景原画,最近流行的考古盲盒,也有我们专业的学生参与。

专业展望

随着三星堆这种普适性很高,具有大众性的精美遗址的出现,考古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即使你平时并不关注这个领域,每当有文物出土的时候,也都会被吸引、被震撼,好奇他们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

一句话概括你所在学科的意义

考古不是盗墓,它也不是单纯地挖土,它是在用我们自己的知识去寻找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细节去探索过往的生活。

我们会在泥土的抽丝剥茧中寻找历史真相,这就是考古的价值。

02

葡萄酒专业

也不是每天喝酒

90后女孩梓玉,2016年高考,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

图/IC PHOTO

志愿分歧

我当时的分数线比较尴尬,如果想上985或者211,只能选分数相对低些的农林专业,在为数不多可选的专业里,只有一所有葡萄酒专业,我当时就感觉新奇。

当时爸妈建议我首选985、211之类的名校,这样之后无论考研还是出国进修都会更有优势一些,他们对于我的期望不止于本科,希望我继续深造。

初入校园

班里女生比男生偏多一些,男女比例大概是1:2,当时我们专业人数很少,一个年级只有120人,可能有两三个是家里有酒庄或者父母是酿酒师,其他同学都是看重这里的科研环境和学习氛围。

图/受访者提供

课程内容

大一、大二学的都是基础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这些理科当中很难的课我们专业都有,和其他专业一样,稍有不慎就容易挂科,大家想象中的浪漫喝精致,基本是不存在。

大三之后才会选择方向,比如种植方向或者酿造方向,或者市场方向。

大三后学校才会提供接触葡萄酒的机会,如果你愿意主动接触葡萄酒,专业内的很多小组织和社团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能接触到葡萄酒的课程大概占整个大学生活的10%。

图/受访者提供

迷茫期

专业课老师最常说的话是:“你们如果想看到国产葡萄酒发达的那天,要20-50年之后,相比西方国内葡萄酒还在发展状态,如果你们毕业之后直接投身于这个行业一定是个勇士,因为这可能并不是一个能够立马赚钱的专业,没有互联网和金融那么好的前景。”

当时我就清楚地明白,如果自己毕业之后去一二线城市从事葡萄酒市场工作,不可能单靠学校背景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拓展一些其他的社会技能。

图/受访者提供

生活里品酒和专业学习,有很大差异。

首先,如果你在生活中喝酒,你肯定是会去找你喜欢的、贵的或者你觉得好喝的酒,但是当你真的学这门学科就意味着好的、坏的、便宜的,甚至腐坏的你都要去喝。

你都要探究它们是什么原因才有这样的味道,这个酒为什么便宜?背后是什么逻辑?

图/受访者提供

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故意去喝已经坏了的酒,还要去描述,坏了的酒是什么味道?

品尝的不只是葡萄酒,还会喝很多其他的东西去帮助你建立葡萄酒品尝的体系。

比如我们当时会干喝乙醇,乙醇浓度百分之多少到百分之多少的一个梯度,通过品尝这些感受不同度数的酒精在嘴里的感受。

当然也不会真的咽下去,在嘴里涮一涮,就会把酒吐出去,用口腔感受指标。

图/受访者提供

专业展望

两类人适合报考这个专业,第一就是你热爱,特别喜欢葡萄酒的同学可以报考尝试,第二种就是特别有科研精神的人,因它他确实是一个细分之下很小的领域,一旦你了解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行业还在发展中,相对比较容易出研究成果。

此外,我们专业的保研率非常高,很多人都会选择继续读下去,当时我那届有20%以上人被保研。

一句话概括你所在学科的意义

民以食为天,研究葡萄酒是为了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吃喝的需求,有这样的学科和科研工作者在,我们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

03

人类学

始于猎奇,为爱坚持

90后男孩三页,2015年高考,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化人类学专业。

图/受访者提供

我当时报志愿的想法首先就是不读已经趋近饱和的热门专业,自己的兴趣是想读历史或者人文社会科学。

人类学是我五个志愿里唯一一个我没太听说过,但看起来特别有“社科”味儿的。

我在网上搜索人类学的时候,看到了本科人类学学的课程,亲属制度、婚姻、宗教、禁忌什么的,我都很感兴趣。

图/受访者提供

志愿分歧

我当时照着报考书,把所有的有历史专业的大学写了三页A4纸,最后父母都不让学。

当时是有点生气的,经过几次摩擦后,我们各退一步,选学校我听他们的,专业由我自己选择。

报专业是一个和家长斡旋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我的幸运在于人类学是唯一一个我期望的专业,放在了西南民大的第一志愿,结果就被录取了。

初入校园

开学才知道,班里有一半人是被调剂过来的,而且一年招生仅有一个班级,50人。

其他专业都会分好几个班,我们人类学和隔壁考古与博物馆专业在一个班。

第一堂课专业老师就告诉我们,人类学是一门“猎奇”的学课,起源是“异文化”和“他者”,早期的研究文本是殖民时期的航海志等文献,很多的文化震撼,想象不到。

我觉得人类学是能帮助我们人类在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时,沟通理解的方法,人类学者是两种文化的桥梁。

图/受访者提供

人类学一点也不辜负我的期待,一直想把这门学科念下去。

它不但是一个很包容也很交叉的学课,而且是我第一次用一个比较系统的方式看世界,看我和别人,我可以抱着这种互相尊重的观念去接触其他学科。

未来就业

毕业后,绝大多数同学都去了人类学本专业和相关的专业,比如宗教学、历史学,但他们的研究中仍然有人类学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那届是当时考研上岸人数最多的一届,一半人考研,80%都考上了。

专业展望

刚上大学都很年轻,大家世界观还未完善,对理论和知识接受度也比较高,每个人都能在这门学科里找到自己,因为它太包容了。

对这个学科感兴趣是最重要的,我们或许都做不到韦伯说的,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但可以让我们获得深层次的快乐。

如果非要讲几点人类学必要的品质,可能是田野工作普遍需要的,愿意和他人交流,对他者抱有好奇和热情。

图/受访者提供

如果你有旺盛的探索欲,建议可以读一读人类学专业,培养尊重的品质,毕业后还能跟同事和领导讲故事听,不过读人类学博士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一句话概括你所在学科的意义

人类学是一个突破“理所当然”的学科,而我们的生活多半是“非然”的。

三个人,三个截然不同的专业。

你很难说是兴趣将他们引向所在的专业,还是他们的专业反向塑造了他们的性格。

几天前,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社会的工作有冷门的和热门的,但大学里的专业是没有冷门热门之分的。”

现在的热门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是冷门,现在的冷门也可能是发展中的热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自己的专业中找到了热情和使命感。

最后,我问了大家一个相同的问题:“如果回到报志愿那天,你还会重新选择自己的专业吗?”

他们的答案知足且坚定:“从未后悔,能读热爱的专业是我们最大的幸运”。

撰文:杨一凡 校对:赵琳

本文由硬壳INK出品,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分享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使用

一起聊聊

你还记得自己当年最想报的专业是什么吗?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