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地產央企的“勢力範圍”

01

行業哀鴻遍野,多數企業自身難保,但總有少數人走出了不一樣的路。

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市場沒有太多意外和驚喜,民營企業依然普遍缺位,國企、央企承擔了拿地主力。

這其中,號稱地產央企“四大金剛”的保利、中海、華潤、招商表現異常突出。

根據中指院數據,上半年華潤權益拿地金額392億元,中海權益拿地金額355億元,保利權益拿地金額245億元,招商權益拿地金額235億元。

除了在土地市場出手大方,“四大金剛”在拿地上都更喜歡在一線城市佔據市場。

原因很簡單,在市場下行時,不少民營房企受制於資金壓力無法在公開土地市場拿地,而央企由於強大的背景在資金方面具有優勢,在競爭對手偃旗息鼓的時候,央企卻在土地市場揮金如土。

但錢也不是任意揮霍,對央企而言,要拿就拿最好的地,哪兒的地最好?毫無疑問,一線城市。

但是,四家企業也根據自身偏好在一線城市劃好了勢力範圍。

02

華潤、中海北京拿地最積極。

華潤上半年權益拿地金額392億元,在北京以及京津冀區域的拿地排行榜上排名均第一。中海僅次於華潤,在北京及京津冀區域的拿地排行榜上均位列第二。

在北京今年首輪集中供地中,華潤獨立報名10塊地,成爲第一批土拍報名地塊最多的房企;中海系報名數量7宗地,位列第二。從結果來看,華潤和中海在北京首輪土拍中分別斬獲2宗地。

北京二批次集中供地,總計推出17宗地,華潤就報名了9宗,結果可想而知,華潤斥資118.86億元斬獲兩宗地塊,成爲此輪拿地最多、金額最大的房企;中海再次緊跟其後,位居第二,雖然兩家企業斬獲土地數量相同,但華潤以底價74.7億元摘取總價“地王”,成爲業界焦點。

華潤、中海之所以在北京大肆搶地,炸天團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對規模都有訴求。

華潤置地新上任董事會主席李欣在多個公開場合表態:華潤置地,對規模沒有要求,但對行業排名一直有訴求。但沒有規模,哪來的排名?

中海的規模焦慮從2019年左右就開始出現,所以2020年初,中海也打破自己原有獨立開發項目的原則,高調發布尋地計劃,找尋合適的合作伙伴。此後,中海便在土地市場高歌猛進,對規模的渴求昭然若揭。

其二,出於深耕的需要。

華潤在北京深耕28年,已經開發40餘個住宅項目,北京之餘華潤,意義非凡。北京同樣也是中海的深耕之地,中海在北京佈局的項目之多不亞於華潤,項目總量超過50個。

除了上述原因,坊間傳言,2020年上海曝出土地“圍標”事件後,涉事其中的中海、華潤三年內被禁止在上海拿地。

上海拿不了地以後,華潤和中海就將矛頭對準了北京。作爲首都,不缺人、不缺錢、更不缺業績。

根據克而瑞的統計,今年前5月,中海在北京賣了118億多銷售額,而華潤也賣了50多億元,二者分列北京房企權益金額榜單的第一和第四。

03

招商則霸屏上海。

從2017年,招商就制定了“重返上海”戰略,但真正的發展契機在2020年。彼時,因“圍標”事件“萬中華”(萬科、中海、華潤)缺席上海公開土地市場之後,這給了招商、保利撿漏機會。

尤其是招商,從2020年起,招商開始霸屏上海土拍。

有一點值得指出,當時“萬中華”傳出“圍標”事件的那塊地,重新出讓後就是被招商拿了。

2020年,招商在上海土地市場斥資114億元拿地,位列上海市場前三;

2021年,招商在上海土地市場斥資170億元拿地,位列上海市場第一;

2022年僅上半年,招商就已經斥資118億元在上海拿地,半年度拿地金額排名第二,僅次於上海地產集團。

招商華東區域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招商蛇口要在土地儲備、產品打造、綜合服務等方面在上海保持領先地位。

目前來看,第一點招商的確做到了。

據說在今年上海第一輪土地出讓中,保利(文中的保利均指保利發展,非保利置業)也報名了多宗地塊,但無奈投拓部門不給力,沒有摸準上海的土拍規則,最終顆粒無收。

有業內人士戲稱,保利要想在上海拿地可能需要把招商的投拓挖來。

不僅土地市場豪橫,招商在上海的銷售市場佔有率也在逐步提升。今年上半年,招商在上海的全口徑銷售額達到180.49億元,已經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融創。

除了上海以外,招商還在其他長三角城市掃貨,比如合肥,在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有報道說招商準備了近百億元報名參拍,最終攬獲兩宗地,其中包括總價34億元的“巨無霸”地塊。

事實怎麼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招商對長三角是真愛。

相對而言,華潤除了在京津冀重倉,在大灣區的投資拿地金額也排在前三;而中海、保利除了京津冀,在大灣區、中西部拿地斥資也均排在前十;只有招商唯獨在長三角大手筆拿地。

在中指院發佈的上半年長三角企業拿地排行榜中,招商憑藉219億元拿地金額排在第二位。

那麼第一位是誰呢?

答案是濱江。

04

一個讓央企集體“失聲”的地方

說到濱江,就不得不先提一下讓濱江重金佈局的杭州。在一線城市之外,土地市場的動向還能引發業界強烈關注的就只有杭州了。

爲什麼杭州的土拍能引發關注?有幾組數據——

2021年,杭州的賣地收入爲3084億元,僅次於上海;

2017年至2021年,杭州土地財政依賴度平均數超過140%,是國內土地財政依賴度最高的城市。

杭州還有一個特點,當所有集中供地的城市都淪爲國企央企的天下,只有杭州是本土企業撐起一片天,而且其中拿地最大手筆的本土企業還是民營房企。

作爲民營房企之光,濱江集團最近兩年的表現的確是逆勢而上,也印證了董事長戚金興曾經對外傳達的:調控越嚴對濱江這樣的企業反而纔是機會。

今年上半年,在杭州兩批次集中供地中,濱江憑藉一己之力爲杭州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出讓金,斥資408.97億元拿地23幅。

在中指院上半年權益拿地金額排行榜上,濱江集團打敗一衆國企央企位列第一;上半年新增貨值榜上,濱江集團也位列第一。

正因爲有濱江集團這樣的本土企業,央企在杭州土地市場幾乎沒了話語權。

結語

不管是在銷售市場還是土地市場,“國進民退”已經是一大定局。這些資金實力強勁的央企也已經給自己劃好了勢力範圍,各自美麗,互不干涉。

只是不知道三年期滿,曾經佔據上海土拍市場的中海、華潤還會不會返滬,虎視眈眈的保利會不會進一步突破上海灘的防線,而招商會不會進一步北上擴大勢力範圍,四大央企會不會繼續在大灣區市場廝殺?競爭仍在繼續,炸天團保持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