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在资金市场跨过半年末时点后,央行自7月4日到6日连续三天开展30亿元逆回购操作,引发了市场对货币政策微调和资金利率回归政策利率的担忧。

7月6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此次中标利率为2.1%,由于当日有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970亿元。这是央行第三个将逆回购操作维持在30亿元规模的交易日。

此前的7月4日,央行同样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据统计,由于当日有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970亿元。随后,7月5日,央行也开展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因当日有1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1070亿元。

对此现象,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7月6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以来,受全面降准、央行上缴结存利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发力、财政支出加快以及信贷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市场流动性一直处于较为充裕的状态,资金利率低位运行,以宽松的资金面稳预期、稳经济。”

在温彬看来:“当前,伴随复工复产加快推进,信贷市场有所回暖,经济基本面修复的趋势明确,宽信用成为主要目标;同时,下半年CPI同比或将进入抬升通道,稳物价重要性提升。本阶段资金利率低位运行已接近3个月,债市杠杆率较高,资金利率低位运行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为此,7月4日以来,央行连续进行30亿元的逆回购缩量操作,更多是向市场传递未来资金利率将逐步回归常态的信号,并间接给机构加杠杆行为降温,避免资金市场波动加大。”

浙商证券分析师高宇在最新研报中还称,央行开展低量逆回购操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前银行短期流动性呈现合理充裕略高态势,央行开展超额逆回购意义不大,缩量操作更多是稳定市场流动性预期;二是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政策利率容易导致央行控制力下降和债市杠杆率攀升,缩量操作下两者差值收窄利于央行控制力回归和降低金融风险。

高宇还表示,重价不重量导向下,低量逆回购并非央行开启货币紧缩信号,市场无须过多担忧。

记者注意到,本次30亿元逆回购操作是央行2021年初以来首次进行100亿元以下的逆回购操作。与2021年初相比,此次逆回购操作有何不同?

温彬告诉记者:“2021年1月中下旬每日逆回购降至100亿元以下后,流动性出现了迅速收敛,资金利率大幅上行。而此次30亿元逆回购投放之后,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仍在延续,7月5日DR001、DR007仍维持在1.34%、1.57%的较低水平,远低于政策利率水平。”

在温彬看来,这主要在于二者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2021年1月,受当月缴税规模较大以及部分财政支出被推迟到2月影响,资金利率快速收敛;而今年以来,4~6月财政留抵退税释放大量资金,7~8月在地方债供给减少、专项债支出增多以及税收减免缓交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流动性将面临较往年更为有利的局面。

中信证券也表示,央行曾于2021年1月开展散量逆回购操作,当前的资金面环境与2021年类似,但是基本面环境有差别。2021年元旦后的1月8日起,央行以5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为起点连续开展多日散量OMO操作,并于1月13日操作量进一步降低至20亿元,直到1月19日起恢复至800亿元操作,此后还曾零星开展过散量逆回购操作。而在基本面方面,2021年初延续了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加速修复的进程,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强劲,市场讨论政策“不急转弯”;当前的经济正从疫情中逐步回暖,内生增长动能仍在修复之中。

展望未来资金面走势,温彬认为:“当前市场流动性仍较为宽裕,为避免资金在银行间市场淤积,缩量的逆回购操作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综合来看,在温彬看来,下半年,受复工复产下信贷投放加快、MLF到期量较大、政府债净融资额仍高等因素扰动,流动性缺口犹存,资金面将边际收敛,资金利率将逐步平缓地向政策利率回归。

高宇也持类似看法,认为7月仍是经济重要观察期,短端资金面快速收紧压力不大,但市场利率或逐步向政策利率中枢回归,信贷机制传导不畅和经济更多是结构性问题背景下,后续货币政策重点是结构性金融工具。

温彬还向记者指出:“为夯实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在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修复过程中,短期内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的基调不会轻易调整,但考虑到海外货币紧缩周期、国内通胀上行等制约因素,央行在进一步动用总量以及价格工具上将保持一定谨慎。后续政策的发力节奏,需观察6月之后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