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政协报

△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坐落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近年来,通过优化原料煤的供配方式、锅炉控制优化改造、回收利用燃料气等十几项节能降耗措施,该项目每年节约原煤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0万吨。瞄准减碳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正在积极由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加快向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转型。图为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400万吨煤制油项目夜景。新华社发

一边是我国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基本国情,一边是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全力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同时如何实现“天蓝地净”?“鱼”与“熊掌”能否兼得?在6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要做好加减法。

化石能源:更加清洁高效

提起“减碳”,化石能源何去何从一直备受关注。

“要看到我国的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全国政协常委兰云升表示。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4.6%、4.1%和12.5%,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18.7%和9%,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煤炭不仅是我国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稳定器”,也是兜底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炭资源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石。”全国政协常委李和平说,“应该保障煤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作用,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尽管如此,委员们认为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也并非要“高枕无忧”,无所作为,要不断利用科技手段做好“减法”。

“在‘双碳’目标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和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常委高鸿钧指出。

全力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兰云升建议要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在内蒙古、山西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加大规模化、智能化开采,夯实储备基石;推动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有序整合小型煤矿,释放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机制,提高煤炭供应稳定性。

“同时也要发挥油气压舱石作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立足常规油气资源,提高产量和采收率;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培育油气增储上产新动能;确保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实现稳步增长。”兰云升说。

兰云升同时提到,“立足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基本国情,避免‘运动式’减碳,有序开展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加大绿色油气田、绿色炼厂建设,在钢铁、石化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降碳技术改造工程。”兰云升说。

李和平还建议要聚焦煤炭精准高效利用,构建全国煤质数据平台。对全国各大煤炭基地的煤质进行全面调研普查,掌握我国不同产地的煤质特性数据,实现对煤炭特性的精准掌控;以燃煤发电、煤化工及炼焦等产业用煤质量标准及服务行业为导向,满足不同产业需求,构建全国煤炭煤质大数据平台,为政府在新增项目、开拓市场提供决策依据,为煤炭生产企业提供精准销售指导,为煤炭利用企业提供匹配用煤平台,为实现煤炭分级分质、高效利用提供精准有效煤质数据。

新能源:多能协同发展

西南的风、东南的水……除了化石能源,风、光、核、水等清洁能源近年来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当前,我国清洁低碳能源各方面发展条件日趋成熟。从技术成熟度上看,风电、太阳能、核电等清洁低碳能源技术不断进步,电化学储能、绿氢等技术日臻成熟,再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助推,为发展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体系,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技术条件。”全国政协常委王寿君表示,“未来的能源结构将是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格局。”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备热值高、能量密度大、反应零排放等天然优势,是我国碳中和目标下理想的“清洁能源”,被视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转型的主要路径之一。

尤其是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正式发布,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出了多项措施和目标,其中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储存消纳和高比例利用方面,明确要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利用。

“这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我国氢能行业各领域应用正经历从0到1的突破时期。”全国政协常委梁静非常看好氢能产业。她建议完善氢能产业布局,促进协同发展。鼓励五大城市群发挥各自优势,在关键技术创新、重点材料突破、产业标准修订、体制机制完善、应用环境营造等方面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生态闭环。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国家级氢能源开发与供应基地,加强氢气的高效制取、低成本使用,长距离储运及氢储能等相关产业技术的研究。”梁静说。

全国政协常委蔡其华则提到了水电。

“水电作为清洁、优质、灵活的可再生能源,是实施‘双碳’战略,构建现代能源新体系的重要支撑。通过开发水电可以将风光电转变为稳定可控的优质能源,抵消风电、太阳能发电间歇、波动性不良影响,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这既是水电发展的新机遇,又是水电肩负的新使命。”蔡其华说。

数据显示,2030年,我国常规水电装机将达4.2亿千瓦,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将达到1.2亿千瓦左右。

蔡其华也同时表示,“关键在于能否做好多能互补这篇大文章,把水电开发与风光电蓄储多能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多能互补的发展优势。”

碳汇:不断巩固提升

化石能源要高质量应用,清洁能源也在不断补充,面对“双碳”目标,政协委员们还把目光投向了森林:碳汇。

的确,树木森林不但起着保持水土的作用,还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发挥着吸收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固碳作用。

“全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要做好减法,全力推进碳排放减量,从源头对碳排放实施科学控制;更要算好加法,着力提升碳汇增量,构建多层次的碳中和路径。”九三学社中央在提交的发言中指出。

有多位委员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加速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既有利于缓解碳排放压力,更有助于协同提升生态环境效益,事半功倍。

“从长远看,碳汇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碳中和的本质就是构建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委员表示。

但委员们也同时坦言,碳汇的不断巩固提升,仍面临不少难题。

有专家估算,实现碳中和后我国碳排放量约为25亿吨,但目前,我国生态系统作为碳吸收的主力军,最大吸收能力不超过10亿吨;全球实施的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关键技术项目超过400个,年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约3700万吨,我国仅为约310万吨,现有碳汇能力和发展水平与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差距较大,需要下大力气提升。

全国政协常委刘慕仁为此建议,要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国土科学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升固碳增汇能力;严格森林资源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滥采乱伐和非法征收占用林地、湿地和草地行为,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持续减少林业碳排放;逐步提高国家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种树护林的积极性。

委员们也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在碳汇研究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构建起完善的碳计量核查体系,缺少统一的碳汇计量标准,未开展全面系统的碳汇活动监测和规范的碳汇量核证,相关数据自主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对我国各生态系统碳源汇状态、固碳能力大小家底不清,碳汇能力增强路径不明,支撑碳交易、碳市场建设力度不足。

“要提升碳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国家森林碳汇科技体系建设,加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在政策方面支持建设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开展区域性林业碳汇交易。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探索林业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刘慕仁说。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尽快建立系统的碳汇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将碳收支状况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展生态系统固碳研究,促进自然碳汇增持;加强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和碳汇调查监测评价,推进生态系统补偿体制机制建设和碳交易市场建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