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康巖

在蘇州的吳文化博物館,虎形玉飾、青瓷香薰等極具江南特色的文物,被創作爲數字盲盒,用戶購買後享有線上線下和元宇宙領域的個人使用權;茫茫戈壁,大漠孤煙,原型取自敦煌壁畫的虛擬人“伽瑤”,在數字版莫高窟中介紹這裏的千年過往,不久後還將在直播平臺與網友深度互動……近來,越來越多博物館通過創造虛擬人形象、推出數字藏品等方式鏈接元宇宙。今天我們就從這兒聊起。

一段時間以來,元宇宙概念在科技和互聯網領域躥紅。從電腦遊戲和聊天室中玩家使用的虛擬身份,到科幻電影裏角色通過腦機接口進入並擁有十足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元宇宙在虛擬現實、遊戲代碼、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的加持下,正在以獨特的方式打造一個“數字宇宙”。對於文博資源而言,這可以成爲撬動文化傳播的“新鑰匙”。珍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經過新的數字技術建構和重組,也正在成爲年輕人追慕的潮流語言和社交符號。

在上海科技館舉辦的“博物館進化的∞可能”活動中,主持人、嘉賓及100名觀衆以數字人身份進入元宇宙空間,主持人在虛擬展廳裏走動介紹,觀衆坐在長椅上聽嘉賓演講,點擊海報即可模擬鯨魚碧海中游泳;在某VR線上遊戲平臺上建造的虛擬中文梗博物館中,除了化身虛擬形象和陌生網友一起邊走邊看中文世界的各種“梗”外,還能有超級瑪麗遊戲中跳入管道墜落的場景切換等獨特體驗。這樣的場景也打開了對元宇宙中博物館的想象空間,或許觀衆不再需要隔着玻璃欣賞館藏,而能零距離接觸展品。從觸摸青銅器感受其厚重,到彈奏唐代古琴重現盛世華音,利用技術手段,人們將跨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數字鴻溝,擁有“天涯共此時”的通感,實現“坐地日行八萬裏”的自由,讓虛擬體驗無限拓展。

元宇宙時代,尋找博物館新的“打開方式”,底層邏輯還是連續性的創新迭代。事實上,以數字科技呈現博物館藏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探索。在信息化的1.0時代,博物館裏的數字屏幕、音頻視頻讓觀衆獲得了更加豐富的知識;在數字化的2.0時代,觀衆可以足不出戶,在雲端縱覽文物展覽、欣賞藏品細節;在智慧化的3.0時代,觀衆可以通過沉浸、交互體驗,獲得點單式的文博服務。進入元宇宙時代的4.0時代,博物館應該暢想的是,如何利用VR、AR、MR、XR等技術,讓眼睛到屏幕的距離不復存在,讓觀衆通過終端設備隨時隨地進入數字孿生世界,並在其中交流、娛樂,構建新的社交關係。

有人暢想:元宇宙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獨一無二的數字博物館。但客觀來說,文博領域的元宇宙產品尚處於探索發展的萌芽期。從設計數字藏品,到3D仿真博物館及展品,再到創造虛擬交流空間,相關應用還不夠豐富。必須看到,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濃縮,科技則是時空的跨越者和魔法師。只有當元宇宙核心技術能力不斷提高,藏品研究不斷深入,才能爲虛擬世界提供技術支撐與內容骨架,催生更多跨界應用,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萬物皆可元宇宙”的風潮下,行業內部也產生了一些泡沫、虛火。尤其在元宇宙概念邊界尚不清晰的當下,一些項目具有迷惑性,還存在投機、炒作等情況。對於眼花繚亂的元宇宙項目、魚龍混雜的數字藏品平臺,博物館要堅守非營利機構傳承文化的立身之本,公衆也要擦亮眼睛,避免落入金錢陷阱。

“元宇宙需要博物館,博物館也應該歡迎元宇宙。”不久前,來自全國50家博物館、高校的60名館長和學者聯名發佈《關於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呼籲博物館充分認識自身資源優勢,在參與建構元宇宙中實現高質量發展。過去已去,未來已來。元宇宙能否打開博物館在數字世界的星辰大海,博物館能否成爲元宇宙落地的實體凡例,還有待時間的檢驗。期待不久將來,所有觀衆能夠藉助更先進的設備,在元宇宙空間裏行萬里長路,看千年風景,探歷史畫卷。

這正是:

博物館鏈接元宇宙,聯上網把風景看透。

眼前皆是秦磚漢瓦,夢裏回味唐宋風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