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長期資本如何應對不確定性、綠色轉型該怎麼走、中小企業還需哪些紓困政策……在9日召開的2022財新夏季峯會上,與會嘉賓發表了各自的觀點。

陳文輝:長期資本佈局一級市場迎來難得機遇

我國長期資本如何應對不確定性?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認爲,無論是全球產業鏈重構還是科技自主創新,都需要長期資本支持。

陳文輝表示,募資難和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影響了一級市場投資。根據清科數據,2022年一季度,股權投資數量和金額分別同比下降27.5%和47.1%。投資基金的減少疊加二級市場的下跌,一級市場估值中樞明顯下行。

“國家發展需要長期資本。只要我們對中國長期發展充滿信心,堅定看多中國企業,當前一級市場的困難對於長期資本而言是個加大布局的難得機遇。”陳文輝表示,一是美元基金規模下降、優勢減弱,人民幣投資人在獲取項目方面有更大優勢;二是項目融資估值普遍降低,有望提升預期投資收益率;三是全球產業鏈重構,將產生大量投資機會;四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掀起併購大潮。

他表示,長期資本只要踐行責任投資,主動站在社會變革的大方向上,就能避開“灰犀牛”和“黑天鵝”。要特別注意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防範產業調控風險,將投資聚焦“雙碳”和“硬科技”,大力佈局高端製造、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劉福壽:應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支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劉福壽表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應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支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持之以恆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出臺和落實金融穩定法。

劉福壽表示,在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既能成爲穩投資、保就業的壓艙石,更有利於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促進經濟實現包容普惠增長。

“資金來源上,應拓寬長期籌措渠道,特別是發揮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作用,撬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金融產品上,可以統籌利用好資產證券化、銀團貸款、債券發行、併購重組、保險資金運用、金融租賃等綜合金融服務;運營理念上,金融機構應樹立全生命週期的管理思維,不僅作爲資金提供方,還要積極參與到項目風險管理中去。同時要避免低效投資、重複建設,加劇債務風險。”他說。

劉福壽認爲,當前,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但新老問題交織,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快映射爲風險“水落石出”,金融風險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他表示,將着力做好大型企業債務違約監測預警,提前制定接續融資和債務重組預案,妥善應對不良資產反彈,穩妥防控和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健全地方黨政主要領導負責的財政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前瞻性做好應對外部衝擊的充分準備。

胡曉煉:慎用大力度的價格工具和數量工具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鬍曉煉表示,只有進一步改善預期,經濟恢復增長的目標才能更好實現。管理和引導預期作爲當前穩增長的重要工具,需要在提振需求預期、改善供給預期、弱化通脹預期、降低貿易環境惡化預期等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

胡曉煉認爲,管理和引導預期需要強化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預期管理要統籌好方向和方法,銜接好目標和路徑,做細做實。二是預期管理要抓住重點、切中要害、突出精準。三是預期管理要增強定力、依規守信、重在穩定。四是預期管理要立足實際、基於規律、順勢而爲。

胡曉煉表示,在當前國內外主要經濟體經濟週期不同步的大環境下,爲穩經濟和防通脹,一方面需要實施更加積極精準的財政政策,另一方面,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留有餘地。在通脹“圍城”下,要慎用大力度的價格工具、數量工具,堅持不搞“大水漫灌”。

樓繼偉:可考慮進一步採取房租減免等措施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財政學會會長,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副主席樓繼偉表示,5、6月中國經濟已經回暖,但恢復情況並不平衡。相比產業鏈上游的大型國企和價值鏈高端的金融機構和高技術企業,產業鏈的中下游和價值鏈的中低端多爲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最終需求不足,困難最爲嚴重。

他認爲,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但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受益效果還不顯著。接下來,可以考慮進一步採取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房屋租金減免等措施。

樓繼偉還對房地產市場發表了觀點。他說,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出臺政策鼓勵居民購房,效果並不顯著,當前居民對未來收入和就業的預期轉弱,預防性儲蓄增加,或者沒有足夠的資金購房,因此,在目前的場景下,發展長租房市場正當其時。規範發展長租房市場需要中央和地方合力推進改革,中央財政可以在基本公共服務轉移支付同常住人口掛鉤政策上予以配合。

劉世錦:綠色轉型應採取進取型減碳戰略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中國能源和經濟的綠色轉型應該也必須走一條“增量優先,以新帶舊,激勵創新,市場驅動”的轉型之路,這也是他提出的“進取型的減碳戰略”的主要含義。

劉世錦指出,作爲存量的傳統高碳能源儘管有一定的減碳空間,但是它的潛力具有累退性,越往後空間越小,難度相應加大,成本是加快上升;另一方面,作爲增量的低碳或者零碳新能源,隨着產量擴大、技術改進、成本下降加快,部分產品的綠色溢價由正轉負,新能源替代老能源的減碳成本優勢變得越來越明顯,進而加快新老能源比例轉換的進度。

他認爲,實施進取型的減碳戰略,需要建立增長型碳匯市場。

劉世錦認爲,“目前一些碳排放權市場主要是依據存量部分來減排,增長型碳匯市場則應該進行增量部分的技術創新。這個市場應該有相當強的包容性,既包括綠色能源產品,也包括其它行業和領域能夠產生增長型碳匯的產品,比如像鋼鐵行業、建材行業、化工行業等等。”

劉世錦指出,可以通過發行國債或央行提供專項資金,也可以利用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工具,對進入增長型碳匯市場的產品進行初次購買,然後轉入市場流通,政府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投入市場的資金規模,相應調節激勵創新的力度。

他也指出,發展增長型碳匯應該符合國內外相關技術標準的規則,可以利用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和方法來規範流程、降低成本。

江小涓:數字經濟會成爲疫後復甦和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國務院原副祕書長江小涓表示,大衆對數字應用的適應性不會隨着疫情的結束而消失,線上生產、消費、社交的習慣還會延續下去,所以數字經濟會成爲疫後復甦和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

江小涓表示,疫情迫使大衆從線下轉到線上的同時,技術在快速發展。“由於技術的進展,疫情之後出現一些新的十億級、百億級、千億級的新的數字消費和數字生產,是完全可以期待的機會。”

江小涓指出,中國發展數字經濟有非常有利的條件。

在消費端,“我們人均移動端的上網時長全球排在前幾位,我們在疫情之前6小時,疫情之後又加了1小時,這麼長的線上時長,這麼多的人口,我們線上服務市場極爲廣闊,這是任何一個經濟體都不能比的。”江小涓說。

在供給端,中國有一批強有力的企業。“除了一些大型消費平臺,我國產業端的數字企業也很有競爭力。全球有90家4.0時代的燈塔工廠,中國就有31家。”江小涓說。

江小涓認爲,工業4.0時代,中國一定會出現數字界的頭部企業,帶來很好的產業互聯網,這是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中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還有基礎設施發達、製造業數字化空間大、產業鏈齊全等。

蔡昉:應以公共品供給的方式實施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蔡昉表示,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路徑是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應推動新型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縮小城鄉間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他認爲要以公共品供給的方式實施鄉村振興。

記者:李雁爭、張瓊斯、馬慜、陳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