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受成本居高不下,需求持續低迷等因素影響,一些水泥企業經營業績出現下滑,部分地區的水泥價格戰悄然打響。下半年,水泥行業需求端能否迎來改善,行業景氣度是不是將否極泰來,這無疑是很多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在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週期的大背景,下半年水泥行業需求仍將繼續下行。受到成本居高不下、需求不旺、價格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相關水泥企業的經營效益在下半年仍有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7月11日,有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房地產行業影響水泥行業需求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5月,全國累計水泥產量7.83億噸,同比下降15.3%。5月,全國單月水泥產量2.03億噸,同比下降17%。

疫情對水泥行業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據數字水泥網消息,4月份,由於全國多個疫情復發地區管控嚴格,水泥需求恢復受阻,尤其是道路運輸不暢,同時受資金短缺影響,工程項目開工率偏低,水泥市場呈現旺季不旺行情,單月水泥產量同比大幅下降,不足2億噸,爲近十年同期最低水平。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琦說,就水泥行業的需求而言,和10年前相比意義並不是很大。今年水泥行業的需求下降應該與最近幾年、特別是去年同期相比,這樣比較起來,今年的下降幅度比較明顯。

“由於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景氣度已經處於一個下降通道當中,使得水泥行業的需求出現了下滑,而疫情則加劇了這種下滑的速度。”中國水泥網分析師李坤明告訴證時報記者。

王琦也持相同觀點。據王琦介紹,水泥行業面向的下游領域相對單一,尤其是和房地產行業以及基建等領域投資增速對水泥需求而言具有決定性作用。去年開始,國內房地產施工面積已經出現下降,按照常理而言,水泥需求自然也應該出現下滑。但是受到燃料成本等因素的影響,最終卻將水泥價格推升到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

“今年2月,國內水泥價格一度出現上漲,但是上漲的時間持續不到一個月即開始掉頭下跌,並且之後的下跌幅度較大。從水泥行業今年年初至今的整體需求來看,與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回落水平在1至2成。”王琦表示。

在房地產行業整體景氣度欠佳的情況下,外界一度期望大基建能夠補上房地產行業給水泥行業帶來的需求缺口。“大基建投資雖然在今年上半年有所發力,但是對沖不了房地產行業給水泥行業帶來的需求缺口。”李坤明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王琦認爲,水泥需求跟隨房地產投資的節奏在變化,基建投資雖然也佔有較大比重,未來甚至會成爲水泥需求的第一大組成部分,但終究只是對房地產需求下降起到一個對沖作用,並不會產生根本性改變。而且大基建的投資週期長,如果大基建對水泥的需求量能夠上來,可能會緩解房地產導致的水泥需求下降,但是要完全將房地產行業給水泥行業帶來的需求缺口補上,可能性還是比較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央行在現階段是以加息爲主,國內貨幣寬鬆空間相對有限。一旦資金面趨緊,則包括房地產、基建投資等可能都會受到影響。”王琦說。

下半年水泥需求或將繼續下降

水泥行業在經歷了上半年整體欠佳的表現之後,下半年能否迎來轉機,無疑尤其引人關注。

塔牌集團6月30日獲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中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機構線上調研。公司表示,總體上,下半年區域市場水泥需求有望得到釋放,水泥出貨量預計將會好於今年上半年。

中金公司認爲,在地產下行、基建資金到位時滯、疫情封控、梅雨天氣的多重影響下,2022年夏季水泥淡季可能從5月延續至8月,較往年明顯拉長,需求下滑幅度或亦明顯較深。下半年需求回補、價格修復的趨勢較爲明朗,行業當前並無持續惡性價格競爭的動因,因而雖然淡季將明顯拉長,價格調整可能明顯更深,但仍不致供求邏輯的本質變化。

“水泥行業在今年整體出現需求下降應該會是一個大的方向。”李坤明說,上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水泥行業面求的下滑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進入下半年之後,隨着各項穩經濟政策的持續發力,水泥行業的需求量會對上半年形成明顯的修復。所以相比於上半年而言,水泥行業的需求量會有所恢復。但是和去年相比,整個行業面臨的壓力依然較大,無論是水泥的需求還是行業的效益,都面臨下行壓力。

王琦說,下半年,全國水泥需求仍會繼續下降,這既受到房地產市場進入下行週期大背景的影響,更是水泥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棚戶區改造逐步被老舊小區改造所替代,在沒有大拆大建的背景下,以及“房住不炒”始終堅定不移的政策方向下,房地產投資和建設面積大幅下一個臺階的現狀必然會成爲未來的常態,水泥需求也肯定是一個逐步下降的過程。預計未來五年,水泥需求會下降到一個新的臺階上,這個階段行業規模會開始收縮,直到形成一個新的供需平衡狀態。

天風證券在最新研報當中表示,5月行業價格競爭加劇引發市場悲觀預期,但是此次價格戰本質原因是需求下滑幅度超預期引發的市場應對不足,並不意味着供給協同的破裂,在淡季之後的競合關係或將形成,第三季度旺價格仍可能快速提漲。中長期來看水泥已步入需求下行期,未來行業關注點將聚焦於“雙控”“雙碳”目標下行業供給端改變帶來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