絡病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完善,是治療疑難疾病的重要思路。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 “無論是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近幾年,中醫藥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絡病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完善,是治療疑難疾病的重要思路,也是開發新藥的重要來源,並在該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日,在中醫絡病研究與創新成果轉化高峯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楊寶峯指出。

楊寶峯指出,中醫中藥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尤其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研究的絡病理論,在中醫中藥的防病治病和藥物研發當中解決了很多歷史難題。但是如何推進中醫中藥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瓶頸,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還應利用現有的理念和科學去解釋中醫中藥,讓中醫中藥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也指出,經典絡病理論與現代醫學的有機結合,提出一系列的創新理論,並在創新理論指導研發出了一系列的中藥新藥,核心的問題還是科研。“發展祖國醫藥學,對於中醫藥現代化研究要揭示它的多靶向機制,從系統性角度解決中醫藥治療的有效性問題。”

絡病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重要完善

絡病是廣泛存在於多種內傷疑難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機狀態。

但吳以嶺院士團隊發現,現代血管病變重大疾病在古代都有研究,歷史上的醫學名著和醫學名家也均提及絡脈及絡病學說,但並未有系統深入研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爲此,吳以嶺院士團隊通過對其進行梳理、整合、繼承,形成了指導血管理論病變的系統理論脈絡學說,並通過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延續和創新,研發出多種被國內外認可的藥物。

據介紹,以絡病理論指導臨牀重大疾病防治,在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併發症、腫瘤等慢性病管理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提出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血管病變的干預策略,研製出一系列創新專利中藥,被列入國家多項指南、共識、教材,爲臨牀治療提供了更理想的藥物選擇,開拓了慢病管理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神經變性病研究所所長田金洲也指出,絡病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完善,是治療疑難疾病的重要思路,也是開發新藥的重要來源,的確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田金洲以其臨牀和研究工作舉例稱:“在神經病理學特別是阿爾茲海默病的研究中,發現大約51%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會出現腦血流的下降,這可能是難以排除的一個重要的生理病現象,從中醫絡病上來解釋,這對我們未來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吳以嶺看來,中醫藥應構建紮實的理論體系,同時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讓中醫傳統理論煥發時代生機。

“現在世界範圍內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正在由還原論向整體論迴歸,中醫藥的整體論思維在國內外已經受到高度重視。”吳以嶺院士表示,中醫理論發端於近代科學遠未興起的時候,本身就是從整體出發的系統科學。在中醫藥發展中,要充分研究中醫藥的系統思維,以及對臨牀和新藥研發的指導價值。

多靶點機制解決中醫藥治療有效性問題

“藥物治療離不開調節、干預、替代、治療四大功能。中藥治療過程中,四大功能會同時發揮作用。”叢斌表示,在中醫治療中,無論是單味藥物還是組方藥物,治療疾病基本的核心機制藥效學都是多靶向系統的調節和干預。

2019年12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16條規定,“國家支持以臨牀價值爲導向、對人的疾病具有明確或者特殊療效的藥物創新,鼓勵具有新的治療機理、治療嚴重危及生命的疾病或者罕見病、對人體具有多靶向系統性調節干預功能等的新藥研製,推動藥品技術進步。”

在研究發展中醫藥學時,叢斌認爲,也要從分子層面揭示中醫藥的多靶向機制,從系統性的角度解決中醫藥治療的有效性,引領國際新藥的走向,真正以病人爲核心,以治療疾病爲目的。“任何疾病都不是一個功能的缺失導致的,可能在四大功能都有缺失或者部分缺失,即任何一個疾病都不是一個靶點,爲此,現在醫藥研發只是做單靶向藥物研發是起不了作用的。”

對此,張伯禮院士也指出,單點靶點藥是人類健康史上重要的一環,但現在已經走到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地步,新藥越來越少,研製難度越來越大;但有些藥可能上市後以後,很快產生耐藥性,或很快又發現了很多不良反應,甚至最後不得不退市。

“多靶點的治療藥物對於複雜性疾病恰恰是適當的,中藥的強效速效確實不如西藥,但它的治後效應不比西藥差,而且安全性好。中藥有幾千年的寶貴經驗,我們現在可以很快地研究出一些藥物,但要繼續拓寬機理,更合理的用藥。20年前很多東西藥效提取分離製備都有困難,在分子學很多東西不具備、不支持這種研究,現在已經克服了相關困難,從中藥有效組方的篩選製備,到整體細胞分子研究,無論是儀器還是設備都可以,再加上大數據的支持,完全可以做的。”張伯禮院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楊寶峯也強調,如何推進中醫中藥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瓶頸,需要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還應利用現有的理念和科學去解釋中醫中藥,讓中醫中藥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