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多位“頂流”基金經理攜手正式進軍私募基金行業。

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由前公募基金經理周應波創辦的運舟資本已於7月11日完成備案,除了周應波擔任法定代表人之外,原中歐基金專戶投資部總監、銀華基金前副總陸文俊將出任總經理一職。

據基金君瞭解,完成備案之後,周應波奔私之後的首隻新基金也即將發行。據渠道人士透露,運舟資本旗下首隻私募基金預計今年三季度發行,該基金屬於成長策略基金,周應波將親自掛帥,擔任全市場成長風格基金經理。

談及後市,周應波表示,預計資本市場在2022年走出低谷後,依然會以結構性機會爲主。行業層面,看好2022-2025年新一輪創新週期的開啓,尤其看好能源變革、AI在各行業的應用、中國製造升級、新興消費等四大方向帶來的機遇。此外,他還看到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的顯著特徵是“變革中孕育機會”,在國企改革、併購重組等領域將會有較多投資機遇出現,將自下而上地掘金其中。

周應波旗下私募基金正式完成備案

時隔三個多月時間,由原公募“頂流”基金經理周應波創辦的運舟資本正式完成私募備案。

中國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上海運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今年3月31日,7月11日完成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上海運舟資本的註冊資本金2000萬元,登記的機構類型爲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業務範圍涵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證券投資類FOF基金。

高管方面,周應波出任運舟資本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原中歐基金專戶投資部總監、銀華基金前副總陸文俊擔任運舟資本總經理,符旻擔任合規風控、 信息填報負責人。

天眼查信息顯示,運舟資本目前有6位合夥人,從出資比例上看,周應波出資940萬,持有47%股份,爲公司第一大股東;陸文俊出資640萬,持股比例爲32%,爲第二大股東;劉磊出資300萬,持股比例爲15%,是公司第三大股東;翟鵬、呂一聞、符旻三人分別出資40萬元,出資比例均爲2%,並列第四大股東。

除了周應波之外,合夥人中也不乏業內知名基金經理,總經理陸文俊此前曾是銀華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他最早自君安證券入行,之後曾在上海華創創投、富國基金、東吳證券、長信基金任職,自2006 年7月6 日至2008 年6 月10 日擔任長信金利趨勢股票基金經理。2008年6月,陸文俊加入銀華基金,先後擔任銀華價值優選、銀華和諧主題、銀華成長先鋒等基金的基金經理,並出任銀華基金A股投資總監,2011年5月升任銀華基金副總經理。

銀華價值優選是陸文俊在銀華任職期間管理時間最長的基金。他自2008年10月底開始接手銀華價值優選,初試鋒芒就取得較好的成績,2019年,也就是他管理銀華價值優選的第一個完整年度,銀華價值優選以0.11%的差距惜敗王亞偉,最終以116.08%的收益斬獲2009年股票基金亞軍。陸文俊也因此名聲大噪,成爲業內明星基金經理。

之後,陸文俊於2013年9月從銀華基金離職,加盟中歐基金擔任專戶投資總監,而後又從中歐基金離職。

呂一聞、翟鵬均是資深研究員,曾經在華夏基金任職,呂一聞之後轉戰中歐基金擔任電子行業研究員,翟鵬則是看宏觀、策略出身,上述兩位將會負責上海運舟的研究工作。

符旻是資深風控總監,曾在嘉實基金、銀華基金、中歐基金工作,具備10年風控體系工作經驗。

天眼查信息還顯示,除了上海運舟之外,周應波還目前還擔任包括海南運舟增瀾壹號、海南運舟增瀾貳號、海南運舟增瀾叄號在內3個有限合夥企業的法人,未來不排除這幾個有限合夥企業將成爲公司旗下的員工持股平臺。

據悉,公司初期投研人員均具有豐富的買方或賣方經驗,從而形成少而精的研究團隊,主要覆蓋電子科技、化工有色、醫藥、新消費等幾大領域。公司計劃未來兩年內進一步充實、完善研究梯隊,形成堅實的研究支持力量。

頂級成長股專家 成長股是中國A股市場的主旋律

周應波被市場譽爲“頂級成長股專家”,他認爲成長股是中國A股市場投資主旋律。

從周應波履歷來看,他從北京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畢業後,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騰訊做產品經理。2010年機緣巧合進入證券行業,先做了幾年行業研究員;2014年來到中歐基金,2015年11月開始當基金經理,曾管理公募基金超600億,爲基金圈內“頂流”之一。截至他離職前管理產品超過6年時間。

WIND資訊數據顯示,周應波的代表作中歐時代先鋒,在其擔任基金經理的6.13年期間任職回報達到345%,年化回報爲27%,遠超同期滬深300

周應波給市場的標籤的是“成長股”投資人,他曾經表示,成長是權益投資永遠的主題,只有通過企業價值持續較快的發展來實現股東價值的持續提升,才能夠讓投資者獲得長期優異的回報。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巴菲特說的‘長坡厚雪’的好生意。長期追求兩種‘成長’:一是穩定的成長,我們每天或每年都需要用,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但技術變革相對慢,能夠提供一個較穩的長期成長;二是爆發式成長,部分來自ToB行業支撐客戶的固定成本或突發性支出,也有來自顛覆性技術,比如互聯網、智能手機、電動車等行業的發展”,周應波說。

同時,希望能夠在裏面分辨出比較可靠、優秀的管理層。周應波稱,看管理層是否靠譜,包括看其戰略方向,看其執行力非常強,還有相對來說業務一定是聚焦的,最後要看一些公司內部是否有非常好的激勵機制。另外,真正的好公司不依賴體外融資支撐,能夠實現良性的自我循環,通過生產銷售實現正向現金流,支撐研發,不斷推動製造發展。

還有,看到合適的估值去做投資判斷也很重要。周應波說,歷史上A股很多優秀公司回頭看都出現過偏低的估值,需要把它們研究清楚,在市場情緒波動中辨識出來,非常重要。當估值處於極端分化狀態下,需要考察所投公司的可靠性和安全邊際:一是確保這個公司未來三五年不會在市場競爭中消失;二是所買的價格可以適當性貴,但不能太貴,不能有出現在一筆投資中損失50%以上本金的可能。

實際上,周應波這一思想也體現在運舟資本的投資理念之上。談及後市,周應波反覆談到“成長股是中國A股市場投資主旋律”。在周應波看來,追求成長股是在追求時代的機遇“BETA”,以及積極改變時代的“ALPHA”,時代的脈搏是最大的成長動力,如20歲到50歲帶來30年的持續消費習慣的變化,給互聯網、化妝品、智能家電、出境遊的帶來歷史性機遇。

“成長股的第一性成長是創新,這既有創新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智能手機、手遊、高鐵、旅遊,也有創新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如互聯網、EMAIL、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等。”周應波表示。

周應波表示,他們做追尋的成長股,短中長視角結合,要立足於時代機遇看行業景氣度,要把握經營差異化,看競爭壁壘。如一家企業,短期是看訂單數據突破、產品價格上漲等;但中期是看業績佈局正確、成本控制出色;長期則是看良好的公司治理、優秀的管理層。看成長股估值也要“仰望星空,低頭計算”,跟隨產業趨勢、適度前瞻判斷、持續跟蹤情緒和估值。

周應波解讀後市 看準四大方面機遇

滬指目前行至3300點附近,究竟後市會如何演繹?機遇在何方?展望未來,周應波及其團隊的策略是“聚焦成長,尋找風浪中的穿越力量”,更看好四大方向的機遇。

周應波談到,宏觀層面,房地產市場快速下行、A股賽道估值泡沫化、海外非常規貨幣政策(美聯儲),這是2021年底以來的三大風險,風險還在出清過程中,但預期已經經歷了大半路程:

第一,房地產風險已經蔓延到大部分民營房企,各地政府開啓了全面需求側放鬆的政策週期,預計2022年下半年有希望逐步好轉,但考慮到人口結構的壓力,預計大幅度好轉的難度較大。

第二,A股賽道估值的泡沫化問題,由於市場2021年下半年以來的大幅調整,整體估值水平已經回到合理偏下的位置。

第三,美聯儲開啓的貨幣收縮週期,儘管實際的加息、縮表動作剛剛開始,但市場預期已經消化大半,預計2022年下半年很難再次形成較大的衝擊。

周應波表示,展望未來一年的宏觀環境,國內大概率處於弱復甦狀態,即逐步走出衰退的狀態,歐美在通脹、加息壓力下預計將從繁榮走向衰退,宏觀環境仍有複雜性、脆弱性的特徵,難以看到全市場盈利的強勁增長。

但另一方面,國內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環境是向好的:一是由於房地產產業鏈創造信用爲主的國內信用環境已經觸底,未來逐步將會有所好轉;二是經濟脆弱狀況下,市場利率中樞水平大概率將保持較低水平;三是居民財富轉向權益類市場依然是中長期的方向。考慮流動性的狀況,預計資本市場在2022年走出低谷後,依然會以結構性機會爲主。

“未來,通脹的走向將是宏觀環境中最值得關注的風險點,2021年以來我們看到各行業的利潤都在向上遊集中,2022年以來這個趨勢還在加強。”周應波表示,隨着需求的減弱,以及上游資本支出的增強,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始,能源和工業品通脹的問題逐步會消退。但對資本市場而言,疫情衝擊、國際地緣政治等問題依然會是困擾供給側的因素,我們會在行業投資機會分析中持續納入考慮。

行業層面,周應波看到大量的成長性機遇,看好2022-2025年新一輪創新週期的開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能源變革:新能源生產端方面,光伏從新興能源到主力能源的過程,中國作爲產業主導國,存在大量的產業鏈上下游的機會。新能源應用端方面,汽車電動化、儲能的發展,鋰電池及其產業鏈,在未來5年預計仍有5倍以上的增長空間,存在大量細分領域的機會。

第二,AI在各行業的應用:一方面是企業的智能化和數字化,大量的自動化替代人工,大量的AI的應用案例,在2B軟件、雲計算方面存在大量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是個人生活的智能化和數字化,包括汽車更智能、家電更智能、ARVR眼鏡未來的普及等,這些智能設備作爲基礎,未來也將孕育出更多的互聯網、物聯網的應用機會。

第三,中國製造升級版:半導體、軍工、新能源等領域,大量國產的基礎新材料企業在逐步替代外資、獲得市場份額,中國的化工產業從傻大粗笨走向精細化的過程中,將湧現大量的投資機會。生物技術方面,在醫療器械、創新藥、化工低碳替代等方面存在你很多應用的機會。

第四,新興消費:儘管中國的人口總量不增長,但14億人口的深度城市化、新生Z世代的生活方式變化等,也將帶來很多新興消費方向上的投資機會。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方向,我們看到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的顯著特徵是“變革中孕育機會”,在國企改革、併購重組等領域將會有較多投資機遇出現,類似1980年代美國市場的特徵,我們也會自下而上地挖掘這方面的個股機會。

談及未來,周應波仍滿懷信心表示,儘管宏觀經濟大盤仍有風浪,疫情仍未消退,市場面臨諸多挑戰,但總體上國內資本市場開啓註冊制以後“供需兩旺”的中長期趨勢依然不變,從中長期的角度非常看好A股的成長股投資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