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社評:中澳關係的緩和,不可能建在“雷區”上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和澳大利亞一些媒體12日炒作澳總理阿爾巴內塞“拒絕北京四點要求”的消息,編織了一個北京向堪培拉施壓、而阿爾巴內塞頂住壓力不妥協退讓的故事。這表面上好像是對阿爾巴內塞的肯定,實則是爲澳大利亞現政府尋求緩和對華關係製造障礙。換句話說,這是要把堪培拉架上去,用軟刀子逼着它不得對中國“服軟”。

事情的原委並不複雜。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7月8日在印尼巴厘島參加G20外長會期間,與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舉行了會晤,這是中澳外長近三年來的首次會晤,被稱爲是中澳關係“解凍”邁出的重要一步。中澳雙方都認爲這是建設性的。但顯然,美國和澳大利亞一些反華勢力不願意看到中澳關係走向破冰。

王毅在會晤中表示,希望澳方抓住當前契機,付諸實際行動,重塑對華正確認知,爲改善中澳關係減少負資產,積累正能量。一要堅持視中國爲夥伴而不是對手;二要堅持求同存異的相處之道;三要堅持不針對也不受制於第三方;四要堅持構建積極務實社會民意基礎。就是這充滿誠意、合情合理的四點建議,被美澳一些輿論別有用心地概括成“北京的四點要求”,並迫使阿爾巴內塞做出表態。

實際上,這是美西方輿論構建出的一個陷阱,在輿論上捏造了一種符合西方敘事的“中國脅迫”想象。而阿爾巴內塞強調“只對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做出回應”,並稱“在必要時我們將捍衛澳大利亞利益”的強硬表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澳大利亞國內不健康對華氛圍的屈從和迎合,他的前任莫里森政府正是這股反華逆流的推動者和強化者。

需要重申的是,這四點建議並非是北京對澳方提出的什麼“要求”,基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則處理兩國關係,這非但不過分,而且應當是任何國家之間處理好關係的底線。而美西方輿論對“堅持不針對也不受制於第三方”這一點發起攻擊,更是莫名其妙。難道這不應該是正常的國際交往準則嗎?反之,倘若澳大利亞受制於美國,那中國直接和美國打交道就可以了,還需要和堪培拉發展什麼關係呢?

現在美西方輿論很熱衷於用“價值觀”來綁架堪培拉,澳當局也喜歡講“澳大利亞利益”或者“澳大利亞價值觀”。我們倒是希望,澳大利亞能真正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時也要指出,澳大利亞有什麼價值觀是它自己的事情,中國既沒有興趣也沒有意向去幹涉和改變。說實話,澳大利亞老強調這個,讓中國人覺得很奇怪。

中澳關係惡化是堪培拉先開的“第一槍”,澳大利亞是全球第一個禁止華爲等中國供應商提供5G設備的國家,也是在涉疆、涉港、涉臺等一系列問題上挑釁中國的急先鋒。這些傷害中澳關係的行爲,哪一個符合澳大利亞的利益呢?堪培拉經常把取消對澳所謂“貿易制裁”掛在嘴邊,卻對中國的正當利益和合理關切避而不談。澳本屆政府上臺後釋放了緩和兩國關係的意圖,但兩國關係的“地雷”引信尚未拆除,兩國的正常往來不能建立在“雷區”上。

現在,美國對堪培拉的一舉一動都高度關注,澳內部也有力量充當“監軍”角色,這種內外政策方面壓縮罐頭一般的沉悶空間是澳大利亞前政府一手造成的。澳大利亞一些輿論認爲,鑑於內外對華高壓氛圍,澳現政府將採取“退一步、進兩步”的迂迴戰術修整中澳關係,以防任何急速的政策轉向遭遇“猝死”。但無論如何,延續莫里森政府的“麥克風外交”,只能適得其反;把中澳關係作爲美澳關係的附屬品,更是沒有前途。

有澳媒分析中國對澳政策時引用中國的一句成語“殺雞儆猴”,認爲中國在逼澳大利亞屈服,以威懾周邊小國。這個自以爲是的觀點在澳大利亞挺有市場的。這既是對自我的高看,其實更是一種矮化貶低。澳大利亞不是“雞”,別國也不是“猴”。中國曆來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也始終堅持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中方的四點建議,體現的正是這種理念,也希望堪培拉珍惜這份善意,與中方相向而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