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語:

信念如磐,奮楫前行。新浪財經推出《金融新未來》年度策劃,包含“財富未來”、“普惠前行”、“數字新局”、“發展之路”四大篇章,回顧奮進路,展望新徵途。

歷經資管新規、理財淨值化、數字化轉型等多輪變革風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進入黃金時代。銀行、保險、券商、信託、基金等財富管理服務機構如何搶灘財富管理藍海?新浪財經年度策劃《金融新未來:財富未來》重磅推出《理財會客廳》,深度對話各大財富管理機構高管,共同探索行業新賽道、新圖景。

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中國財富管理行業迎來全新發展階段。作爲金融市場中重要的一部分,外資銀行在財富管理賽道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對於當下火熱的ESG投資,外資銀行如何發揮特色優勢?《金融新未來:財富未來》本期對話恒生中國副行長兼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主管秦宜。

“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還處於起飛期,業態容量與機構規模依然不大,但市場仍在不斷擴張。”秦宜表示,隨着居民理財意識覺醒,存款向理財“搬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秦宜強調,外資銀行的優勢在於“跨境”,目前外資銀行的零售業務步入了“國際+國內”雙視野的時代,既要有國外先進的財富管理方案,也要充分本地化,考慮本地居民的需求,爲客戶提供豐富多樣的投資機遇。特別是,金融科技興起也讓外資銀行找到了零售業務發展的新機遇。

談及銀行理財問題,秦宜指出,雖然現在個人客戶對投資理財的認知程度有所提升,但還是不排除部分客戶仍然認爲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我們要做好投資者教育,讓客戶理解投資有風險,並能根據自身風險評估承擔相應風險,進而做好個人資產分配。”

對於綠色金融的發展,秦宜表示,目前的一大挑戰是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另一大挑戰是數據的可獲得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下一步,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切入點在於挖掘更多細分領域的綠色融資需求,並針對不同產業和各類項目的多元化需求,開發相應的綠色金融創新產品與服務”。

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處於起飛期,外資銀行的優勢在於“跨境”

新浪財經:隨着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正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面對行業的重大改革轉型,以及紛繁複雜的國內外的經濟金融形勢,您認爲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面臨着哪些挑戰和機遇?外資行在財富管理賽道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秦宜: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還處於起飛期,對照全球發達國家和行業龍頭,業態容量與機構規模依然不大。另外,全球疫情尚未消退、經濟前景不明朗、市場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也讓財富管理行業面臨着挑戰與考驗。但財富管理市場仍在不斷擴張,資產和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也在上升,中國等重要市場的逐步開放,也將爲財富管理行業帶來更多機遇。

傳統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的擴張依賴於龐大的網絡建設,整體的營運成本較高。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早期都是以開拓網點及分支機構、增加零售網點員工數量等舉措推進零售業務的。但縱觀整個市場態勢,網點本身的獲客價值是在降低的,銀行開始更多地通過線上渠道來完成金融服務。這種情況下,銀行整個獲客和經營的模式一定要做轉變,也需要有進一步的金融科技投入,因此數字化也是我們近兩年以及今後的業務發展重點。恒生中國現在的業務網點是40多家,數量適中。目前來看有成本的,但長期來看,會成爲我們的優勢。線上線下結合,相信我們零售業務的開展在今後幾年會更具競爭力。

外資銀行的優勢,更多的還是在於“跨境”,在跨境資產配置方面。外資行經過海外資管市場的歷練,構建了成熟的分析決策邏輯、投資管理流程、產品佈局體系,注重風險防控和合規文化。自進入中國內地以來,外資行致力於給投資者提供差異化、個性化、專業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在現今金融開放的背景下,外資行可以將國際上先進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風控體系運用到國內,並依託與母行的天然聯動優勢,爲客戶提供成熟專業且具有競爭力的服務。

對於恒生中國來說,我們的財富管理具備“分銷加生產”的能力,不僅在內地做分銷商,同時也依託恒生香港母行作爲基金管理人的優勢,提供滿足我們客戶需求的跨境財富管理產品,提供財富管理方案一條龍服務。這點也是我一直感到比較驕傲的。

新浪財經:2021年,恒生中國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13%,稅前利潤同比增長166%。請問,您能否介紹下恒生中國的業務戰略和產品策略?以及未來側重點?

秦宜:去年恒生中國財富管理和個人銀行業務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稅前利潤同比增加166%,“優卓理財”高淨值客戶規模同比增長18%,基金資產保有量也取得了全國百強的名次。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影響下,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是不容易的。一方面,歸功於恒生中國在財富端持續深耕高淨值客戶羣體,中間業務收入取得了較大進步;另一方面,我們持續優化表內結構,增加低成本存款,使得恒生中國在整個銀行業息差收窄的大環境下,個人業務淨利息收入仍然同比淨增長。

此外,我們大力推動財富管理和個人業務的電子化轉型,現在零售市場的客戶習慣已經變遷,所以我們的轉型策略定爲“移動優先”,希望通過智能手機覆蓋所有功能,使得客戶交易更方便。我們對手機銀行的投入,使得我們營收受疫情的影響最小化,同時客戶體驗又實現了最大化。目前手機銀行已經可以承載我們絕大多數交易,包括轉賬、結售匯、基金的購買與贖回等,便於客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實現足不出戶管理個人財富。截至2021年11月,我們通過電子化渠道完成的交易(包括網銀、手機銀行)佔比已經達到了88%。

展望未來,我們將持續提升產品能力,驅動高淨值客戶的財富管理業務,重點拓展價值客羣,優化客戶結構,通過構建專業化的客戶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品質。同時,持續改善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的利潤,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收入並積極開拓其他業務創新,緩解息差收入收窄對業務的影響。此外,我們還將繼續推進電子銀行的發展,推動銀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通過提升數字化能力,實施移動終端優先的產品銷售佈局,通過線上和線下的全覆蓋模式挖掘客戶分層,提高業務效率。

在投資方面,我們要把握好市場波動的關注點,同時切實做好投資者教育和投資者權益保護。在業務方面,我們會關注易受波動的行業,及時防漏補缺,排除系統性風險。同時,我們也加大對相關業務的審慎性管理,建立白名單管理制度。

金融科技讓外資銀行找到零售新機遇,綠色金融發展面臨2大挑戰

新浪財經:近年來,恒生中國持續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手機銀行 2021 年交易量同比增長 47%。請問,您如何看待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以及對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業務的影響?未來將採取哪些措施?

秦宜:金融科技正深刻改變金融發展生態格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賦能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金融科技近年來的興起也讓外資銀行找到了在內地實現零售業務發展的新機遇。目前,數字化已成爲恒生中國近兩年以及今後的業務發展重點,我們希望藉助新一輪的金融開放,通過數字化產品打通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財富管理渠道。

2019年,恒生中國推出手機銀行客戶端,當年4月份又推出手機銀行基金業務,爲客戶提供了無需來行、實時把握交易機會的便利,也實現了銀行當年基金交易筆數和收入雙增長的業務指標。2020年新冠疫情時,恒生中國加速了數字化進程,匯兌業務、基金業務、結構性理財產品業務的電子銀行交易量佔比都創新高,交易效率也大幅提升。當年4月,我們推出了“跨域查賬轉賬”服務,爲擁有內地及香港兩地恒生銀行賬戶的零售客戶提供了無縫連接的跨域賬戶管理方案,開啓了一鍵速達、交易免費的優質服務。緊接着6月份,我們上線了直銷銀行“YOU理財”,突破線下物理網點的輻射半徑,爲更多客戶提供便捷的線上Ⅱ類賬戶開立及線上理財服務。之後,我們還將陸續推出線上保險和開放銀行等服務,進一步探索數字化轉型新方向,將“線上渠道”打造成新的業務增長極。通過一系列數字化努力,目前,恒生中國已經實現讓客戶足不出戶在家就能高效理財,享受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恒生中國的主營業務是爲高淨值人羣提供定製化的財富管理服務。金融科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賦能銀行的產品和服務,但並非100%替代物理渠道。現在,我們通過加大數字化投入,線上+線下“組合拳”的全覆蓋模式,挖掘客戶分層,提高業務效率,逐步實現零售業務的戰略轉型。具體說來,即線上主要用於拓展年輕化的客戶羣,而線下主要用於提供一對一的高質量、定製化服務。在線下,內地客戶的年齡層主要分佈於35歲至55歲之間,他們更多地依賴於恒生中國與母行之間的跨境聯動業務;而在線上,客戶的年齡層相對更年輕,會傾向於通過手機銀行去購買服務。在發展線上業務時,我們也會根據年輕的客戶的需求,在其財富積累的起點打造更適合他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長期看,線上線下結合將成爲恒生中國的一大優勢,實現外資行在零售領域的差異化競爭。

新浪財經:在“碳達峯、碳中和”的背景下,ESG投資已在時代風口上,各大銀行機構也在積極探索ESG主題產品。您認爲,目前有何發展趨勢?有何不足?該如何發力?

秦宜:對於銀行業而言,綠色能源、清潔交通、工業節能、清潔生產、可持續農業和固廢處理等細分領域都蘊藏着巨大的機遇。在業務上,不僅有綠色貸款、綠色理財等產品,碳排放權等金融衍生品在未來也存在廣闊的空間。下一步,發展綠色金融的重要切入點在於挖掘更多細分領域的綠色融資需求,並針對不同產業和各類項目的多元化需求,開發相應的綠色金融創新產品與服務。此外,通過推動綠色金融理念傳播,推出更多可持續發展項目,金融機構能夠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貢獻更多金融方案和金融智慧。在理財投資領域,通過推出專注ESG投資理念的理財產品,銀行在豐富高淨值客戶的可持續投資組合的同時,也能促進資金流向ESG投資領域。此外,通過在銀行間交易市場參與交易或持有碳中和債產品,銀行也能夠支持於具有碳減排效益的綠色項目。

目前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一大挑戰是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儘管我國的綠色金融業務正穩步推進,而金融機構可能會因信息不對稱、認定標準不一致、綠色專業化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準確鑑別綠色項目。另一大挑戰爲數據的可獲得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目前我國還存在缺乏統一的披露框架和統計口徑、許多企業監測能力不足、行業間難以進行比較等問題。一方面,這將影響綠色項目的有效評估和企業自身對於綠色轉型的決策能力。另一方面,數據的缺失和不可比,也會給企業“洗綠”行爲提供空間,從而誤導投資者決策。

居民理財意識覺醒,外資銀行零售業務步入“國際+國內”雙視野時代

新浪財經:對於投資者來說,今年的市場行情波動較大,不少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破淨”,對後續產品的銷售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您認爲銀行該如何調整經營打法?同時,您對個人投資者有何建議?

秦宜:雖然現在個人客戶對投資理財的認知程度有所提升,但還是不排除部分客戶仍然認爲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我們要做好投資者教育,讓客戶理解投資有風險,並能根據自身風險評估承擔相應風險,進而做好個人資產分配。

近年來,中國內地居民的理財意識正在覺醒。我國自2012年起,存款在資產配置中的比例逐漸下降,被其他理財取代。隨着投資經驗的積累,我國居民對於更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需求產生了進一步的提升。

在市場震盪加劇,不確定性增多的情況下,普通投資者需要注意“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應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在保證家庭資產在損失風險最小的情況下,追求資產的保值增值。

此外,投資者需要對自己的情況進行了解,包括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狀況、風險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等。在開始投資前,投資者需要多瞭解各種產品,包括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等,並進行比較,清楚各種產品的風險和收益程度。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方式和產品,確定投資方案和投資組合,並定期檢視、調整策略。

新浪財經:作爲一名外資銀行的資深從業者,想請您分享下這些年的從業體會?特別是,從您個人的角度看,中國財富管理行業近年來有哪些變遷,以及正在發生哪些變化?

秦宜:我一直堅信,未來財富管理的發展在亞洲,亞洲的發展在中國。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其實是很大的,雖然競爭也很多,但總體來講,因爲蛋糕大,只要銀行的定位清晰、對於自己細分市場的目標清晰的話,還是能夠有所作爲的。

過去10年間,國內的財富管理市場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隨着國內零售客戶理財觀念的改變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存款向理財“搬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權益市場的迅速發展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銀行理財規模在增長,基金公司的基金保有量也在增長,這本質都是零售客戶的需求在驅動,我覺得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目前外資銀行的零售業務步入了“國際+國內” 雙視野的時代,既要有國外先進的財富管理方案,也要充分本地化,考慮本地居民的需求,爲客戶提供豐富多樣的投資機遇。作爲較早進入零售行業的外資銀行,我們非常關注投資者的需求變化。目前,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具有財富管理的能力,理財觀念和眼界不斷拓展,這對銀行來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國際國內市場蓬勃的大環境,也爲財富管理業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與堅實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