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市場的變化,對外資奶粉品牌而言,如何在華保持業績增長正在成爲一個新課題。財報顯示,不少外資奶粉品牌出現不同程度的收入增速下滑或負增長。荷蘭皇家菲仕蘭是一個特例。

外資奶粉品牌在中國市場正在遭遇2008年以來最大的一輪挑戰。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外資奶粉品牌在中國市場迎來快速增長期,並在市場份額上遙遙領先。但近兩年來,隨着國內疫情、新出生人口、消費者認知等市場變化,讓不少外資奶粉豪強面臨增長難題。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中國奶粉市場和十年前已經完全不同,躺贏的時代已經過去,如果企業沒有足夠快的反應能力,在中國市場已經很難增長。

新一輪市場博弈

中外奶粉品牌的博弈正呈現着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景象。

2008年是中國奶粉行業的一個分水嶺,外資奶粉品牌迅速成爲市場主角,尼爾森數據顯示,外資品牌最高時佔據着70%的一二線市場份額,在全國奶粉市場的總量中,也佔到6成以上。2018年6月,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嬰幼兒奶粉品牌競爭力排行榜顯示,前十大上榜品牌僅有兩款是本土品牌,前五大品牌全部是進口品牌。

這種一邊倒的局面在2018年後發生改變,特別是近兩年,外資奶粉品牌正在失去原本領先的市場地位。

2021年,國產奶粉品牌市佔率首次超過外資品牌,2022年4月公佈的尼爾森數據中,中國奶粉市佔率5強中,已有3家變成了國產品牌,而前三名中,更有2家是國產品牌。

變化的背後是中國人口增長結構的新情況。從2017年以來,國內新出生人口數連續4年下滑,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爲1062萬人,相比於2016年的1883萬人少了約4成,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生育,但新增人口多集中於3到5線城市。

Kantar Worldpanel的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6-12月,中國整體嬰配粉市場規模下降約5%,其中一線市場規模下降了6.6%,但2、3、4線市場則保持平穩。菲仕蘭預測,中國的低線城市市場已佔嬰配奶粉總市場份額約55%。

一直以來,中外奶粉品牌市場涇渭分明,外資品牌在1、2線市場表現強勢,而3到5線市場則是國產品牌的天下,新出生人口結構的變化,讓國產品牌從中受益更大。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產品牌飛鶴、伊利、君樂寶在品牌營銷、市場鋪設、供應鏈整合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重新建立了消費者信任。更重要的是,隨着消費者的迭代,90後消費者成爲消費主力,消費習慣和認知與前幾代消費者有着明顯的差異,結果體現爲近年來國潮的興起。

本土模式的探索者

隨着市場的變化,對外資奶粉品牌而言,如何在華保持業績增長正在成爲一個新課題。財報顯示,不少外資奶粉品牌出現不同程度的收入增速下滑或負增長。荷蘭皇家菲仕蘭是一個特例。在過去3年中,菲仕蘭保持着雙位數的增長。

菲仕蘭中國總裁陳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2021財年中,菲仕蘭中國實現淨營業額、淨銷售額保持雙位數增長。在中國奶粉市場整體萎縮的情況下,菲仕蘭中國核心業務專業營養品仍保持個位數增長,核心大單品皇家美素佳兒同比增長超過50%。

尼爾森數據顯示,2022年的前4個月,菲仕蘭的市佔率已經上升至6.4%,同比提升了約2個百分點,超過惠氏和美贊臣,上升至行業第5名。

在外界看來,菲仕蘭持續增長背後,與其不斷在中國市場上探索業務模式的創新有關。

比如本輪中外奶粉品牌的市場博弈中,外資品牌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通過渠道下沉來參與存量競爭,而這也是近幾年來外資品牌一直無法有效突破的難題。

2021年下半年,菲仕蘭悄悄上線了新的渠道下沉模式“菲常購”,市場反響強烈,新模式帶來的銷量迅速趕超了美素佳兒在其他渠道的同期銷量。截至上一財年末,菲仕蘭通過菲常購app直接鏈接線下母嬰店、服務商,並已經擴展到162個下線城市,財年第四季度,菲常購銷售佔比已超過菲仕蘭中國嬰配粉業務銷售額的10%。

陳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菲常購”也是目前菲仕蘭對渠道下沉的一種新探索,區別於傳統下沉模式,其關鍵在於對整個渠道模式的重構和整合,一方面通過菲常購app,縮短下沉市場的業務層級,實現品牌與終端門店的直鏈;另一方面,通過專業第三方的服務商,確保了客戶和消費者服務的專業和高效。

菲仕蘭中國副總裁楊國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3到5線市場,消費者的消費觀、家庭結構、育兒理念、購買途徑、品牌忠誠度都和1、2線市場很不同,單純複製1、2線市場的生意模式幫助不大。

與此同時,在3到5線市場,50%以上的市場來自於傳統的母嬰零售渠道,層級多,市場分散且複雜,對外資奶粉品牌而言,渠道管理和合規經營上都存在難點,一身功夫難以施展。

2016年,菲仕蘭嘗試了多種渠道下沉方式,包括將子母品牌本土化。在楊國超看來,雖然這些嘗試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也更理解3到5線市場的複雜度,因此在新一輪渠道下沉上,有了更多參考借鑑的經驗。

“菲常購模式是成功的。”楊國超表示,新渠道下沉模式大幅減少了業務層級,通過專業分工提升專業服務的水準和效率,同時讓全鏈路的數據更清晰透明,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了整體業務的健康度。

數字化突圍

雖然是全球乳業十強,菲仕蘭中國內部將自身定義爲“追趕型公司”,因此相比於其他外資乳企穩定的“陣地戰”模式,菲仕蘭更願意探索新應用和新模式。

2019年新任中國總裁陳戈的上任給菲仕蘭帶來了新的數字化發展思路。

近年來,中國奶粉市場進入到殘酷的存量競爭階段,陳戈判斷,未來5-10年,國內奶粉行業的洗牌和集中化都不會停止,行業75%的市場份額或只來自5到6家企業。競爭的關鍵不在於價格和渠道,而是品牌、渠道、質量、效率等全方位競爭。

根據計劃,菲仕蘭一方面推動產品端創新,加速將全球創新產品引入中國市場銷售,比如通過跨境電商引入包括HMO母乳低聚糖配方的美素佳兒、有機奶粉、羊奶粉等新品,以滿足國內消費者更加細分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陳戈則推動對菲仕蘭中國進行數字化改造,更強調“邏輯“和“效率”,推動生意的可視化、柔性供應鏈、智能化等新模式、新應用的落地。

經過近3年的轉型後,菲仕蘭的數字化突圍已經看到成效。

中國市場體量誘人,但寬闊的市場也成爲外資品牌運營的難題,不同區域市場有不同的競爭對手和市場特點,過去市場決策往往是依靠經驗。據陳戈介紹,目前菲仕蘭70%的生意具有精細顆粒度的可視度,通過大數據建立模型和體系,可以爲市場策略和資源投放提供客觀的決策支持。

供應鏈管理是外資奶粉品牌在中國市場發展一個難題,進口奶粉從生產到分銷鏈路很長,如果庫存過高,就存在串貨亂價和期效變差的風險;但庫存太少,又可能導致市場斷貨,不利於銷售。

在數字化的基礎上,菲仕蘭實現了柔性供應鏈的搭建,通過需求預測的相應方法和模型,對短中長期需求進行更精準的預測,既確保需求的精準滿足又避免呆滯庫存,目前這一模式的準確率在70-80%。

楊國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數字化轉型後,在企業數據中臺可以實時瞭解各區域庫存的情況,柔性供應鏈提升了運營的精準度,效率的提升帶來產品效期的改善,產品在國外生產後最快2個月就可以在中國市場上架銷售,而消費者也更願意購買日期更“新鮮”的產品,又帶來了更快的貨物週轉,形成了一種“健康”的循環。就算在新一輪疫情中, 2022年4月和5月菲仕蘭中國的進口量和發貨量均高於上海疫情暴發前的3月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