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進入“大通脹時代”,低利率環境已漸行漸遠,風險資產波動加劇,主權基金的配置也有所調整。

7月18日 ,美國大型資管機構景順發佈《景順全球主權資產管理研究》,得出三大最新結論——通脹促使投資者重新審視資產配置,削減固定收益持倉,私募市場受青睞;由於俄烏衝突打擊市場信心,主權基金預期將增加北美及亞太區配置,減少歐洲配置;美元仍是主要的全球儲備貨幣,但人民幣配置持續上升。

高通脹下主權基金調整配置思路

日前,景順大中華、東南亞及韓國區行政總裁潘新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通脹遠強於預期,自然會改變機構的長期資本市場假設,機構也隨之調整配置思路。根據調查,對於在未來一年計劃增持、保持或減持的資產類別,私募股權最受歡迎(淨增加 29%),其次是非上市房地產(+23%)。相比之下,受訪者最看淡固定收益(-12%)及現金(-4%),而對股票的信心大致保持不變(+1%)。

當前,主權基金將通脹及全球地緣政治視爲明年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威脅。五分之二的受訪者預計,發達市場的通脹率在未來兩年仍將居高不下,另有五分之二的受訪者預計通脹將穩步下降,而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訪者預計將出現滯脹。部分受訪者一致認爲,儘管通脹高於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但在未來幾年應會回落,逾半數受訪者(59%)預期未來5年內美國平均通脹率爲3%~4%。

隨着通脹及利率快速上升,主權基金正在重新考慮其宏觀經濟假設並相應地調整投資。大多數受訪者(59%)預料利率進一步上升,已重新部署投資組合,這反映在固定收益配置持續下降,而私募市場另類投資配置則相應增加,特別是房地產、私募股權及基建。大多數受訪者(71%)同意上述配置可有效對沖通脹。目前,在主權基金的投資組合中,私募資產的平均比重爲22%。

另一個調整則和投資目的地有關。調查顯示,俄烏衝突打擊了投資者對歐洲的投資信心。歐洲發達市場(19%)及歐洲新興市場(13%)是主權基金投資者最有可能減持的地區。受訪者增持北美(33%)及亞太區(23%)的可能性最大。

儘管近期市場熱議美國的衰退風險,但歐元區的風險也不容小覷。潘新江告訴記者:“一般60/40(股票債券)的組合中,股票中50%會配置在美國,而對歐洲的配置需要區別本地投資機構和海外機構,前者會存在‘本國偏好’。整體來看,全球組合已低配歐洲。”

歐元區5月的通脹率升至8.1%,面對高企的通脹,歐洲央行已決定加息。但與此同時,經濟下行壓力也不斷加大。瑞銀方面表示,各界聚焦歐洲“斷氣”風險。市場關注俄羅斯在週四完成“北溪1號”管道維護後,會否對歐洲恢復天然氣供應。俄方近期已利用能源流量來對外施壓,如果情況持續,歐洲仍可避免實施天然氣配給;但若俄方進一步限制供應,歐洲則可能出現經濟衰退。

人民幣資產仍有望被增持

除了增持北美及亞太區,人民幣資產也是全球主權基金進行多元化配置時的關鍵考量。

潘新江表示,過往幾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者配置中國的興趣高漲。大多數(52%)主權基金表示,與去年相比,投資中國市場的挑戰相對增加,而33%的受訪者認爲,中美兩國的相互依存關係將減輕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

儘管美元仍是各國央行主要的全球儲備貨幣,但多年以來各大央行持有的美元儲備佔比一直在穩步下降,從2016年的65.4%降至2021年的58.8%。各國央行意識到,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或將持續增加。

數據顯示,人民幣在央行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從2016 年的1.1%上升至2021年底的2.8%,且大多數(63%)央行目前均已配置人民幣。多數央行認爲其人民幣持倉偏低,計劃於未來5年內增加倉位,而29%的受訪者認爲人民幣將在未來5年內成爲“真正的儲備貨幣”(29%的受訪者持不同意見)。

不過,今年2~5月,國際資金一度大幅流出中國股市和債市,債市在2~5月罕見地出現近3000億元的資金淨流出。

“我仍認爲人民幣會成爲更重要的儲備貨幣,很大一部分主權基金會增配人民幣資產。由於之前債券配置很少、基數低,所以近兩年來債市的資金流入是最明顯的,全球央行都陸續增持人民幣債券。”潘新江對記者稱,市場波動過後,增持趨勢仍將持續,受到影響的可能是增配的速度,而非增配的趨勢。

據介紹,景順這項研究深入探討了139 位首席投資總監、資產類別主管及高級投資組合策略師的觀點,他們分別來自81只主權基金及58間央行,旗下管理的資產總額達 23萬億美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