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上提出要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壓實地方政府責任,保交樓、穩民生。

“停貸潮”之後,保交樓成爲社會關注熱點,多地政府及銀保監會接連表態保交樓。26日晚間,市場有消息稱,鄭州市政府相關部門於近期召集了包括建業、鑫苑、世茂、康橋、綠地、正商、融創、瀚海在內的8家房企舉行在鄭項目情況彙報會,意在探討紓困項目開發模式。

網上流傳的一張日期爲7月20日、名爲《關於我市頭部房企自願退出項目情況的彙報》的文件截圖顯示,部分房企已經上報了項目退出的明細及保交樓建設所需金額。

《國際金融報》記者向網傳消息中涉及的多家房企求證得知,上述信息並非完全準確。相關人士告訴記者,7月初鄭州相關部門牽頭召開了項目彙報會,但流出的相關文件並非已出臺的正式文件,“只是內部會議材料”;亦有知曉情況的人士稱,會議出發點是爲摸底各家開發商在鄭州的項目情況。

據悉,相關部門給予開發商的項目紓困模式主要分爲四種,即棚改統貸統還、收併購、破產重組、保障房租賃

其中,“棚改統貸統還”模式由政府平臺公司接收,後期政府主導;“收併購”模式則主要針對資產大於負債的房企,由政府組織國央企、金融機構對接,解決企業現金流問題;資不抵債的則採用“破產重組”模式,由政府組織破產重組,以保證項目交付;銷售不暢、建設資金困難的,可選擇“保障性租賃住房”模式,由政府組織專項建設貸款。

與會房企根據自家項目具體情況進行提報。

上述模式中,關注度最高的當屬棚改統貸統還模式。截圖信息顯示,融創目前在鄭州有7個項目申請退出,其中6個選擇棚改統貸統還模式;鑫苑則申請退出7個項目,其中3個選擇棚改統貸統還模式。

有熟悉鄭州房地產市場的人士向記者分析,鄭州市場的延期交付現象很難用市場化手段解決,政府推出四種紓困模式亦是出於這種考量,根據項目具體情況、產值體現具體分析,“有些項目產值在棚改、有的在安置房”。

其直言,鄭州當地的土改模式存在一種現象,即商品房交付完後安置房沒有蓋完,產值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會給予資金補助,保證安置房正常復工交付,隨後政府可通過安置房產值抵扣開發商負債。

對於部分安置房已經竣工交付、但商業地塊未開發完成的,則通過計算資產是否能覆蓋負債來制定紓困模式,“如果賬算得過來就進行整體收購,算不過來就先擱置,解決能算得過來賬的項目”。

在該人士看來,開發商需根據不同的項目情況套用不同的紓困模式,並向政府進行申報、審覈,“主要是爲了解決部分爛尾項目,這方面還是要積極一些,實操性非常大”。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亦稱,棚改統貸統還模式有助於減輕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是借力國開行政策性金融資源、加快推進棚改工作的一項重要工具

嚴躍進指出,此類資金的發放,其實是享受了地方政府或城投平臺的信用,在抵押物或擔保方面會有更爲順暢的流程,使得資金成本低、資金到位速度快,“預計8月底或9月初可落實資金到位的工作,以促進項目加快按時開工”。

7月中旬,多地市場發生“停貸潮”,據不完全統計鄭州有32個樓盤涉及,涉及正商、鑫苑、瀚海等多家房企。譬如鑫苑,導致目前多個項目停工的主要問題是資金,有知情人士稱,該公司曾嘗試對項目正常開工建設、出售,“後續資金跟不上,就幾個項目都停了”。

正商的情況則相對複雜一些,其不僅是開發商,亦是總包單位。爲了穩住市場,該公司選擇了“棄車保帥”的策略,即保證優質項目開工建設,擱置部分劣質項目,而這部分被擱置的項目則多分佈於地級市。

今年年初至今,鄭州一直走在救市前沿,不斷出臺措施維穩樓市。3月,該城出臺“鄭19條”救市政策,限購政策鬆動、房貸加量降價、優化土地出讓金支付方式……

多維度鬆綁下,鄭州當月新房成交3852套,環比上漲47.47%,成交規模有所回升,但由於房地產銷售市場整體疲軟、開發商融資未能完全恢復等原因,購房者心理預期亦受到較大影響,回升情緒難以得到持續。也是因此,鄭州救市措施不斷加碼,此番對於爛尾樓的紓困模式探討或許亦將爲其他城市提供解題思路。

“鄭州探討的紓困模式爲各地停工風波的解決提供了較好的模板和指導,有助於促進後續涉及配套商品房的相關房企問題的解決,具有較好的示範效應,亦有助於下半年更好地落實銀保監會保交樓的政策思路。”嚴躍進如此說道。

記者  吳典

編輯  左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