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王紫薇    每經編輯 劉雪梅    

每日優鮮的總部辦公地,最近纔剛從北京的望京搬到26公里之外的順義區博潤科技園2號樓。新辦公室裏,裝修的“新氣”還沒散盡,一場“地震”就已襲來。

搬遷的目的是節約成本。原以爲這是個背水一戰的故事,沒想到卻上演了一樁震驚業內外的“事故”——這家生鮮電商企業不可逆轉地陷入了資金危機。

7月2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每日優鮮北京公司的新所在地,遇到已經連續前來要債8天未果的供應商郭女士。她在每日優鮮南京部供應盒飯,已經被欠了7個月貨款,共計32萬元。而郭女士所在的供貨商微信羣裏,還在不斷跳動着各種供貨商的欠款接龍。

就在一天前(7月28日),昔日堪稱每日優鮮立命之本的“前置倉”業務正式對外宣告被砍,隨即傳出“就地解散”的會議錄音和多名員工的離職截圖。

即便每日優鮮方面當日仍對外回應稱:“在實現盈利的大目標下,公司對前置倉業務進行了調整,次日達和其他業務不受影響。由於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

顯然,這次業務調整已經不能僅用“斷臂求生”來形容了。辦公室前臺赫然樹立着的公司“奮鬥文化”宣傳牌上,“敬畏每一分錢”的警示,此刻顯得格外刺眼。

每日優鮮站在生死十字路口。

“解散”

24小時內,事情的走向讓人猝不及防。

7月29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每日優鮮北京順義辦公所在地。園區周圍有不少人聚集。園區保安攔住記者,說接到通知,必須刷臉才能進去,刷卡也不行。

在園區內其他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來到每日優鮮的辦公樓。

5層大樓已經人去樓空,每日優鮮的合作物業在打包公司綠植,一樓辦公區的燈沒有開。合作物業告訴記者,他們“站完最後一班崗”也是爲了拿到工資,每日優鮮也拖欠了他們公司不少錢。

接待處的沙發上坐滿了來催要貨款的供應商。

記者在一個供應商羣裏看到,1個小時內,羣內的成員增加了近100人。目前爲止,羣內尾款催收的接龍來到了第87位,多數欠款在40萬到100萬。

一位每日優鮮員工現場告訴記者,他們6月份的工資被推遲到了本月28號發放。結果27號下午下班之後,公司通知因空氣原因讓居家辦公。有的同事28號上午想來公司拿電腦(工作),結果發現公司大樓的門被鎖起來了。

7月28日晚間,記者看到每日優鮮小程序上生鮮等品類還很充足,但北京地區已經無法提交訂單。而在成都的消費者小雪(化名)發現,每日優鮮的小程序及app已經癱瘓,重複刷新仍停留在需要“重新加載”的頁面上。

7月28日上午,每日優鮮極速達被關停的消息被官方證實之後,當天下午,裁員動作也同時開啓。在脈脈平臺,記者看到認證爲前每日優鮮員工的網友發帖:“每日優鮮上一波裁員的賠償金不發了,在職員工6、7月份的工資也沒了。社保斷繳……高層失聯。”

記者通過每日優鮮內部人士瞭解到,28日下午2點,每日優鮮召開了線上會議,告知參會員工新一輪融資尚未到賬,無法於約定期限支付員工被拖欠工資。公司目前正積極尋求一切可能的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員工權益。

這位內部人士因爲出外勤沒有參加這次會議。記者瞭解到,此次會議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及其他高層也未露面。“官方是沒有得到這兩個(解散)的字眼,業務確實於昨晚(7月27日)進行了調整。”這位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宣佈解散或許出於法律層面的考慮。

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沒有依法解決好員工經濟補償問題,稅費問題,公司無法完成解散。

“宣佈解散的下一步需要進行清算。通過清算,清理公司財產,清償債權債務,繳納稅費後,股東才能分配剩餘財產,從而註銷公司,最終消滅其法人資格。對內需要依法補償員工,結清工資社保,繳納拖欠的稅費;完事對外發布公告,登記債權,清償債務等事項。”他說。

許浩同時告訴記者,如果資不抵債,比如公司員工的社保結不清,公司無法依法解散,可能會入破產程序。“進入這個流程,職工工資、社保是被優先支付的,其次纔是有抵押的債務,普通債權,稅費等問題。關掉一個公司比開一個公司複雜得多。”

前兆

對於此次前置倉業務的關停,使用每日優鮮超過3年的消費者飛飛(化名)沒有很意外。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每日優鮮的極速達在今年上半年已經陸續出現了關停的苗頭。

飛飛在杭州居住,他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在每日優鮮平臺下單時已經發現,每日優鮮不提供即時配送服務了。

“剛開始以爲是疫情影響,後來疫情退了之後,好像也只有生薑蒜這些可以即時送,更多(品類)配送時間都是24小時。”飛飛說,他在每日優鮮的最後一單是今年4月初,之後他換到了其他平臺。

久謙中臺專家紀要顯示,每日優鮮內部將業務劃分爲3大模塊,即前置倉、零售雲以及菜場業務,前置倉板塊最大,這個板塊還包含了便利購與每日一淘兩條業務線。此次前置倉業務調整意味着,每日一淘以及今年每日優鮮開始押寶的便利購,兩條業務線都被波及。

每日優鮮進入2022年一直過得磕磕絆絆。5月,每日優鮮因股價跌破1美元/股,以及未能及時披露財報,收到了納斯達克的兩份警示函;5月和7月,每日優鮮進行了兩輪裁員,並因拖欠供應商款項被朝陽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532萬元。

在此次前置倉業務被關停之前,每日優鮮2021年財報及第四季度財報遲遲沒有發佈。但值得一提的是,單就2021年而言,每日優鮮也並非沒有過轉機。

據每日優鮮此前給記者提供的官方數據,在美國會計準則下,公司淨虧損在2021年第三季度環比降低了39%,非美國會計準則下淨虧損率環比縮窄5.2個百分點。2021年第三季度,其付費會員貢獻收入同比增長了800%。

與此同時,去年11月份,據機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材料,貝萊德(BlackRock)旗下基金在去年第三季度增持了每日優鮮。此外,美國關注中概股及電商的大型機構Penserra Capital Management LLC及Geode Capital Management也在去年增持了每日優鮮。

林嶽認爲,關閉前置倉業務,意味着每日優鮮在供應鏈、資金鍊上都存在一些問題。

“前置倉的配置很重,包括店面租金、冷凍冷藏等電費、加工和配送人員,整體成本是非常高的,燒錢速度非常快。”林嶽告訴記者。業內公認前置倉模式非常燒錢,這也讓每日優鮮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財報數據顯示,每日優鮮2018年至2020年的淨虧損分別爲22.32億元、29.10億元、16.50億元。

顯然,資金鍊斷裂是每日優鮮此次危機的直接原因。

海豚社創始人李成東接受微信採訪時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接導致這次崩盤的原因在於,行業迎來監管之後,不再有風險資本看好生鮮賽道,導致每日優鮮在二級市場不被看好,無法繼續增發融資。

“到了臨界點,被銀行鎖了資金,不向上游供應商付款,導致供應商危機。供應商斷貨,又導致消費訂單持續下降,營業收入下滑,現金流進一步惡化。”他說。

李成東認爲,每日優鮮此次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行業長期的惡性競爭。“價格戰導致了每日優鮮的長期虧損,虧損總額超過了融資總額。”

前置倉

造血盈利,一直是困擾生鮮玩家的“命門”。

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盒馬CEO侯毅多次公開對前置倉模式提出質疑。他認爲,前置倉模式除非大規模的物流收費把成本收回,有可能會實現盈利,“但就今天的格局來說,是還沒有實現盈利的玩家的。”

2021年底,盒馬CEO侯毅再度談及前置倉模式。他認爲,前置倉的模式並不合理,除非大規模的物流收費,把物流成本收回來,有可能會實現盈利,但就今天的格局來說,是還沒有實現盈利的玩家的。

回顧起來,前置倉曾救過每日優鮮的命。

2014-2019年期間,生鮮電商先後成立,在探索過程中,不斷有玩家出局。據公開數據,僅2016年一年,就有14家生鮮電商倒閉。

每日優鮮能活下來,靠的是其首創的“前置倉+即時達”搶出來的贏面。創始人徐正曾在公開信中表示,“燒錢做規模並不難,但沒有意義。”

徐正很清楚前置倉燒錢,他曾算過一筆賬,結論是:從租金、人工、損耗方面來看,前置倉都值得投入。

業內人士認爲,前置倉並不是不可以跑通。但每個前置倉活下來的前提,在於訂單量。

莊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自營前置倉在一二線城市是可以跑得通的模式,在低線城市無法支撐前置倉模式,主要原因就在於訂單規模。“訂單規模對於一個商業模式來說是最核心的,規模太小就無法提升供應鏈能力。”他說。

李成東也認爲,前置倉模式跑通的關鍵點在於“訂單平衡點”。他認爲,一個前置倉站點需要1000單來支撐。

久謙中臺於2021年7月發佈的一份調查數據顯示,在設置前置倉設立點時,每日優鮮的北京前置倉選址取決於市場所在的位置,並將單量作爲評判前置倉增減的依據。

每日優鮮在華北地區前置倉平均單量爲600-700單,華東地區單量爲500單,每個前置倉平均含員工8-12人。北京的單量達到1500+單的前置倉即需分倉,單量小於500個訂單的前置倉需要關閉。

“隨着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訂單被稀釋,每日優鮮的這個模型就被破壞掉了。叮咚買菜、盒馬鮮生、美團買菜的加入,以及傳統商超更新後轉做線上,讓每日優鮮主打半小時配送的心智優勢縮小,市場競爭惡化得比大多數要快得多。”李成東說。

對於侯毅提及的物流成本,林嶽也認爲這部分消耗巨大。提及每日優鮮關閉極速達業務,他告訴記者,對於生鮮商品來說,極速達和次日達對於倉儲、配送、運力、履約模式的要求差別很大,前者的成本更高。

不僅僅是每日優鮮一家的前置倉模式開始失靈,根據公開信息,2021年9月,叮咚買菜共在37個城市鋪設了前置倉,今年也曾傳出一波關停潮。

叮咚買菜相關負責人當時回應表示,關閉天津業務是公司正常業務調整,前期在安徽等個別前置倉變動也是正常業務調整,調整規模較小,並未影響公司正常經營。

雖然前置倉此次受到了質疑,莊帥仍然認爲,前置倉模式是可以盈利的。“我認爲自營前置倉是可以盈利的模式。社區團購模式也會長期存在部分低線城市。本地生活的即時零售也將長期存在。這些業態目前看互補性很強,所以會長期並存。”

希望

“零售就是撅着屁股撿鋼鏰兒的生意,把錢當錢。”每日優鮮文化宣傳牌上對於“敬畏每一分錢”的釋義,曾爲外界所熟知。

前置倉雖是每日優鮮的主要業務,但不是全部。

敲鐘前夕,每日優鮮戰略升級,表示自己不再侷限於生鮮電商,而是向社區零售進軍,並提出了(A+B)x N的戰略。除了前置倉之外,零售雲、智慧菜場兩大新業務被給予厚望。

久謙中臺的調查報告指出,未來智慧菜場項目或將獨立運營,名爲青島每日菜場科技有限公司,每日菜場爭取獨立運營爭取獨立上市;零售雲可能成立新公司,單獨提供零售雲服務,內部認爲零售雲可擴大每日優鮮的影響力。

目前在智慧菜場改造方面,每日優鮮運營的菜場達100個以上,營收在5億元以內,營收點爲租金,每日優鮮對菜場業務的盈利預期比較樂觀。

同時,每日優鮮也將更多精力投放於零售雲。零售雲即一般概念中的SaaS平臺,在後臺提供基礎性功能,由前置倉模型(RAIN)與模式復刻而來。

據報告,零售雲已運行了5年,目前,零售雲在三四線城市開闢了大型商超服務。零售雲按照提成收費。

2020年下半年,據稱已有1家以上的商超開始運營線上模式。

這份調查同時顯示,零售雲平臺在三四線商超的推行與部署存在一些難點。線上平臺的部署與運營較複雜,若商超的意願不夠強烈,便不會部署零售雲平臺。此外,不少商超使用的IT系統品牌較多,若使用零售雲,每日優鮮需要進行統一的接口部署。

盈利模式看起來多種多樣,但業內人士對每日優鮮的前途依然不樂觀。

林嶽告訴記者,此次每日優鮮釋放出負面信號對品牌的影響巨大,若無資本支持,恐怕很難過關。莊帥認爲,每日優鮮可能會有退市的風險。

截至記者發稿,每日優鮮(MF.US)截至美東時間7月28日收盤股價應聲下跌42.46%,爲0.1353美元/股,總市值僅爲3185.66萬美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