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每日優鮮30分鐘極速達業務關停,這意味着每日優鮮賴以生存的核心業務——前置倉模式受到重創。隨即“每日優鮮融資未能交割成功,公司原地解散”的消息成爲社交媒體熱點話題,不少員工反饋“上午還在上班,下午就被通知離職”。

7月29日,每日優鮮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們並非解散,而是調整極速達業務,因此對相關人員也進行了調整,其他業務目前還在正常運營。

這場風波背後,曾爲“生鮮電商第一股”的每日優鮮早已深陷泥潭——股價長期低於1美元、存有退市風險、財報延遲發佈。

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突破了3000億元。生鮮這門生意也曾被資本寄予厚望,不過,近年來“入不敷出”成爲大部分生鮮電商的弊病,未來這個市場的出路在何方?

突如其來的“解散”會議

7月28日下午2點,每日優鮮員工關成正在上班,突然發現HR在全員辦公羣裏拉起了線上會議。

“這個會沒有任何通知,也沒有任何說明,就是很臨時的一個會議”,更令關成沒想到的是,這個會議的主題是“解散”。就在員工們還處於震驚之中時,兩個小時後,幾百人的工作羣被解散,辦公賬號也被禁用。

隨後,一段“每日優鮮全員解散”的錄音傳遍全網,這段錄音內容正是關成所參加的線上會議。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錄音內容屬實,確有此事。在錄音中,一位每日優鮮高管向員工解釋,由於此前所溝通的投資款沒有如期到賬,大部分人的工作就截止到今天(7月28日)。此外談及工資、社保的處理情況。當員工問及6月和7月的工資何時能夠發放時,這位負責人稱“沒有能力回答你”。

7月28日,原本是每日優鮮承諾員工發放工資的日期。關成透露,每日優鮮當月的工資一般是下個月10號發放,然而從6月份開始,工資的發放就出現問題。“公司告知大家要推遲到下個月28號發放,就在週三(27號)晚6點後通知稱由於公司空氣質量問題安排大家居家辦公,沒想到是這樣的結果”。

上個月已離職的每日優鮮員工張哲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離職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5月、6月的社保沒有繳納,公司沒有通知員工,也未曾說明情況。現在兩個月的工資加離職補償,總共10多萬元都沒有着落。“這種口頭通知在法律上是否允許呢?”張哲對目前公司處置員工的方式表達了質疑。

“今年以來,公司就陸陸續續在裁員,5月份和6月份各有一批,當時公司承諾會在7月28號給大家發錢,並表示公司正在融資”,張哲補充說,“那時候其實有些預感,公司在7月中旬,突然變換了法人,又突然在發工資前一天讓大家居家辦公,這些都是信號,公司出了問題”。

在線上會議的溝通中,多位每日優鮮員工對公司的處理提出質疑,並詢問是否有正式文件下放,每日優鮮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可以通過郵件聯繫,後續會有流程公示。張哲表示,目前公司仍有一小部分人留下善後,大多是人力、行政等工作人員。

北京市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徵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用人單位在解散前大規模裁員,將主要依據《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處理職工安置、補償等問題。如果公司直接宣佈解散,接下來將依據《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等規定成立清算組,並主要由清算組負責後續清理公司財產、制定清算方案等工作,職工工資、社保等的支付問題只是清算的一部分。如果涉及員工人數衆多,無論是裁員還是解散,都應先向人社局等相關部門報備。

供應商欠款曾一度達16億

“早在年初的時候,就開始拖欠供應商錢了。最近幾個月,幾乎每天都有來公司催款要錢的供應商,涉及金額幾百萬到幾萬不等,有水果供應商、零食供應商,還涉及很多大公司”,一位接近每日優鮮人士透露,“一般與供應商會簽訂合同賬期,30天、60天或者90天的都有,但是近來很少按時去支付。公司拖欠資金的問題挺大的,搞得供應商也很被動,很多供應商實際上已經停止供貨了”。

每日優鮮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消息不是第一次傳出。根據每日優鮮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每日優鮮尚未支付的供應商欠款爲16.52億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34%。每日優鮮的供應商除了生鮮食品相關供應商之外,還有外包配送公司和營銷服務提供商。

此前,在5月底,因拒不執行法院判決,每日優鮮被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強制執行532萬餘元。每日優鮮當時表示,此案系每日優鮮與供應商之間正常商務糾紛,經法院調解後雙方已達成和解,正在按照正常程序執行結案。

一位身處上海的第三方招聘公司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每日優鮮此前每個月都會有不少招聘需求,特別是在前置倉的分揀工需求極大,但不久前突然不再招人了。該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很多居家人員對生鮮電商的需求較大,像北京和上海,每日優鮮的銷售額在那時有成倍的增長。某種程度上來看,每日優鮮的危機被緩解了。

根據公開消息顯示,在6月30日至7月2日3天內,每日優鮮連續關閉了深圳、石家莊等9個城市的極速達業務,只保留北京、上海、天津和廊坊4個城市的前置倉。如今前置倉也被其拋棄。

每日優鮮被曝光就地解散後,多位每日優鮮用戶嘗試下單,均未成功,APP頁面顯示,購買的商品在當前地址無法下單。根據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到2020年,每日優鮮用戶數量分別爲510萬、720萬和870萬,但是截至2021年12月,每日優鮮活躍用戶數已從最高870萬下降到571.7萬,減少300萬。

“之前覺得每日優鮮挺快挺方便的,就在搞活動的時候進行了充值,沒想到發生這種事情”。一位來自上海的消費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在每日優鮮的賬戶中仍有幾百元餘額,目前在APP中顯示無法下單使用,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生鮮電商的困局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爲3117.4億元,較同期上漲18.2%。疫情期間消費者線上購買生鮮的需求較強,預計2023年中國生鮮市場規模達4198.3億元。

曾有投資人公開表示:“得生鮮者得天下”,然而放眼今天,生鮮電商一路走來頗爲艱難。

生鮮電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易果生鮮成立,此後出現一批生鮮電商,例如本來生活、我買網等,在經歷多次洗牌後,能夠存活下來的所剩無幾。2016年,本來便利等10餘家生鮮電商企業宣告破產倒閉,2020年易果生鮮也走向破產重組,總負債達到23億元。

近年來,“入不敷出”成爲大部分生鮮電商的弊病。即便後續出現社區團購和直採等新模式,生鮮電商仍然被很多業內人士看作“死路一條”。2021年,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相繼在美股上市,從資本市場的數據來看,上市當天,每日優鮮就破發,叮咚買菜發行規模則縮減七成。截至目前,每日優鮮股價已經跌去95%,叮咚買菜則跌去80%。

有零售電商行業專家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前置倉模式的特點是沒有門店,在社區3公里範圍內建立前置倉,總倉把生鮮產品運送到各前置倉再進行配送,可以覆蓋送貨的“最後一公里”,實現30分鐘送達。然而這種模式固定投入較大,目前處於探索期。

“模式很理想,但現實很骨感”,互聯網資深觀察人士張書樂認爲前置倉模式的發展並不樂觀。他觀察到,最開始生鮮電商是以爆款模式和一二線城市來進行預測的,當品類開始豐富、地域開始擴展的時候,就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從供應鏈、物流配送再到用戶需求都會有各種不確定性產生。“特別是生鮮的保質期都比較短,非標品的供應鏈建設和損耗成本對企業來說負擔很重”。

近年來,生鮮電商領域的競爭也十分激烈,截至2022年4月底生鮮電商相關企業總註冊量達27047家,從2017年增長近3倍。生鮮電商也出現多種經營模式,外部企業紛紛入局,行業競爭加劇。“從內部來看,對資金需求巨大;從外部來看,一旦打起價格戰,更容易被淘汰”,張書樂分析道。

不止是每日優鮮面臨危機,近期叮咚買菜在安徽、廣東以及天津等地發佈“停止服務公告”,對相應站點進行了關停。根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叮咚買菜第一季度總營收爲54.437億元,同比增長43.2%,淨虧損4.774億元,2021年同期淨虧損爲13.847億元。

“前置倉模式是建立在經濟欣欣向榮的基礎上,用戶忙於工作、加班和賺錢,前置倉提供便利服務,幫助用戶實現消費升級”,上海財經大學電商研究所崔麗麗強調,如今經濟環境變了,眼下最好要收縮規模,降低成本。

崔麗麗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農產品如果不加工,附加值比較低,從源頭或者品類上做溢價還是有可能改變虧損情況的。生鮮電商本質上要用高溢價產品謀求盈利,做成小而美的產品形態比較務實。

作者:孟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