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巩汉语

编者按

聚散离合终有时。

2022年盛夏,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越来越多藏在市井烟火中的古老街区,与世人暂时道别。

顺昌路、永年路、梦花街……它们从旧时光走来,承载乡愁与遥远的记忆;它们也在不断追赶时代脚步,以改造提升实现城市更新。

风华不再,旧梦重拾。即日起,澎湃新闻推出“盛夏的告别”系列,记录老街坊、小弄堂和沿街商铺搬迁前最后的夏天。

老城厢或以新面貌归来,烟火人家却各奔东西。有限的相聚时光,赋予离别应有的仪式。

两年前,江西饭店意外“走红”。

彼时逢上海黄浦区顺昌路所在旧城区改造,若改造完成,便意味着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彻底跟大家告别。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顺昌路,追寻城市记忆,记录老街烟火。也是自那时起,江西饭店作为一家开了十多年的老店,开始走进镜头,成为沪上知名的网红“苍蝇小馆”。

两年时间过去,2022年7月下旬,上海成片旧改迎来收官时刻。

再会,上海老城厢的“苍蝇馆子”

两年前,顺昌路上的“苍蝇小馆”江西饭店意外走红,随着上海旧改收官,这家店将搬离。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巩汉语 编辑 田瑞玥(04:11)

如今,再次走在顺昌路上,十字路口处最热闹的菜市场没了,弄堂里90多岁的老裁缝不知去了哪儿,和平美发厅已搬去别处……更多的店门关着,店招褪色,成为一副无人问津的模样。

而江西饭店热度不减,人来人往间,仿佛浓缩了这条百年老街最后的烟火气。从16岁到33岁,老板娘李琴英的整个青春都在这里度过。即将搬到新址,她相信,只要一家人还在,守住店的精气神,流量便自来。

本文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 巩汉语 张呈君 摄

饭店 

2022年的一个夏日傍晚,旧改收官的顺昌路没了往日的热闹。一些还未搬走的爷叔阿婆围坐一块,摇着蒲扇,沿路纳凉。也有零星的水果店、小餐馆、维修店仍开着,老板是中年人,顾客大多也是。

这原本的老城厢,在东拆西拆之后,便更少见年轻的事物了。

晚上十点,一辆红色轿车开到江西饭店门口,车上三四人衣着光鲜,开车的女生朝着店里问“附近好停车吗”,老板娘李琴英抬头大声应道:“往前开,永年路上”。四处望去,饭店门口站着不少年轻人,皆是取好了号等待进店。李琴英则忙着张罗菜品、招呼顾客,手上眼里都是活儿。

顺昌路上,这家大红招牌的饭店与别处最为不同。一方面,是在旧改收官、人烟散去之际,它仍保持着独一份的热闹,每日来吃饭的人络绎不绝。另一方面,在这片老城厢,外观朴素、简陋甚至粗糙的小饭馆,进进出出的却都是年轻人,而且大多精致靓丽。

这间“苍蝇小馆”有何魅力?

江西饭店的厨房是敞开式的,灶台、铁锅、餐具、食材甚至冰箱都放在店外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还要容纳几名厨师和老板娘走动。傍晚时分,站在一旁观察,会发现忙碌是有声音的——金属厨具之间的碰撞声,把食材倒进热油的滋滋声,老板娘的吆喝声……一切仿佛在告诉行人,“该吃晚饭了。”

走进店内,十几平米的地方摆放四张桌子略显拥挤,两面墙上贴着红底白字的巨型菜单,粗略一数竟有上百道。李琴英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些都是江西的家常菜,没有“花头”,但料足味正。店里的红烧荷包蛋最受欢迎,蛋白蛋黄和青椒红椒的组合看着很有卖相,吃一口,咸香中带着甜,回味十足。除此之外,烧鱼籽鱼泡、江西炒米粉都是招牌。

老街的烟火小店在网络上被无限放大,慕名而来的人便越来越多。

由于店小客多,饭店的“规矩”不少,如用餐时间不超过两小时,饭桌不能临时加人等。客人清一色是年轻人,无一例外吃饭前先拍照。有时能看到食客拿着专业相机,一问是抖音上的百万粉丝博主。

李琴英早已见惯这些。她告诉记者,饭店成为网红店之前,来吃饭的都是附近的老居民,生意不错,但没人排队,“一看位置坐满便去其他家,这次吃不了下次再来嘛”。火起来之后,每天排队的人多,不少老顾客就不来了。如今附近的老居民多数已经搬走,熟悉的面孔就更少了。

李琴英欣喜流量带来的好生意,也怀念曾经与老顾客有说有笑的日子。

往事 

李琴英今年33岁,性格直爽泼辣,一边剁着牛蛙,一边说起往事,手上嘴上都停不下来。

不大的饭店如今有11人打理,李琴英和她的父母、弟弟、老公、姑姑、表姐等,都是一家人。以前也雇过帮工,要么嫌累,要么有更好的去处,往往干不了几个月就走了。李琴英说,“还是一家人好,不起争执,干活靠谱。”

一家店,开17年,并不容易。最开始时,小店只有李琴英和母亲两个人。

时间回到2005年前后,刚刚初中毕业的李琴英从江西来到上海。那个年代,从小乡镇走出来的人,认为办公室文员是最好的工作,李琴英的父母也这么想,所以在上海给她报了计算机班,“学费不便宜”。

学习第一年,李琴英拿了个不知道叫什么的证书。原本应该学习三年,但到第二年,她便辍学了——家里经济拮据,弟弟也在老家上学,父母供不起两人读书。同年,为补贴家用,母亲在顺昌路开了间排档,取名江西夜排档,这也是江西饭店最初的样子。

自那时起,16岁的李琴英便开始跟随母亲做起排档生意。

那时的顺昌路也是热闹地儿,房租不便宜,一间巴掌大的小店,白天租给一家人卖生煎,晚上再租给李琴英母女做排档。晚上七点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在店外摆出两三张桌子,放上几把椅子,顾客到了点几个江西小炒,喝点小酒,便是李琴英一家重要的生计。

父亲李魁元也从没闲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上海后,便在各大酒楼的后厨杀鱼,“在保罗酒楼待过好几年”。李琴英形容一家人当时的状态:“父亲外面工作,母亲在店里干,我也硬着头皮上……”

2006年这一年,这个来自江西的农村家庭,努力想在上海待下去,最大的愿望是能挣很多钱。

“首富”

好在夜排档生意不错,父亲也辞去工作,一家人专心做起排档生意。

2008年前后,黄浦要建设文明城区,排档不让做,一家人索性在排档斜对面重新租了一间稍大的店面,改行做饭店。李琴英说:“无非就是把‘江西夜排档’改成‘江西南昌饭店’,干的活事实上都一样。”叫江西南昌饭店则是母亲的意思,蹭个省会的名气。

没想到后来因“南昌”二字生了麻烦。李琴英说,当时常有南昌人到店里吃饭,一尝味道,不是地道的南昌味,便跟母亲说这不是南昌菜,母亲解释她们一家来自江西抚州,不是南昌人。“不是南昌菜为什么叫南昌饭店”,有时遇到难缠的顾客甚至会吵起来,所以没过多久便把“南昌”二字去掉了。“江西饭店”的招牌由此产生。

2011年左右,李琴英在上海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两人快速地结了婚,生育一子一女,如今也已经五六岁。李琴英记得,婚后没多久,老公也辞去工作来店里帮忙。2013年前后,逢外卖行业兴起,在一家人都不看好网店的时候,林琴英老公一人负责起外卖生意。为了省点配送费,当时一天50多单生意,40多单都是他自己送。

之后的日子便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忙碌,但也好在平平淡淡,无波无澜。与此同时,一家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从开始的白手起家,到存款几十万,再到几百万……

江西抚州多山川,村子不大,人们都说,在上海打拼的李魁元是村里的“首富”。

转眼间,李魁元夫妇也到了五六十岁的年纪。问及打算,李琴英说,他们还没想过“退休”,“农村人好像都是这样,像我外公外婆,七八十岁了也一直在干,好像只要能干得动就不会停下来。”

即便如此,也有遗憾。李琴英说,2006年的宝山,一套房子50多万,现在看来便宜,那时对她们来说却是天价,“当时隔壁的店老板买了一套,我们只有眼热的份儿。”

过几年有了钱,但一家人不懂政策,没缴过社保也没有户口,还是买不了房。“现在房价水涨船高,我们又买不起了。”李琴英语气中透露着无奈,好像每一步都在错过,现在也打消了上海买房的念头,只在老家县城给弟弟置办了一套。

告别 

2022年7月下旬,上海的成片旧改迎来收官时刻。与顺昌路上其他一众老店一样,江西饭店也将从此处搬离。

李琴英有太多不舍。她念旧,店里的炒菜勺用了十多年,一口铝锅修修补补也从夜排档用到今天;以前的案板总是坏,她特地从老家带了樟树案板,二十多公分厚,应该还能用很多年;老邻居偶尔回来,跟她说,“老板娘,我家搬好远了,今天想吃你家的菜,特地赶过来。”

顺昌路上江西饭店的一切细枝末梢,都是李琴英所珍视的。从16岁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到33岁性格豪爽的老板娘,她整个青春都在这里度过。

当下,位于打浦路472号的新店装修即将完工,李琴英说,她和父亲或许在八月中旬先去经营新店,顺昌路上的老店让母亲和弟弟再做一段时间,两方做好交接。如果顾客到老店,要告诉他们,“新店开了”。

新店不再是“苍蝇小馆”。面积大了,能放十来张桌子,重新砌了灶台,装修也都是新的。

除此之外,还要迎来新的邻居,新的环境,新的规则。李琴英说,正如顺昌路上的苍蝇小馆刚开始时努力去适应一样,新的江西饭店也要去适应这一切。

上海旧改30年,站在一个时代的末尾,看着风风雨雨两代人的江西饭店,它因旧改而火爆,如今又随着旧改而离开。但李琴英相信,只要一家人还在,守住店的精气神,流量便自来。

又是一个炎热的盛夏。午饭时间过后,李琴英习惯在店内的桌子上趴一会,低下头时,她常会想到从前。2006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入夜之后的顺昌路人影稀疏。等待客人的间隙,16岁的李琴英趴在大排档的桌子上睡着了。梦到什么已经记不得,但一定有辛酸,也会有诸多期待……

她在母亲窸窸窣窣的打扫声中缓缓醒来,只是一抬头,17年便悄无声息地度过了……

责任编辑:吴剑 SF03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