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王俊 實習生 羅喜英 北京報道

8月4日,最高檢發出6件依法懲治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犯罪典型案例。記者獲悉,三年來檢察機關起訴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犯罪1.8萬餘件。

此次發佈的6件典型案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來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犯罪類型複雜多樣、手段持續翻新、刑民交叉和行刑交叉突出等特點。“希望通過這次發佈的案例,向社會明示破壞競爭秩序行爲刑事制裁的邊界,警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牢固樹立合規意識,公平公正參與競爭。”最高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表示。

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類犯罪類型複雜多樣,手段持續翻新

三年來檢察機關起訴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犯罪1.8萬餘件4.1萬餘人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市場機制高效運行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斷優化,但一些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爲仍然存在,亟需執法、司法各部門統籌協調。

近年來,檢察機關採取多種舉措嚴懲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犯罪。數據顯示,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檢察機關起訴假冒註冊商標罪、串通投標罪、侵犯商業祕密罪、虛假廣告罪、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等重點罪名1.8萬餘件4.1萬餘人,其中假冒註冊商標罪7400餘件1.5萬餘人,串通投標罪2300餘件7000餘人,侵犯商業祕密罪130餘件250餘人。

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犯罪案件呈現哪些特點?

最高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答記者問時指出,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新業態新領域不斷湧現,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類犯罪與其他犯罪相互交織,犯罪類型更加複雜多樣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犯罪手段持續翻新且專業性強,司法機關打擊和預防難度加大

記者注意到,本次公佈的廖某等人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案中,行爲人在明知網店商家提供的是侵權假冒商品的情況下,利用“直播帶貨”的新型電商營銷模式,多次銷售假冒侵權商品,隱蔽性較強,司法實踐中往往難以發現。

該負責人還提出,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類犯罪刑民交叉、行刑交叉情況突出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類行爲根據違法程度、造成的影響程度等不同分別歸屬爲民事糾紛、行政違法或刑事犯罪。司法機關必須堅持刑法的謙抑性,準確甄別行爲性質,區分各類犯罪的界限。

此外,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類犯罪地域性特徵明顯,在經濟發達地區更爲突出,涉及不正當競爭行爲的種類也相對更爲多樣,新型案件較多,案情也更爲複雜。

運用檢察建議等方式幫助企業加強內部風險防控

爲懲治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犯罪,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介紹稱,檢察機關完善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違法犯罪案件辦案機制。例如:最高檢成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整合刑事、民事、行政知識產權檢察職能;最高檢成立專門的懲治網絡犯罪、維護網絡安全研究指導組,從嚴打擊新型網絡不正當競爭犯罪行爲。

同時,檢察機關積極加大反不正當競爭重點領域立法、司法解釋和相關規範性文件研究制定工作,加強辦案指導和規範性指引。包括:會同最高法制發《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釐清司法實踐中雜難問題,統一司法標準尺度;制定《人民檢察院辦理網絡犯罪案件規定》,提升網絡犯罪辦案質效;積極推動建立反壟斷公益訴訟制度。

此外,檢察機關積極參與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違法犯罪綜合治理。制發“六號檢察建議”,圍繞網絡黑灰產業鏈條整治、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等問題提出治理建議並研究措施。先後發佈以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爲主題的第二十六批指導性案例、企業合規典型案例、檢察機關依法懲治製售假冒僞劣商品犯罪典型案例、維護網絡空間治理典型案例等,積極開展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違法犯罪預防宣傳。

在今後推進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綜合治理方面,最高檢表示,檢察機關作爲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治理中的重要環節,將以司法辦案爲中心,充分發揮刑事、行政、民事、公益訴訟四位一體法律監督優勢,積極參與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治理工作。

一方面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聚焦發生在民生領域的涉壟斷和不正當違法犯罪行爲,積極探索開展反壟斷、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公益訴訟。另一方面,積極延伸職能參與市場競爭秩序綜合治理,加強破壞市場競爭秩序領域行刑銜接,運用檢察建議等方式幫助企業加強內部風險防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