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經採訪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要拉動中國投資轉向農村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8月5日,由雁棲湖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屆雁棲湖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與會嘉賓圍繞“築基固本,穩中求進”主題進行深入交流,共同探析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之路。

論壇召開期間,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原院長、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貧富差別對農民來說不是自身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客觀上處在一個時空條件約束之下帶來的難題。

“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國內大循環要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爲主要需求導向,拉動中國的投資轉向農村。”溫鐵軍說。

溫鐵軍在論壇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爲金融資本找到下鄉投資的路徑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對外公佈,作爲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劃出了重點工作。

文件指出,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復甦脆弱,氣候變化挑戰突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爲繁重艱鉅。黨中央認爲,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着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溫鐵軍表示,中央強調練好內功夯實基礎,把鄉村振興作爲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實施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的“雙循環”戰略。國內大循環就是要以全國統一大市場爲主要需求導向,拉動中國的投資轉向農村。

“如果我們能把過剩金融轉到生態化建設之中,就意味着我們找到了新的資產池,縣域經濟就是今天第三資產池的空間擴張。”

溫鐵軍在論壇現場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從開始新農村建設,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在鄉村形成了數以百萬億計的設施性資產,如果我們能有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機整合,爲金融資本找到下鄉投資的路徑,就會有助於進一步形成資本的閉環運作。

記者注意到,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要求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優化完善存量資產盤活方式,加大盤活存量資產政策支持,切實做好盤活存量資產工作。

推動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不可忽視

2022年2月23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新時代新階段,“三農”工作就是抓鄉村振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不提新主題、不講新提法,錨定鄉村振興的總體目標,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對2022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溫鐵軍認爲,推動鄉村振興,即消除農村和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城鄉融合”不可忽視,其最大的目標就是要實現城鄉兩個要素市場的自由流動。

溫鐵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以日本爲主的東亞模式可供參考。也就是由國家直接出面,把所有能夠產生收益的經濟領域,包括旅遊、餐飲等行業全部交給農業合作社。

“日本模式之所以能夠讓農民的人均純收入1.6倍高於城市平均收入,原因是他把所有能夠產生高收益的經濟領域全部交給綜合農協來壟斷經營,不允許其他企業進入到農業領域中與綜合農協競爭。”溫鐵軍認爲,這樣的方式能夠填補因時空條件約束導致的城鄉收入差異。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截至2022年6月末,我國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3323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6.7%。在產業帶動、就業創業拉動下,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實際增長4.2%。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介紹,上半年,我國鄉村富民產業穩定發展,農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產品加工業恢復向好。全國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3%,6月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2%、比製造業高1.8個百分點。農產品電子商務較快發展,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900億元、同比增長12.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