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


图片


图片


文/陶瓷兔子,头图基于CC0协议使用

图片

忘记了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恰”这两个字被抬到了一个很煊赫的高度,努力也好,爱自己也罢,自律和自信统统要在它面前败下阵来,很多的励志书籍甚至直接把“自恰”两个字当做万能解药,只要能自恰,你就可以获得宇宙终极的幸福。

我并不反对这两个字本身的意义——“我跟我相处的很和谐”,听上去好像没什么了不起,但和自己好好相处,哪怕只有一分钟其实已经是相当不易,人有太多欲望,又受太多的鞭策,以至于对于很多人来讲,跟自己相处就等于是超我和本我的互相折磨与互相指责。

但“与自我相处”绝不是人生的全部,试想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内在逻辑极其自恰,当他不想去上进就不努力,考的很差也不会焦虑或觉得羞耻,没有工作也不为未来担心,有钱多吃点没钱少吃点,想睡觉就睡觉,想旅行就徒步前去,轻盈的好像是一颗种子,随便被风吹到哪里都安之如怡。

很难找到比这个人还要“自恰”的人了吧,可“我与我相处的很和谐”的前提,是我与我的相处永远不会有第三方的力量介入——亲戚的议论,父母的叹息,同伴压力,朋友的疏离,以及沉甸甸的整个社会评价体系。

没有多少人可以幸运的始终保持足够的轻盈去对抗这些沉重的现实,王小波那段话说的多好哇——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我不知道在这个“试想”中很自恰的人,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因为留不住所爱之人,或者无力支付父母的养老开支被悔恨的暗影吞噬,但在我有限的三十年人生里,我的的确确无数次的因为虚度而懊悔不已——

谁在浪费时间的当下不会觉得有种放松的欢愉呢?可人生之路就是得走到下一个阶段回头看,才能意识到哪些是铺路的梯,哪些是垫脚的石。

因此自恰这个词不仅意味着此时此刻与自己相处的很和谐,还意味着在五年,十年之后回望这一天,依然只有欣慰而不会后悔。

仅仅是这一点就太难了,而对于更多人来讲,一个藏得更深的难题是“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我”。

拿我做个例子吧,是在30岁之后才堪堪意识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误解,比如我一直坚定的讨厌数理化生这么多年,坚定的认为自己不具备理科思维,对那些东西既不感兴趣也看不懂,但这些几乎已经融入我骨血的flag,在我三十岁之后仅仅用了几本有趣的科普书和纪录片就轻松推翻。

回望我给自己贴上这些flag的时候,我怎么就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些书或纪录片存在,让我可以毫无门槛也毫无压力的得以窥见另一个世界的天光呢?

时间在叠加,自我在成长,而这两个变量的不可控让“自恰”变成了一个伪命题,总有人可以自恰,但没有人可以一直自恰,长大成人的过程就像昆虫一样,要经历一层又一层的蜕皮,这个过程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更倾向于用“稳态”这个词来代替“自恰”,像是走了很远很陡峭的山路终于来到一块平坦的憩息地,你可以在这里放松休整,但同时心知肚明那绝不是最终的目的地。

主动也罢,被动也好,我们迟早会被自我或者生活推着离开那块平地,从稳态进入下一个坡道,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抱怨,疲惫,迷茫和痛苦,那也是生活中最为正常的一部分而已。

拥抱生活的美与痛,接受它的全部,不必追求自恰这个伪命题。


陶瓷兔子

解局情绪化,专治玻璃心

新书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限量签名版正在热卖中

微信公号@[兔子和七天的桃花源]

私家小书房看信@【陶瓷兔子的悦读笔记

日更小号↓,以后都会在这里首发更新啦~

举报/反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