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字藏品讓年輕人直呼“上頭”:始於好奇心,終於投資回報

來源:新快報

消費:始於好奇心,終於投資回報

艾媒諮詢於今年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87.4%的網民瞭解過數字藏品,還有11.4%的網民表示還未了解但有興趣。在消費羣體中,53.3%爲青年;消費者願意購買數字藏品主要爲新穎好奇(57.7%)、看重未來升值(57.6%)、具有收藏價值(52.9%)等因素。而消費者對待數字藏品更多的態度是基於藝術性和投資性。其中,78.5%的消費者喜歡數字藏品是因爲追求特定IP;48.2%認爲數字藏品是一種投資。

從消費審美來看,超八成消費者願意因外觀因素選擇購買數字藏品。青年消費者及潛在消費者對數字藏品的展現方式更偏向於:3D模型(52.5%)、頭像/圖片(49.5%)和AR/VR實景(46.3%)。艾媒諮詢指出,相比其他消費者,青年消費者更喜歡以頭像/圖片展現形式的數字藏品,並且比較注重數字藏品的外觀。這可能是因爲現階段青年羣體屬於典型的悅己型消費者,追求最大化自我愉悅、自我享樂和自我滿足,既要“好看的皮囊,又要有趣的靈魂”。

在銷售數量方面,2021年我國共計發售數字藏品數量約456萬份,總髮行價值約爲1.5億。另據《2022全球NFT數字藏品市場發展研究報告(上半年)》數據,截至今年5月第二週工作日,平均藏品發行量超過10萬件;5月18日,僅鯨探、乾坤數藏、小度、千尋數藏等8家大平臺的藏品發行量,就達到72362件。

與上述可觀的數字藏品發行量相比,國內的用戶數量較爲單薄。有證券分析指出,國內現有數字藏品交易用戶總量約爲300萬人。由於新用戶增長速度滯後於行業規模快速發展,導致整體市場情緒出現明顯疲軟。目前,iBox、唯一、幻核等一批頭部平臺的藏品“行情”開始持續陰跌,甚至出現滯銷情況。中腰部平臺則被加速淘汰出局,再加上新用戶增量速度緩慢,“假性存量競爭”怪圈由此形成。

規範:全憑自律,行業亟待合規發展

當下,國內的數字藏品尚未建立健全的交易監管體系,合規交易仍靠行業及企業自律。有媒體報道稱,從事數字藏品平臺運營的門檻極低,3萬元便可搭建一個H5數字藏品平臺,花費15萬元可製作一個數字藏品發行App。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國內大多數字藏品只限於自我欣賞或轉贈,無法直接在平臺上實現交易增值。一旦平臺出現關閉時,用戶可能面臨着無法觀賞、查詢、轉讓數字藏品等問題。這意味着,消費者前期花大筆價錢購買的藏品將只剩下一串數字符號,淪爲一堆“無用的圖片”。與此同時,數字藏品自誕生之初,還一直伴隨着知識產權爭議。如“幻核”發佈的徐悲鴻數字墨馬藏品曾引發版權爭議以及被認爲“數字藏品侵權第一案”的《胖虎打疫苗》網絡傳播權糾紛案等。而在部分平臺版權意識單薄及交易規則模糊的情況下,消費者權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也進一步制約市場健康發展。

然而,在政府相關部門及第三方機構的推動下,市場規範化已經成爲行業發展大趨勢。今年4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證券業協會聯合發佈的《關於防範NFT相關金融風險的倡議》提出,確保NFT產品的價值有充分支撐,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防止價格虛高背離基本的價值規律。堅決遏制NFT金融化證券化傾向,從嚴防範非法金融活動風險。7月6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與標準綜合重點實驗室區塊鏈版權應用中心主編,中國數字文化集團等單位聯合發佈了《數字藏品應用參考》。該文件爲首個針對數字藏品領域的應用參考書,旨在爲數字藏品行業相關區塊鏈平臺、發行平臺及用戶的應用和國家相關部門的監管提供理論參考。落腳到地方,上海於7月13日印發《上海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表示,支持龍頭企業探索NFT交易平臺建設,研究推動NFT等資產數字化、數字IP全球化流通、數字確權保護等相關業態在當地先行先試。

在業內人士看來,數字藏品的出現,爲品牌營銷與實體產業發展帶來全新機遇。除了文創領域、數字保險、數字教育、數字科研、數字社交、元宇宙等也成爲其衍生的應用場景。目前,數字藏品市場亟待從國家層面加強監管,完善立法。同時,用戶自身也要警惕數字藏品價格背離價值的投機炒作,規避成爲“韭菜”被人收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