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持續保持高度警惕、嚴格監測並及時提出預警信號仍然是當前最佳策略,也將有利於研究人員研發應對猴痘病毒的對策爲全球抗疫爭取寶貴時間。

張文宏:猴痘病毒並不像新冠病毒一樣,可以通過呼吸道輕易傳播。這也就表明,猴痘病毒在普通人羣中的R0(基本傳染數)將小於1。

8月7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發起和主辦的“猴痘病毒研究及防控應對論壇”在上海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梁小珍和Nicolas Berthet做主題報告。【1】

高福表示:“持續保持高度警惕、嚴格監測並及時提出預警信號仍然是當前應對新發傳染病的最佳策略。”張文宏結合本次全球猴痘疫情臨牀特徵,提醒說:“此次猴痘暴發和以往零星暴發不同,我國存在輸入性病例的風險。”

但二人都認爲無需恐慌。張文宏說:“猴痘病毒並不像新冠病毒一樣,可以通過呼吸道輕易傳播。這也就表明,猴痘病毒在普通人羣中的R0(基本傳染數)將小於1。”高福則指出,“應對衛生應急事件的三步驟是科學要求真,公衆理解、參與、依從,以及行政決策要務實。”

7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猴痘疫情爲“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8月4日,美國宣佈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以加強猴痘疫情管控。目前,我國雖未見猴痘患者的報道,科學家已經着手積極應對這一新的健康威脅。

“PHEIC”及其背後的“EID”

張文宏認爲,WHO對猴痘疫情的宣佈,非常有必要。

“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是非典肺炎SARS疫情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的“突發事件委員會”所公佈的有關公共衛生事件的官方聲明。PHEIC的宣佈意味着該公共衛生事件“事發突然”——嚴重、突發且不尋常,“影響廣泛”——除目前受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外,可能威脅全球人類健康,“急需處置”——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各國有法律義務對PHEIC作出迅速反應。

雖然PHEIC不僅限於由傳染病引起的公共衛生事件,但截止目前,WHO共宣佈的七次PHEIC全部爲新發再發病毒病,涉及病原體種類有流感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新冠病毒,和本次宣佈的猴痘病毒。其中,SARS、天花、脊髓灰質炎野毒及人流感新亞型的出現將自動成爲PHEIC。

歷次PHEIC。截至目前,WHO共宣佈七次PHEIC。【2】

新發傳染性疾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在過去幾十年中不斷湧現,成爲人類健康威脅的重要來源。新發傳染病具有突發性、意外性、嚴重性三個特點,也是是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要因素。新發傳染病的三個特點與其“新”密不可分,主要指人類之前從未接觸過,或者某地區未出現過(Newly emerging,新發),例如艾滋病毒/艾滋病(1981)、尼帕病毒(1999)、SARS(2002)、MERS(2012)、COVID-19/SARS-CoV-2(2019),或者該傳染病已經消失一段時間、或不再造成嚴重威脅,但是又重新出現(Re-emerging,再發),例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西尼羅病毒(1999)。

猴痘病毒不是一種全新的病毒,最早於1958年在丹麥實驗室猴體內發現,直到1970年纔在剛果發現並報道人感染猴痘的案例。該病毒一直僅限於西非和中非局部流行,2003年卻在美國引起局部暴發,其原因也是由於非洲野生動物販賣而引起的人與攜帶病毒的野生動物接觸造成的感染。自 2022年1月1日以來,世衛組織85個會員國向世衛組織報告了猴痘病例,截至8月3日報告確診病例共計約2.5萬,其中11 例死亡。而本次猴痘疫情與中非和西非地區沒有直接的流行病學聯繫。

就在本月初,我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報道了山東和河南兩省發現35例新型動物源性亨尼帕病毒感染病例。如此種種,新發病毒病不斷出現,不得不令人擔憂。高福在報告中指出,“包括流感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不定期出現未知的新發突發傳染病不斷地對人類健康產生巨大的影響,威脅人類健康,對全球公共衛生產生重大威脅。持續保持高度警惕、嚴格監測並及時提出預警信號仍然是當前最佳策略,也將有利於研究人員研發應對猴痘病毒的對策爲全球抗疫爭取寶貴時間。”

種痘不得痘

猴痘(Monkeypox)病毒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的人畜共患性病毒,根據其序列分析演化關係可將猴痘病毒分爲剛果型和西非型兩個類羣,其中前者的傳播能力、致病性更強,而造成本次PHEIC的猴痘屬於西非型。猴痘病毒同屬的天花(Smallpox)病毒曾是人類的夢魘,據研究至少已存在了三千年,天花是人類已知的最具破壞性的疾病之一,迫使人們研發原始的疫苗接種方法(中國早在約公元1000年宋真宗時代發明了人痘接種法)。天花病毒這一大魔頭被其“弱雞豬隊友”牛痘(vaccinia)病毒所“害”,十八世紀英國科學家愛德華·琴納利用牛痘預防天花獲得成功。最終,天花於1980年被根除,成爲人類根除的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人類病毒病(脊髓灰質炎尚未完全清除)。

“福兮,禍之所伏”,1980年根除天花後,人們已不再接種牛痘疫苗,而有關痘病毒的基礎研究也較爲少見,直到2019年,痘病毒的聚合酶結構才被解析。這種情況使整個世界在一個天花及其他痘病毒“不設防”的狀態,使天花成爲極具威脅的潛在生物恐怖武器。

此痘非彼痘

猴痘病程與其他痘病毒感染相似,也有很大不同。其主要有病毒感染的一般症狀:例如發燒、不適、頭疼、喉嚨痛、淋巴結腫大等;也有痘病毒特徵性的皮損出現並伴有疼痛和瘙癢,從最早的紅斑,發展爲丘疹,並形成水皰,繼而形成含有膿液的膿皰,最後膿皰結痂癒合,但會留下疤痕。猴痘所導致的痘疹主要出現在舌頭嘴巴或臉部,繼而擴散到四肢和手腳部。

由於猴痘傳播並不常見,在診斷過程中,應與可以產生皮損的其他傳染病進行區分,包括但不限於水痘等皰疹病毒、梅毒、麻疹等。注意:水痘和猴痘沒有關係,也無交叉免疫保護。

同時,不得不強調,本次PHEIC猴痘疫情與以往的猴痘病例統計相比,也有其獨特之處。

主要流行地區爲歐美地區:與以往中非或西非流行狀況不同,本次猴痘疫情主要報道地區爲歐美地區,其中影響最嚴重的國家爲美國、西班牙、英國、德國、法國、巴西、荷蘭、加拿大、葡萄牙和意大利,這十個國家佔全球報告病例的89%。

張文宏在會上指出,“我國大陸尚沒有確診病例報告,但有關部門已意識到了此次猴痘暴發和以往零星暴發不同,存在輸入性病例的風險,並且這種風險隨着全球病例數的增加而增加,需要提高警惕,提防我國出現該病的流行。”

全球猴痘流行情況。目前主要影響歐美地區。【3】

影響人羣主要爲青壯年男性,且有男男性行爲者居多:根據有詳細信息的病例統計,98.8%(16517/16721)爲男性,18-44歲男性佔76.7%;97.5%(7328/7514)自述有男男性行爲,37.6%爲HIV陽性(2979/7924)。需強調,本數據僅僅是按已報道記錄有相關信息的病例進行統計的結果。

現有報告病例特徵。【4】

張文宏也在報告中多次提醒:醫務人員感染需要警惕。根據已有信息顯示,醫務工作人員佔確診病例的13.5%(339/2510)。這可能反映了醫務人員在診治病患時具有較高感染風險,或者醫務人員更易接觸猴痘診斷測試。WHO建議,在診治猴痘患者時,應當穿戴全套個人防護設備。

存在臨牀症狀不典型的猴痘患者:據報道,目前確診的猴痘患者有83.4%的病例產生了皮疹,而其中36%患有生殖器皮疹。超過15%患者不產生任何皮疹,而極有可能成爲隱祕的傳播者,給猴痘診治和預防帶來很大的威脅。

猴痘是不是性傳播疾病

鑑於猴痘病例主要爲男性,且懷疑男男性行爲是高危傳播方式,它是不是一種性傳播疾病呢?性傳播疾病是指可以通過性行爲傳播的傳染病,而鑑於性行爲過程中的親密接觸,其他傳播途徑的傳染病也有幾率在性行爲過程中發生傳播。猴痘病毒的傳播主要通過黏膜或皮膚損傷與含有病毒的污染物接觸而傳播,長時間面對面相處過程中大量呼吸道飛沫也可造成傳播。

西方同性戀者羣體的行爲方式和社交網絡給猴痘病毒開了高速路。根據目前研究表明,精液中確實能夠檢測到猴痘病毒DNA,但相比之下,皮損分泌物病毒含量遠遠高於精液【5】,因此,目前普遍認爲,猴痘不是一種性傳播疾病,儘管性行爲可以傳播猴痘。

個人推測,這與男男性行爲實施者對自身罹患性病的擔憂,當出現生殖器痘疹時促使其向性病門診求助,從而提高了這個羣體的猴痘病例報告比例。在這裏我們呼籲,杜絕一切形式的疾病污名化,有利於疾病防控,從而保護我們每一個人。

關於猴痘防治

根據目前猴痘傳播特徵、HIV進入國門的教訓和防控經驗,我國可以藉助HIV防控宣傳通道來推廣猴痘防治宣傳,將猴痘儘量關在國門之外。

在提倡單一性伴侶和安全性行爲的前提下,猴痘防控還要牢記一條:避免接觸任何皮疹等皮損。這是因爲,皮損病變組織和滲出液含有高濃度的病毒,通過接觸皮損傳播是猴痘傳播的主要方式。張文宏在昨天的報告中也多次提醒皮膚科的醫務人員要特別當心。很可能猴痘病毒感染者最早會以爲自己只是得了皮膚病,而選擇去皮膚科就診。

性傳播疾病往往會產生生殖器或肛周的皮損或皮膚贅生物,這是在性行爲前極易觀察的症狀,一旦發現自己或性伴侶存在皮疹等皮損,應當避免發生性關係,及時診斷治療。這在沒有猴痘病毒的我國也依然適用,可以避免生殖器皰疹、尖銳溼疣等性傳播疾病的傳播。此外,與他人共用毛巾、寢具及個人衛生用品也有傳播猴痘的風險。

天花疫苗可以用於預防猴痘,但是目前根據猴痘疫情的現狀及其傳播方式來看,目前還不需要進行普遍接種,僅建議高危人羣接種用於預防猴痘的疫苗。

目前尚無批准用於猴痘治療的特定治療方法,可考慮使用抗DNA病毒的小分子藥物及免疫球蛋白療法。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鍾勁研究員正在主持會議。與疫情期間的大多數會議一樣,本次猴痘防控會議使用線上會議形式進行。

(作者李慶超,系中科院微生物學博士,研究生期間於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從事病毒學研究,現爲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師)

參考文獻:

1. https://mp.weixin.qq.com/s/j7pExhCYvFouf2Efx8JUFA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blic_health_emergency_of_international_concern#Potential_concern_reporting

3. https://worldhealthorg.shinyapps.io/mpx_global/

4. https://worldhealthorg.shinyapps.io/mpx_global/

5.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inf/article/PIIS1473-3099(22)00513-8/fulltext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