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君翊

“沈馬組合”這張王炸一出來,《獨行月球》的火爆已是意料之中。

回顧沈騰馬麗雙擔主角,還是七年前的《夏洛特煩惱》。

當時這部小成本電影在全網造成的“刷屏”之態,至今仍歷歷在目。

而這次的《獨行月球》,創下了點映票房破億、首映票房3億元的紀錄,

超高的“含騰量”,更是讓其在上個週末一舉狂攬10億票房

但觀衆的期望有多高,審視的目光就有多嚴厲。

隨着觀影人數的節節攀升,不少批評的聲音也開始喧囂塵上:

“根本就不是一個喜劇!”

“科幻邏輯不通,沒有科學依據,bug太多。”

“真的很爛。”

“煽情地有點過頭了。”

支持者則認爲,“能讓我有笑有淚就是好電影”;

“明明就很好笑!”

“中國科幻電影新篇章”

是科幻片還是喜劇片?

是悲劇還是愛情故事?

是“開心麻花”還是“三體周邊”?

種種質疑,圍繞着這部“要素過多”的暑期檔黑馬電影。

批評與讚美之聲五五分成,化爲了熱熱鬧鬧的輿論場。

但我倒認爲,比起這些定義,有一個詞倒是能更精準地捕捉到《獨行月球》的精神內核:

中國式浪漫。

(以下包含嚴重劇透,非戰鬥人員請緊急撤離!)

《獨行月球》的整個故事脈絡,有點像是《火星救援》+《流浪地球》+《搶錢袋鼠》+《楚門的世界》的集合體。

電影開始的劇情,其實有些老套:

人類爲抵禦小行星的撞擊,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計劃”。

不料,隕石提前降臨,馬麗飾演的領隊馬藍星帶隊撤離,而沈騰飾演的維修工獨孤月,因爲沉迷於準備向馬藍星表達心意而錯過了撤離通知,被意外落在了月球。

正當獨孤月以爲自己死定了的時候,卻親眼目睹着小行星撞向了地球。

他以爲自己成了“宇宙中的最後一個人類”。

但事實上,人類並未完全滅絕,只是因爲突如其來的災難而轉居地下。

他的“女神”馬藍星,爲了鼓舞人心,選擇向全地球直播獨孤月的月球生活,並找來人給他配音,試圖把獨孤月打造成爲超級英雄。

機緣巧合之下,獨孤月誤以爲自己接收到了地球傳來的聯繫訊號。

於是他燃起鬥志,決定“自制火箭”,開啓月球大逃亡、重歸家園的勵志計劃。

經過重重困難,在獨孤月以爲自己終於可以回家的時候,更大的隕石碎片π+出現在撞擊地球的軌道上。

於是,獨孤月挺身而出,以肉身帶核彈,擋在了隕石和地球的中間,化解了這場災難。

以“拯救地球”爲主題的科幻電影,早就已經被好萊塢拍“濫”了。

從《火星救援》到《星際穿越》,再到偌大的漫威宇宙,無一突出的不是“主角光環”。

要麼肉身進銀河,要麼動手改變世界線,只有觀衆想不到,沒有導演做不到。

那《獨行月球》這看似套路化的電影,到底有什麼值得期待的?

我想,那是因爲電影中紮紮實實、接地氣、屬於我們每個人的“中國情懷”。

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橋段:

獨孤月爲了製造返回地球的火箭,要橫跨月球去取動力源,而月球車的能源只夠剛好供他返回月球基地。

而在路途中,他的同伴——一隻實驗袋鼠,被落在了不小心掉落的拖掛車中。

如果要回頭去救袋鼠,動力就會不足,很可能一人一鼠都會死於中途。

獨孤月一邊唸叨着:“死就死了,不能怪我。”、“你會死,我也會死!”

卻又在大嚎一聲“死就死!”後,義無反顧地回頭衝向同伴。

而在救回袋鼠、月球車徹底耗盡動能時,獨孤月與袋鼠依偎在空蕩寂寥的月球表面,似乎已經走到了絕境。

獨孤月卻拆下月球車組件做成“雪橇”,以袋鼠爲馬,成功化險爲夷。

一人一鼠高高躍過月球表面的峽谷的瞬間,上演了一出科幻版的“嫦娥奔月”。

而電影中更“中國”的一幕,是全片的高潮。

在獨孤月嘗試了各種回家的方法後,卻再次誤以爲人類早已滅絕,陷入了希望破滅的巨大絕望中。

於是他決定了結生命。

通過全球直播看到這一幕的地球倖存者們,決定集體打亮手電筒,爲獨孤月再度燃起希望。

在馬藍星的號召下,無數燈火在地球表面被點亮。

有趣的是,由於失誤,燈光本想組成的“你不是一個人”,變成了令獨孤月哭笑不得的一句“你不是人”。

這是一場屬於主角與倖存者們的雙向奔赴與互相救贖。

獨孤月用孤身一人在月球上的經歷,鼓舞着無數不得不藏於地下的地球倖存者;

而倖存者們則反過頭來用點點燈火,激勵出獨孤月“生”的希望。

只要萬家燈火闌珊處,有一盞燈爲自己亮起,那就是無窮的力量。

大難之下,仍有大愛。

對於這個橋段,網上討論的聲音並不少:

手電筒的光能不能實現穿過大氣層、在月球被肉眼捕捉?

而在地球表面要組成一句話的光影,需要多麼強大的組織和調動?

其實,類似這樣的bug,在《獨行月球》中並不罕見,而這也成爲了許多網友詬病這部電影的重要因素。

誠然,對標大劉的《三體》,這些硬傷不容忽視。

但如果對標過往影史上“喜劇+科幻”的組合,我們就會發現一個事實:

“科學邏輯”,從來不是這類電影的重點。

從黑白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月球旅行記》,到漫威系列中的《銀河護衛隊》,再到星爺的《長江七號》。

這些科幻喜劇片,其實突出的是在科幻外衣的包裹之下的人性內核。

《月球旅行記》中的無畏與突破;《銀河護衛隊》中的犧牲與大愛;《長江七號》中的親情與溫暖……

到了《獨行月球》,這份內核就成爲了“生生不息、守望相助”

從“孤身救鼠”、到“袋鼠拉車”、再到“燈火相望”。

中國電影中類似的人性光環,從不會孤立存在,而是寄託於強大的共生信念。

這種精神內核,其實與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大火的《覺醒年代》類似。

在當年那個黑暗混亂的年代,是怎樣的精神,支撐着那些思想革命家寧死都不肯放棄?

就是因爲這共系一心、同根同源的信念。

就像劇中所說的:

“我們中國人,思想、性格,有很多的弱點。”

“但是,在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溫良。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

“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我們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

相濡以沫,是中國人最頂級的浪漫。

在電影的尾聲,本可以正常回到地球的獨孤月,接收到了一個令人絕望的消息:

一個巨大的隕石碎片“π+”,正在衝向地球,而可以阻擋這場災難的,只有還處在空間站中的獨孤月一人。

他選擇了孤身前往。

這是一場盛大而絕望、孤獨而勇敢的英雄主義。

其實,縱觀《環太平洋》、《星際穿越》等著名的宇宙主題好萊塢電影不難發現,他們最後的解決人類難題的落點,總是集中於“外星殖民”。

這是美國人的基因所決定的視角。

所以對他們而言,能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人,必然是值得吹捧和肯定的。

但爲什麼我們在看完《獨行月球》後,不會認爲這是在宣揚獨孤月的“個人英雄主義”?

其實電影早就給了我們答案。

在把同伴金剛鼠送回地球后,準備獨自抱着核彈衝向“π+”的獨孤月,在最後的直播中,對馬藍星輕聲說:

“這是唯一能保護你,保護你們的辦法。”

“馬藍星,帶我回家。”

帶他回家。

——任何艱辛困苦,在“回家”一詞面前,都顯得不再重要。

這會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選擇。

“家”之一字,觸動的是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那個部分。

爲什麼會堅定地選擇“明知不可爲而爲之”?

因爲家對中國人而言,意味着魂牽夢縈,意味着靈魂安定,意味着最高的歸屬感。

而爲了這一份歸屬感,我們付出再多也在所不惜。

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是平凡瑣碎裏的煙火氣,是親人閒坐,燈火可親;

更是是人生的來處和歸途,是生我養我的故土,是流淌在血脈裏的深沉情愫。

葉落歸根,倦鳥歸巢。背井離鄉的人,總要回家。

在電影中,獨孤月給自己的定位是個“中間人”。

何爲中間人?——既不愛冒尖兒、也不會墊底;既不爭第一、也不做倒數。

借用一句電影中的臺詞:“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設,碌碌無爲是他的日常。”

這其實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縮影。

但正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會在大難臨頭之際挺身而出,企圖用本不強壯的肩膀,撐起一片“星辰大海”。

這樣“逆行”的背影,熟悉嗎?

是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醫護,是戍守邊關的戰士,是奮勇追敵的緝毒警,是救人於火海的消防官兵……

他們其實也只是有着血肉之軀的普通人,有親人、也有家庭,他們也向往平和、幸福、安康的生活。

但在“大家”需要他們的時候,卻有無數這樣的人,義無反顧地衝進危險與黑暗所桎梏的險地。

你一往無前,只因家在身後。

基辛格曾有句這樣的評價:“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而這個“勇敢者”的身份,向來都在中國人當中如火炬般傳承着。

就像沈騰在解析獨孤月的轉變時所說的:

“如果整個地球都毀滅了,全人類都滅亡了,再活下去沒有意義。”

“我覺得,(面對這個抉擇時),你也會做這樣的選擇。”

“當面對犧牲小我,還是犧牲大我的問題時,大家可能都會去犧牲小我。”

孤月永遠照藍星。

沒有什麼“個人英雄主義”,中國人秉承的,向來都是“同呼吸、共命運”。

所有支撐平凡人爲之不平凡的勇氣,不過是一個“家”字。

家在,愛的人就在,希望就在。

其實縱觀《流浪地球》、《獨行月球》等本土科幻片,結局無一例外,都是“守護地球”,也就是守護“家”。

《流浪地球》的結局,宇航員劉培強以犧牲自己爲條件,給地球提供了燃料,把空間站推向了木星;

《獨行月球》中,獨孤月用肉身將宇宙之錘推向π+,以一場有去無回的絢爛核爆,換回了地球的平安。

他們都沒有一個“強行圓滿”的結局,孤勇悲壯,卻不會讓人感覺突兀。

因爲,我們相信,這是屬於中國人共同的大義。

因爲,對我們而言,任何時刻,家不可棄。

就像網友“香蕉了個吧啦”所總結的那樣:

“看的時候感覺,如果真有那麼一天,這一定會是中國人的選擇。總會有獨孤月,推着宇宙之錘撞向π+。”

月球爲枕,星河爲被,我們對於浩瀚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歇。

銀河裏有多少未知,人類就有多大的力量。

而電影彩蛋中環繞地球一週的璀璨星雲,是獨孤月、也是所有中國人留給宇宙和地球的一封家書:

宇宙這麼大,我們還會遇見。

· 參考資料:

  • 齊魯晚報,《浪漫的喜劇科幻》

  • 新浪娛樂,《絕了,這七年沒白等!》

  • 娛樂硬糖,《《獨行月球》的好消息和壞消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