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优宝 

美国犯罪史上,有一起非常离奇的绑架案,绑匪名叫Robert Berchtold,是一个恋童癖。
 

所有图源:纪录片《公然诱拐》截图
 
他计划并绑架了邻居家年仅9岁的女孩简,可当女孩被救出来后,她居然说要嫁给这个40岁的已婚男子。
 
为了跟他在一起,简写情书、冷落家人、多次私奔、离家出走……
 

 
更离奇的是,女孩父母竟然始终相信Robert是一个好人,即便在事实证据面前也依然觉得这里面有什么误会而放弃了起诉的机会。
 
甚至他们也爱上了这个臭名昭著的罪犯,这也让女儿多次轻易地陷入这个禽兽手中。
 
而这家人与绑匪扭曲到极点的关系,终于在简16岁那年发生了改变。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1974年6月,美国家庭主妇玛丽安在天主教教会活动中,认识了这个叫Robert的男子。
 
一聊天才发现,Robert不但人长得斯斯文文,风度翩翩,还很见多识广,几句话就让玛丽安太太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为了朋友,Robert也很快搬到了玛丽安所在的小镇,与这家人成为了邻居。
 
这下可好了,Robert不但常常来拜访简一家,还每天找机会和简的父母聊天,和孩子们做游戏。
 
因为性格亲和,他很快取得了这一家人的信任。
 
可Robert并没有马上对孩子下手,他先将目标对准了这对夫妻。
 

 
他看出了玛丽安对自己颇有好感,于是便利用自己的魅力向玛丽安大吐苦水,诉说着自己婚姻的不幸。
 

 
最终他成功勾引了这位太太,在二人发生关系后,玛丽安便彻底将Robert当成了“自己人”。
 
然而Robert的阴谋还远不止如此,偶然间他发现这家男主人鲍伯有同性恋倾向。
 

 
于是他马上故技重施,向鲍伯哭诉自己受不了老婆,希望能找个同性 “放松一下”,很快他变成了这对夫妻的共同情人。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Robert的目从始至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接近他们9岁的大女儿简。
 

 
他给自己编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
 
“我四岁的时候,被迫和阿姨发生了性关系,正在看心理医生,治疗儿时受到的虐待。
 
为了配合治疗,我希望能单独和简待在一起。”

 
这么扯淡的要求却让简的父母欣然同意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出了:“我信任你。”
 

 
在那个没有监控和互联网的年代,简的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恋童癖”,简也不知道“睡在一起”意味着什么。
 
某次睡醒后,简发现裤子被褪到一半,Robert正在摸她,她以为Robert在帮她穿裤子。
 

 
就这样,Robert在简的床上睡了 6 个月,他在睡前喂简吃下“维生素”(安眠药),然后对女孩伸出了魔爪。
 
事情还远没有结束,生活总是比电影中的桥段更加残酷。
 

 

她以为自己是在保护家人
 
在简12岁那年,Robert借口要带简出去骑马,可实际上他偷偷喂了简安眠药,将女孩绑架到了墨西哥(这里童婚合法)。
 
当简从模糊的意识中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被绑在一辆房车的床上,床边有台小收音机,里面不断传出神秘莫测的声音。
 
那声音告诉她,她其实是外星人的孩子,身负拯救外星人的职责。
 
她必须找个男人结婚生子,否则到她16岁时,她的父母和妹妹都会意外横死。
 

 
这一切当然是Robert在自导自演,可天真的简唯一想做的就是保护她的家人。
 
就这样,她在毫无反抗之下与Robert发生了关系。
 
简的父母5天后才报警,他们觉得:“Robert是好人,肯定是误会,不能因为这点小事麻烦警察。”
 
25天后,警察找到了简,她身体无恙,但彻底变了个人:冷漠寡言,对经历只字不提,离父亲远远的,还隔三差五就要去找Robert。
 

 
这里稍微插个题外话,很多人认为简是在被绑架的过程中,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即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据心理学者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以下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在这四个条件下,受害者就很容易对罪犯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罪犯。
 
简真是如此吗?乍一看这些条件都很符合她。
 

 
Robert一直在用诱骗的方式对待简,而她的父母也早被蒙蔽了双眼。
 
这就让这个懵懂无知的女孩,在既有事实与刻板印象中反复挣扎。
 
简也的确被威胁洗脑了,Robert告诉她:
 
不能提外星人的事,不能提吃安眠药,不能提任务,不能提我们之间发生过关系。
 
如果提到这些,你的爸爸就会被杀掉,外星人还会绑架你的妹妹。
 
在那个时代的美国,外星人之说风靡大街小巷,这也让简无形中对这个谎言平添几分相信。
 
至于玛丽安和鲍伯夫妇,因为都有把柄落在Robert手上,他们放弃了起诉,让他在被捕6个月后就无罪释放了......
 

 
这个禽兽继续用外星人的口吻给简写信,把简骗出来与他见面、过夜。
 
同时,他还对玛丽安洗脑,让她相信自己一直很爱她。
 
为了报复,他托人烧毁了简父亲的花店,这让简十分崩溃,害怕他真的伤害自己的家人。
 
她不断与Robert发生关系,但她对此感到羞耻又痛苦:“我只能看着窗边的树叶,祈祷这一切赶紧结束。”
 
直到简16岁后的某天晚上,她突然崩溃了,哭了整整两小时,断断续续向父母说出了真相。
 
为了保护家人,简告诉自己:必须要在16岁之前,生下Robert的孩子。
 

 
她故意疏远家人,坚持嫁给Robert,实在忍不住思念,才打电话给父母:
 
“我只是想说,我很爱你们。”
 
她不知道Robert为了得到她,用了极其不耻的手段,包括勾引了她的父母。
 
这个勇敢的女孩坚信自己是在保护家人,而Robert是她命中注定的伙伴。
 
直到年满16岁后,她没有怀孕,“惩罚”也没有出现,简才意识到: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当孩子成为“超级父母”
 
为什么如此拙劣的谎言竟然能骗一家人这么久?这里面还有许多说不出清、道不明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伊万·博索尔门伊·纳吉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归结为“亲职化儿童” 这个概念。
 
即家庭中年龄较大的孩子一直都觉得照顾好弟弟妹妹是理所当然的责任,但她们一直不敢承认,自己也是一个需要别人关心与照顾的人。
 
因为在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照顾与情感关怀,这才让她们在童年时期就去扮演一个“照料者”的角色。
 
研究还指出,这种亲职化现象在女性身上出现的概率要远高于男性,同时长子长女出现亲职化现象的概率也要更高。
 

 
而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如果孩子过早地需要去照顾好父母这个客体,那么她们内在的“虚假自我”就会被唤醒。
 
也就是说,孩子会变得无法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认同,而是倾向于在别人身上去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从简父母与Robert的混乱关系,以及天主教家庭背景不难推测出,他们很难照顾好三个孩子心理与情感上的需求。
 

 
这让身为长女的简不得不提前成熟、懂事起来,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充当父母的情绪垃圾桶,牺牲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童年与人生。
 
妹妹们出生之前,简在家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位置,然而妹妹们不可避免地剥夺了父母注意力。
 
这时Robert出现了,他非常喜欢简,简的感觉也很好:“我好像也是他的孩子,他就像我的另一个父亲,绝对不可能伤害我。”
 

 
父母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Robert的出现填补了这种孤独,也让她有机会不再做“只属于父母的小孩”。
 
她开始意识到:父母的爱不可能只属于她,但是她可以成为“超级父母”,成为家中位置更高的那个人,缓解被忽视的焦虑和无力。
 
直到最后,简也不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毁了,反而视这段经历为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
 
为了警醒更多家庭,简和父母走上演讲台讲述自己的经历,这起案件也被翻拍成一部纪录片《公然诱拐》
 
在这期间,又有7个女孩找到简,告诉她自己也曾被Robert猥亵过。
 

 
原来,这个禽兽12岁就猥亵过自己的亲妹妹,搬来简的小区之前,他还曾因为猥亵儿童入狱一年。
 
已经长大成人的简,无法原谅Robert,但她选择接受这段经历。
 
因为她知道,这是她热爱家人的方式:用一个女孩最快乐的6年,换来家人一生的平安幸福。
 
从始至终,简都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可孩子只是孩子,不是生下来就要“懂事”的。
 
对于孩子而言,释放天性和自由、在不断探索和试错中培养健全的人格,要比一味的“懂事”重要得多,也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亲子关系,是一门很难的课题。
 
处理得当的父母和孩子,会因为它的滋养,互相成长,收获幸福。
 
相反,错误的相处模式,也会给一个孩子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和伤害。
 
这样的关系,不值得孩子付出宝贵的一生。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