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優寶 

美國犯罪史上,有一起非常離奇的綁架案,綁匪名叫Robert Berchtold,是一個戀童癖。
 

所有圖源:紀錄片《公然誘拐》截圖
 
他計劃並綁架了鄰居家年僅9歲的女孩簡,可當女孩被救出來後,她居然說要嫁給這個40歲的已婚男子。
 
爲了跟他在一起,簡寫情書、冷落家人、多次私奔、離家出走……
 

 
更離奇的是,女孩父母竟然始終相信Robert是一個好人,即便在事實證據面前也依然覺得這裏面有什麼誤會而放棄了起訴的機會。
 
甚至他們也愛上了這個臭名昭著的罪犯,這也讓女兒多次輕易地陷入這個禽獸手中。
 
而這家人與綁匪扭曲到極點的關係,終於在簡16歲那年發生了改變。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1974年6月,美國家庭主婦瑪麗安在天主教教會活動中,認識了這個叫Robert的男子。
 
一聊天才發現,Robert不但人長得斯斯文文,風度翩翩,還很見多識廣,幾句話就讓瑪麗安太太有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一來二去,兩人就成爲了朋友,Robert也很快搬到了瑪麗安所在的小鎮,與這家人成爲了鄰居。
 
這下可好了,Robert不但常常來拜訪簡一家,還每天找機會和簡的父母聊天,和孩子們做遊戲。
 
因爲性格親和,他很快取得了這一家人的信任。
 
可Robert並沒有馬上對孩子下手,他先將目標對準了這對夫妻。
 

 
他看出了瑪麗安對自己頗有好感,於是便利用自己的魅力向瑪麗安大吐苦水,訴說着自己婚姻的不幸。
 

 
最終他成功勾引了這位太太,在二人發生關係後,瑪麗安便徹底將Robert當成了“自己人”。
 
然而Robert的陰謀還遠不止如此,偶然間他發現這家男主人鮑伯有同性戀傾向。
 

 
於是他馬上故技重施,向鮑伯哭訴自己受不了老婆,希望能找個同性 “放鬆一下”,很快他變成了這對夫妻的共同情人。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Robert的目從始至終只有一個,那就是接近他們9歲的大女兒簡。
 

 
他給自己編織了一個悲慘的童年:
 
“我四歲的時候,被迫和阿姨發生了性關係,正在看心理醫生,治療兒時受到的虐待。
 
爲了配合治療,我希望能單獨和簡待在一起。”

 
這麼扯淡的要求卻讓簡的父母欣然同意了,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出了:“我信任你。”
 

 
在那個沒有監控和互聯網的年代,簡的父母並不知道什麼是“戀童癖”,簡也不知道“睡在一起”意味着什麼。
 
某次睡醒後,簡發現褲子被褪到一半,Robert正在摸她,她以爲Robert在幫她穿褲子。
 

 
就這樣,Robert在簡的牀上睡了 6 個月,他在睡前喂簡喫下“維生素”(安眠藥),然後對女孩伸出了魔爪。
 
事情還遠沒有結束,生活總是比電影中的橋段更加殘酷。
 

 

她以爲自己是在保護家人
 
在簡12歲那年,Robert藉口要帶簡出去騎馬,可實際上他偷偷餵了簡安眠藥,將女孩綁架到了墨西哥(這裏童婚合法)。
 
當簡從模糊的意識中醒來時,發現自己正被綁在一輛房車的牀上,牀邊有臺小收音機,裏面不斷傳出神祕莫測的聲音。
 
那聲音告訴她,她其實是外星人的孩子,身負拯救外星人的職責。
 
她必須找個男人結婚生子,否則到她16歲時,她的父母和妹妹都會意外橫死。
 

 
這一切當然是Robert在自導自演,可天真的簡唯一想做的就是保護她的家人。
 
就這樣,她在毫無反抗之下與Robert發生了關係。
 
簡的父母5天后才報警,他們覺得:“Robert是好人,肯定是誤會,不能因爲這點小事麻煩警察。”
 
25天后,警察找到了簡,她身體無恙,但徹底變了個人:冷漠寡言,對經歷隻字不提,離父親遠遠的,還隔三差五就要去找Robert。
 

 
這裏稍微插個題外話,很多人認爲簡是在被綁架的過程中,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即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
 
據心理學者研究,情感上會依賴他人且容易受感動的人,若遇到以下類似的狀況,很容易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1、人質必須有真正感到綁匪(加害者)威脅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挾持過程中,人質必須體認出綁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舉動;
3、除了綁匪的單一看法之外,人質必須與所有其他觀點隔離(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訊息);
4、人質必須相信,要脫逃是不可能的。
 
在這四個條件下,受害者就很容易對罪犯產生好感、依賴性、甚至協助罪犯。
 
簡真是如此嗎?乍一看這些條件都很符合她。
 

 
Robert一直在用誘騙的方式對待簡,而她的父母也早被矇蔽了雙眼。
 
這就讓這個懵懂無知的女孩,在既有事實與刻板印象中反覆掙扎。
 
簡也的確被威脅洗腦了,Robert告訴她:
 
不能提外星人的事,不能提喫安眠藥,不能提任務,不能提我們之間發生過關係。
 
如果提到這些,你的爸爸就會被殺掉,外星人還會綁架你的妹妹。
 
在那個時代的美國,外星人之說風靡大街小巷,這也讓簡無形中對這個謊言平添幾分相信。
 
至於瑪麗安和鮑伯夫婦,因爲都有把柄落在Robert手上,他們放棄了起訴,讓他在被捕6個月後就無罪釋放了......
 

 
這個禽獸繼續用外星人的口吻給簡寫信,把簡騙出來與他見面、過夜。
 
同時,他還對瑪麗安洗腦,讓她相信自己一直很愛她。
 
爲了報復,他託人燒燬了簡父親的花店,這讓簡十分崩潰,害怕他真的傷害自己的家人。
 
她不斷與Robert發生關係,但她對此感到羞恥又痛苦:“我只能看着窗邊的樹葉,祈禱這一切趕緊結束。”
 
直到簡16歲後的某天晚上,她突然崩潰了,哭了整整兩小時,斷斷續續向父母說出了真相。
 
爲了保護家人,簡告訴自己:必須要在16歲之前,生下Robert的孩子。
 

 
她故意疏遠家人,堅持嫁給Robert,實在忍不住思念,纔打電話給父母:
 
“我只是想說,我很愛你們。”
 
她不知道Robert爲了得到她,用了極其不恥的手段,包括勾引了她的父母。
 
這個勇敢的女孩堅信自己是在保護家人,而Robert是她命中註定的夥伴。
 
直到年滿16歲後,她沒有懷孕,“懲罰”也沒有出現,簡才意識到:一切都是一場騙局。
 

當孩子成爲“超級父母”
 
爲什麼如此拙劣的謊言竟然能騙一家人這麼久?這裏面還有許多說不出清、道不明的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伊萬·博索爾門伊·納吉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將其歸結爲“親職化兒童” 這個概念。
 
即家庭中年齡較大的孩子一直都覺得照顧好弟弟妹妹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但她們一直不敢承認,自己也是一個需要別人關心與照顧的人。
 
因爲在童年時期缺乏足夠的照顧與情感關懷,這才讓她們在童年時期就去扮演一個“照料者”的角色。
 
研究還指出,這種親職化現象在女性身上出現的概率要遠高於男性,同時長子長女出現親職化現象的概率也要更高。
 

 
而客體關係理論認爲,如果孩子過早地需要去照顧好父母這個客體,那麼她們內在的“虛假自我”就會被喚醒。
 
也就是說,孩子會變得無法形成一種健康的自我認同,而是傾向於在別人身上去尋找自己的存在感。
 
從簡父母與Robert的混亂關係,以及天主教家庭背景不難推測出,他們很難照顧好三個孩子心理與情感上的需求。
 

 
這讓身爲長女的簡不得不提前成熟、懂事起來,爲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充當父母的情緒垃圾桶,犧牲了本該屬於自己的童年與人生。
 
妹妹們出生之前,簡在家中有着獨一無二的位置,然而妹妹們不可避免地剝奪了父母注意力。
 
這時Robert出現了,他非常喜歡簡,簡的感覺也很好:“我好像也是他的孩子,他就像我的另一個父親,絕對不可能傷害我。”
 

 
父母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Robert的出現填補了這種孤獨,也讓她有機會不再做“只屬於父母的小孩”。
 
她開始意識到:父母的愛不可能只屬於她,但是她可以成爲“超級父母”,成爲家中位置更高的那個人,緩解被忽視的焦慮和無力。
 
直到最後,簡也不覺得自己的人生被毀了,反而視這段經歷爲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
 
爲了警醒更多家庭,簡和父母走上演講臺講述自己的經歷,這起案件也被翻拍成一部紀錄片《公然誘拐》
 
在這期間,又有7個女孩找到簡,告訴她自己也曾被Robert猥褻過。
 

 
原來,這個禽獸12歲就猥褻過自己的親妹妹,搬來簡的小區之前,他還曾因爲猥褻兒童入獄一年。
 
已經長大成人的簡,無法原諒Robert,但她選擇接受這段經歷。
 
因爲她知道,這是她熱愛家人的方式:用一個女孩最快樂的6年,換來家人一生的平安幸福。
 
從始至終,簡都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
 

 
可孩子只是孩子,不是生下來就要“懂事”的。
 
對於孩子而言,釋放天性和自由、在不斷探索和試錯中培養健全的人格,要比一味的“懂事”重要得多,也更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親子關係,是一門很難的課題。
 
處理得當的父母和孩子,會因爲它的滋養,互相成長,收穫幸福。
 
相反,錯誤的相處模式,也會給一個孩子帶來無法估量的痛苦和傷害。
 
這樣的關係,不值得孩子付出寶貴的一生。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