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 彭妍

近日,多家銀行在其官網發佈公告稱將下調旗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引發市場關注。記者調查發現,隨着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仍有投資者難以接受理財產品虧損、未達“預期收益率”,甚至很多投資者還將業績比較基準誤認爲是“預期收益率”,因此對“收益率未達標”的投訴量高企。

對於銀行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原因,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年初以來,受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A股市場波動較大,導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回撤,與業績基準相差較大。此外,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以債權類資產爲主,對貨幣市場利率高度敏感,近期利率下行趨勢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在此背景下,銀行下調業績基準有利於調整投資者的收益預期。

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

下調產品業績比較基準

近日,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例如,近日,中銀理財再次下調了旗下一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8月3日,中銀理財發佈公告稱,擬於2022年8月9日起對“中銀理財-穩富(季增益)007”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即由2.7%至4%(即年化收益率,以下相同)調整至2.5%至3.8%,即在原業績基準基礎上下調了20個BP。這並不是中銀理財第一次下調旗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中銀理財旗下的智富以及穩富系列等多款產品均下調了業績比較基準。

針對銀行理財子公司下調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現象,上述銀行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與利率下行趨勢有關。

此外,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下調了多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8月2日,招銀理財發佈公告稱,將於8月8日起對招睿月添利(平衡)2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即由2.6%至3.8%調整至2.5%至3.7%。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首先,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以債權類資產爲主,對貨幣市場利率高度敏感,當前利率水平處於低位,因此底層資產收益率也趨於下降;其次,銀行理財產品也會配置部分權益資產,以增厚整體產品收益,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權益資產波動加大導致收益不確定性增加,也會拉低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

雖然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兌付收益“不達標”的現象,但整體來看,理財市場的兌付情況較爲樂觀。普益標準數據顯示,雖然淨值化轉型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但仍有近九成的產品到期收益率可以達到銀行設定的業績比較基準線,甚至超四成產品到期收益率超過了業績比較基準中樞,實現了“超額兌付”。

投資者應有

合理投資收益預期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剛性兌付被打破,銀行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然而,仍有投資者難以接受理財產品未達“預期收益率”或虧損。

《證券日報》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發現,有衆多投資者投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未達“預期收益率”甚至虧損。近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佈《關於2022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通報》顯示,銀行理財類業務投訴量佔總投訴量5.1%,約3872件,位列投訴業務的第3位。

“我們在推介理財產品時都會提醒客戶,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都是淨值型,也就是不再保本保息,凡是理財產品均有一定風險。”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不過有的客戶對現有銀行理財產品的理解並沒有轉變,近期部分銀行理財出現負收益後,已出現客戶投訴的情況。”

“銀行主要根據市場情況來確定產品的業績基準,而且業績基準也不代表最後的收益。”一家國有大行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理財市場進入全面淨值化發展階段後,淨值型理財產品全面取代此前的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爲,一方面,要加強對理財經理的體系化培訓力度,強調在理財產品銷售中必須向客戶詳細說明理財產品的各項要素,尤其是業績基準等可能引發後續客訴事件的重點要素。另一方面,需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嚴格把控產品風險等級和客戶風險等級的匹配,避免向低風險偏好的客戶推薦超出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

“銀行理財投資者以穩健型投資者爲主,更看重理財產品的穩健性,當銀行理財產品波動性超出投資者預期時,就會出現預期背離,引發潛在糾紛。”薛洪言表示,不過,這並非簡單的投資者教育和預期引導問題,關鍵在於銀行如何繼續加強產品創設和風險管理能力。隨着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增配權益資產,銀行需進一步提高投研能力,推出更多能夠平衡投資者風險偏好和收益要求的產品。

在明明看來,銀行理財機構未來仍會將具有傳統優勢的純固收產品作爲基本盤,同時大力發展“固收+”產品,積極探索“碳中和”“鄉村振興”等創新主題產品,在爲客戶創造收益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薛洪言也建議,銀行理財機構應將發展重心放在加強用戶需求洞察、提高專業配置能力上,以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爲目標,全面強化競爭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