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段雲嶺展示養殖的對蝦。楊迪攝

中新網寧夏賀蘭8月10日電 題:寧夏賀蘭:科技“活水”助力漁業高質量發展

中新網記者 楊迪

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的一座養殖大棚內,九三學社社員、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段雲嶺撈起一盆南美白對蝦,已近成熟的對蝦活潑好動,有幾隻還躍出了盆外。“像這樣的現代化對蝦養殖大棚,1畝的年產量能達到1500公斤以上,而傳統的蝦塘,1畝年產只有200多公斤。”段雲嶺說。

段雲嶺在工作中。楊迪 攝

段雲嶺所在的賀蘭縣,有“西北漁業第一縣區”之稱,是寧夏重要的水產養殖縣。但與極具漁業發展條件的南方地區相比,賀蘭縣漁業養殖的無霜期較短,用水負荷較大,且養殖方式較爲粗放,這都成爲當地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瓶頸。

爲此,九三學社銀川市委員會聯合當地相關部門,積極對接、邀請有關領域專家來到賀蘭縣,爲當地漁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注入科技“活水”。

現代化對蝦養殖大棚。楊迪 攝

2018年,段雲嶺及其團隊受邀來到賀蘭縣,在經過前期的考察調研後,與當地企業合作,開始探索科學養蝦的道路。

管衛兵在工作中。楊迪 攝

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18年,我們沒把蝦養活;2019年,我們實現了‘零的突破’,養活了一盆蝦。”段雲嶺直言,團隊起初在“養蝦之路”上碰壁不少,但經過不斷地摸索與改進,2020年,1畝養蝦大棚的年產量就達到了1200公斤,遠超過去粗放的大塘養蝦模式。

同時,段雲嶺團隊還利用養殖池內氨氮微生物降解工藝,實現了養殖尾水零排放。“下一步我們計劃幫助當地企業實現自動化養殖,更大程度節省人力成本。”段雲嶺說。

藉助專家團隊的力量,用科技手段補強漁業發展短板,成爲當地探索出的一條新道路。爲此,在九三學社銀川市委員會廣邀羣英,充分發揮專家的“外腦”作用。

在賀蘭縣“稻漁空間”,水稻、魚、鴨、螃蟹等生物和諧共存,其所依託的陸基生態漁場系統,是由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管衛兵所設計。

2016年,管衛兵受邀來到賀蘭縣,爲當地“量身打造”了這一循環系統。“陸基生態漁場系統可以實現省電、省料、省藥的效果。”管衛兵介紹,魚、蝦、蟹的糞便可以爲水稻生長提供養分,稻田則可以淨化水質,形成了一個大的循環系統,實現了一地多用、一水多產。

爲充分發揮九三學社科技人才優勢,深入挖掘智力資源,助力鄉村振興,九三學社寧夏區委首個助力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工作站已於今年6月在賀蘭縣揭牌成立。九三學社銀川市委員會副主委武競表示,下一步,九三學社銀川市委員會將圍繞當地重點產業發展,組織社內專家開展“科技幫扶、產業幫扶”等服務活動,打造九三學社助力鄉村振興服務基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