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特斯邦威被曝大量拖欠工資”一事登上熱搜,多個社交媒體平臺上都出現疑似美邦服飾員工公開討薪的消息。據悉美邦服飾從今年3月就開始拖欠員工工資,涉及上海、天津和重慶等地員工。

“步行街的臥龍鳳雛也會欠薪”?在不少消費者眼中,美特斯邦威曾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當年周杰倫代言後,“不走尋常路”的廣告語持續出圈,然而隨着時代變化,曾經的休閒服飾龍頭似乎聲量越來越小。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均衣着消費達1419元。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裝行業仍具備發展空間。美特斯邦威何以至此?有業內人士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當年邀請周杰倫代言時,整個網絡環境比較簡單,一種趨勢流行起來是很快的,但現在已經來到大數據年代,可以看到美邦並沒有建立好通過數據來進行決策的系統。“就好像建一棟高樓,支柱沒搞好,後面搞什麼都會出問題”。

連續4個月發薪困難

在“美特斯邦威超話”條目中,大約有幾十位疑似美邦員工公開聲討美邦欠薪,在網上流傳的一段視頻中顯示,有部分員工曾前往美邦上海總部高舉橫幅討要薪資。

在某社交媒體平臺上,一位自述爲美邦員工的網友上傳了今年以來美邦下發的4份延緩發放工資的通知,涉及3月、4月、5月、6月的工資發放。“什麼時候恢復正常發放都是未知數”。

在關於延緩發放6月工資的通知中顯示,自疫情發生以來,公司經營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現金流緊張,與工會委員會進行協商,原定於7月發放工資的時間延遲,力爭9月恢復工資正常發放,並逐步補足緩發工資。

一位美邦員工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網傳通知屬實,受今年疫情影響,美特斯邦威的確從3月開始拖欠工資,波及大部分員工。“7月離職後,我聯繫過人力,詢問工資的情況,但是人力的反饋是最早9月發放,而且分批次發放,不一定能夠在9月到手”。

“每到15號發薪日就很焦慮,生怕發不出來工資。此前2020年就曾經拖欠過工資,一直到2021年年中才把拖欠的工資結算”,上述員工還指出,這並非美特斯邦威第一次欠薪。

另一位美邦員工所在城市的門店此前因經營不善而關店,他提到公司完全沒有提前通知,連找工作的緩衝時間都沒有。“公司讓我們簽訂離職協議,賠償金也不是按照法律規定來的,但是我們連續四個月都沒發過工資,這個賠償更是無法到位。”

到了7月底,因不能發出工資,美邦開始讓員工通過公司的電商小程序“邦購”賣貨,據悉,每個員工的指標是1500元,除了應得的佣金之外,也可以拿到個人推廣淨銷售額的50%給自己發工資。

“目前來看成果一般,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否能夠兌現”,上述員工質疑美邦這樣做是否觸犯相關法律。

北京市億達律師事務所王徵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按法律規定美邦上述行爲是不合理,單位不能單方變更薪酬發放辦法。但如果員工接受了,按這個辦法履行了,視爲雙方協商一致變更勞動合同條款,再想維權就比較困難。

根據“浦東發佈”發佈的公開信息顯示,美邦服飾董事長鬍佳佳曾談到受疫情影響,公司的產品銷售、物流運輸都面臨不小挑戰。而美邦財務負責人張利曾表示,紓困政策的出臺,緩解了現金流壓力,保障了員工工資的及時發放。然而據接近美特斯邦威人士透露,從4月份到現在,美特斯邦威的員工從2500人銳減到1500人,目前已有多名員工選擇勞動仲裁。

錯失線上紅利

1994年,誕生於浙江溫州的美特斯邦威趕上了市場經濟的大潮。那時國人口袋裏也有了錢,開始在衣着上追求個性和潮流。而港資控股下的佐丹奴、班尼路和真維斯等相對偏向商務和正式,美特斯邦威正好“不走尋常路”,瞄準了年輕人,當時邀請了爆火的郭富城、周杰倫等代言人,走紅全中國。

當時的年輕人對美邦接受度很高,2007年美邦營收爲31億元,利潤總額達到4.33億元,毛利率高達38.84%,市場份額爲0.95%,在國內排第一。2008年,美特斯邦威在深交所上市,成爲“A股休閒服飾第一股”,市值一度達389億元。

此後美邦依然在大踏步前進,2011年,美邦實現營收99.45億,同比增長達到32.59%,淨利潤則超過12億元。

業內人士曾對美邦寄予厚望,希望美邦營收突破百億,成長爲服飾巨頭。創始人周成建也曾提出要做“世界的裁縫”,支撐起這一夢想的主要是美邦的“虛擬經營”模式,即將生產外包,銷售主要依靠加盟店。

有數據顯示,2012年,美邦在全國擁有直營店和加盟店共計5220家,其中加盟店3914家,直營店1306家。

新零售專家希疆告訴中國新聞週刊,20年前,美邦的確是休閒服領域的開創者,當時美邦實行的輕資產運營模式,是將生產和銷售放在外部,在那個年代十分有利於企業迅速崛起,擴張規模。

艾瑞諮詢CEO張毅指出當時這種方式十分先進,但這種模式非常依賴設計師對趨勢的把握。一旦對消費市場的趨勢把握不好,就容易生產出無用的產品,“相當於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裏”。

實際上,2012年,美邦的業績就出現了下滑,營收同比下降4%,淨利潤同比下降30%。當年年報披露了原因,庫存商品積壓、國內外品牌競爭,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點則是人們習慣在網上購買服裝。根據公開數據顯示,過去10年電商蓬勃發展,服飾行業的線上滲透率從2010年的0.4%增長到2020年的36.6%。

此後幾年,美邦一直在試圖轉型,花了上億元建設自有電商渠道和APP,卻無疾而終。在財報中顯示,2021年美邦線上營收並未超過總營收的30%,並且大部分銷售額來源於天貓。

然而從統計數據來看,目前服飾行業的線上份額開始從天貓轉向內容電商與直播電商等新渠道。根據魔鏡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美邦在淘系的銷售受到重挫,其中有5個月的銷售額同比出現約70%的下滑。

魔鏡市場情報研究總監李夢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美特斯邦威在淘系的銷售額下降十分明顯,其中熱賣單品是一款羽絨服,這說明美邦在產品形態上距離消費者的偏好有一些差距。“美邦其實已經沒有什麼記憶點,消費者不會產生關注度,沒有關注度就意味着沒有流量”。

張毅分析,美邦近期的表現說明其整個公司的靈敏度是不夠的,將風險全部集中在了設計師身上。當年邀請周杰倫代言時,整個網絡環境比較簡單,一種趨勢流行起來是很快的,但現在已經來到大數據年代,可以看到美邦並沒有建立好通過數據來進行決策的系統。“就好像建一棟高樓,支柱沒搞好,後面搞什麼都會出問題”。

3年虧損21億,還能走哪條路?

“欠薪”還沒補發,8月8日美邦又被曝出旗下兩家子公司被強制執行近53萬元。此前,美邦已經幾度出售資產來維持公司運轉。

2021年3月,美邦服飾公告,該公司與控股子公司上海邦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擬將共同持有的上海模共實業有限公司 100%股權出售,擬出售金額合計4.48億元。4月,美邦服飾曾公告稱擬以4.2億元現金出售上海華瑞銀行有限公司10.1%的股份。但今年8月6號公告顯示,該事宜尚未獲銀保監會許可。

從財報數據來看,美邦自2015年後幾乎是連年虧損,僅有少有的年份實現微利。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三年時間內,美邦三年虧損超21億。近日,美邦服飾發佈了預虧的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歸母淨利潤虧損爲6.2億元到6.8億元,這一虧損數值同比擴大超10倍。

從2019年起,美邦加大力度調整品牌策略與渠道策略。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美邦服飾門店減少1871家,經營面積縮減後,收入規模持續下降。

上述美邦員工透露,美邦過去幾年一直在拖欠供應商的錢,欠款越滾越多。美邦雖然2022年冬季上新正常,2023年春夏季服飾處於開發中,但在供應鏈側的推進十分艱難,均是由資金週轉不靈造成的。“很多供應商的款項都沒有及時付,過年的時候就會有人來要賬”。

中國新聞週刊聯繫了一位美邦供應商,該供應商此前曾與美邦進行合作,透露從前幾年開始就出現欠錢的情況。“一般會按照235(20%定金+30%提貨款+50%尾款)簽訂合同,但是美邦會像擠牙膏一樣付款,基本很難在約定時間一下子付清,瞭解到一些情況後,就減少和他們的合作,直到現在仍有部分欠款沒有付完”。

上述供應商指出,美邦的問題在於走入了一個死循環:庫存賣不完,就沒有現金流,沒有現金流就會欠薪欠貨款。長此以往,供應商也只能硬着頭皮繼續供應貨物,否則根本拿不到錢,員工也只能繼續幹活,賣衣服,否則拿不到工資。

“品牌老化也許是美邦發展不起來的本質原因”,李夢竹表示,隨着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的興起,品牌需要找到核心賣點,和消費者產生共鳴,以此來產生差異化。近年來,不少新興服裝品牌崛起,是基於企業抓住線上增長紅利,掌握潮流趨勢。

希疆提到,在消費升級前,休閒服飾是一個大品類,但隨着生活方式的細化,運動類、戶外類以及很多品類開始分走其份額,這要求企業關注消費需求的變化,快速學習內容電商、直播電商等新零售模式。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服裝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競爭較爲激烈,市場份額前十的企業也只佔比5%左右。美邦所在的平價服飾領域更是競爭激烈。

張毅認爲,美邦需要自救,首先要壓縮成本,“脫掉臃腫的大胖子服裝,穿一條適合自己的修身褲”,其次要對管理體系進行迭代,解決公司管理和運行問題,此外,美邦可以推出新品牌進行運作,堅持精細化運營。

作者:孟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