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樂琰

高溫熱浪帶火了城市周邊的避暑休閒遊,然而此時卻發生了意外。

週末或假期,在四川彭州市龍門山鎮小魚洞社區龍槽溝的河道上,人們鋪開桌子搓起了麻將,或在露營氣墊上休息閒聊——這一場景十分常見,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避暑勝地龍槽溝”藉着網紅的推介深入人心。

然而突發山洪打破了平靜,渾濁的洪水從上游俯衝而下,奪去了無辜遊客的生命。據彭州市應急管理局通報,“8·13”山洪災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

據遊客反饋,龍槽溝風景宜人適合避暑,也是近年來在各個社交平臺上可以查到的“網紅打卡地”。但此處是山洪發生時的溝渠,並不適合旅遊。無獨有偶,杭州郊區一處野生露營地走紅,被諸多網紅來打卡推薦,其實那是一個礦區且不對遊客開放。

近年來,“網紅打卡地”和露營等概念越來越火,帶動了社交平臺、博主、相關野外用具、服飾、房車等產業提升,越來越多的遊客去探索“網紅打卡地”,但卻忽略了並非所有地區都適合旅遊,很多“野生景點”並非景點,風險極大。

“網紅打卡地”的隱患

有一位事發時正在龍槽溝的遊客對媒體回憶,從景區停車場走到龍槽溝上游的小瀑布約有兩公里。

他在龍槽溝的停留時間並不長,因爲覺得水太冷了。後來他和同行者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最初還以爲是地震了,但很快就發現不是,因爲他們看到洪水從上游迅速衝了下來,而溝渠漲水的速度極快。他們最終安全逃離了,但現在想起來還是心有餘悸。

網絡上還有一個視頻顯示,有當地人稱,山洪發生前,有人用喇叭對遊客喊話,請大家趕緊撤離,然而並沒有太多遊客在意。

“彭州應急”的通報顯示,8月13日14時37分,彭州市龍門山鎮接到氣象預報,轄區有對流雲團生成,將伴有短時強降雨。接報後,龍門山鎮政府立即組織鎮村(社區)幹部、巡邏隊員及志願者等力量對轄區內河道沿線戲水遊客進行勸離。15時30分,小魚洞社區龍槽溝突發山洪,河道未撤離遊客被捲入山洪。

彭州市地處成都西北方向,北鄰阿壩州的汶川縣和茂縣,靠近龍門山斷裂帶。龍槽溝並不是一處開放景區,而是當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曾於2015年和2017年發生山洪災害。據媒體報道,在龍槽溝河道兩旁均設置了防護圍欄和警示標語,溝口還設有鐵門隔離。

事後,有遊客反饋,龍槽溝是個“網紅打卡地”,很多遊客都是自發來的,並沒有旅行社組織。還有一些遊客是到當地去露營的。其實此處已經做了一些措施來阻斷遊客自行遊玩,但遊客都不以爲意。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杭州郊區也有類似的一處野生露營地,實則是一個礦區,礦坑積水很深,並非旅遊景點,也不接待遊客,裏面沒有配套設施,更沒有保護措施,風險很大。

那麼網紅究竟是怎麼發現這些“野生景點”,與平臺方又有沒有合作呢?

“首先你要知道一個網紅的基本邏輯,就是爲了吸引流量,那麼必然是要抓眼球,所以一些戶外旅行類的網絡主播的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探險和獵奇,去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去挖掘一些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尤其是具有刺激性的探險地,是可以讓這些網絡主播漲粉的。而探險地中就會有不少屬於‘野生景點’,並非正規景點。”一位長期從事景區推廣的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至於網紅是如何去發現這些探險獵奇的景點,有很多種方式,有些是自身喜歡探險,完全靠自己摸索;有些是有一個朋友圈子,通過各種朋友介紹或道聽途說去探訪;也有一些是背後有商務合作的,比如一些密室探祕,其實是和密室的經營者有合作的,當然既然可以開設密室項目,大多數也是有經營資質的,這和‘野生景點’還不太一樣。”該業內人士表示,社交平臺雖然都會審覈網絡主播發布的內容,但是很難判斷和管理所發內容中探險地點的安全性和相關資質審覈。

“這幾年疫情對於旅遊的影響很大,跨省團隊遊受挫明顯,相對適合自由行或本地遊的細分市場開始崛起,露營、自駕遊越來越多,有很多所謂‘網紅打卡地’升溫。”春秋旅遊副總經理周衛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大家通過小紅書、抖音、B站等社交平臺可以看到很多喫喝玩樂的分享,這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野生景點”。

“這麼多遊客紛至沓來,但是‘野生景點’缺乏管理,沒有配套和保護措施。正規旅行社是不會涉及這類項目的,所以遊客也沒有任何旅遊合同。一旦發生意外,誰來負責?”周衛紅表示。

平臺審覈責任與屬地化管理

媒體報道和公開信息顯示,這幾年在網絡上湧現出來的“野生景點”還不少,比如寧波四明湖水杉林,在社交平臺上就有不少露營攻略,但當地相關部門表示,水杉林並非一個景區。一些網絡攻略也提醒遊客,這裏是重要的水源保護區,所以不要亂扔垃圾,也不宜生火燒烤;桐廬肖嶺水庫、台州仙居谷坦水庫、湖州德清大斗塢水庫等野生水庫露營也存在一定風險,而且網友對景色評價不一;浙江金華的網紅地“小冰島”是一座被廢棄的礦山;還有一些野外活動愛好者,在社交平臺發佈信息,組織探洞探險活動,其中不乏部分“野生景點”。

那麼,對於沒有資質和安全保障的“網紅打卡地”的管理究竟應該如何規範?

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瞭解到,目前攜程等大型旅遊平臺對於露營和相關產品都有一套審覈標準,正規旅行社對於線路設計和涉及的景點都會嚴格把控。但並不能保證所有社交平臺上的網絡主播和博主所曬出來的“網紅打卡地”都具備資質。

“露營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並不是說露營本身有問題,而是要規範選擇露營的目的地。首先各個旅遊平臺對於露營和一些自由行產品的推薦要有嚴格的審覈,不能所有的景點都可以隨便推薦,尤其是毫無資質的‘野生景點’,嚴格來說‘野生景點’根本不是景點,不可以推薦。互聯網時代,網絡主播喜歡發表風景優美的視頻來漲粉可以理解,但前提是推薦的地方必須安全可靠、有合規資質,而不是僅僅爲了博眼球。所以社交平臺對於涉及‘野生景點’這類作品的審覈要嚴格,對於具有風險的作品不予發表。”一位在知名平臺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除了對於平臺審覈要有更嚴格的管理之外,我認爲對於‘野生景點’要進行屬地化管理。第一,這些其實並非景點的地方要豎立告示牌、設置隔斷設備等來阻止遊客進入;在當地的旅遊諮詢平臺上發佈相關的警示信息。第二,對於的確具有很大吸引力的項目,當地相關部門應該規範化管理,比如在進行審覈後,如果符合一定的條件,那麼可以考慮建立配套設施,把文旅需求和配套的安全、衛生、停車、土特產買賣等統籌發展起來,把這個項目就做成正規景點,納入景區管理體系,也能相應地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副教授劉德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此外,遊客自身也要提升安全意識。由於去往“網紅打卡地”的遊客基本都是自發的,沒有旅遊合同,也鮮少有人會買保險,所以一旦發生意外則自擔風險很大,因此有旅遊業界人士建議,不要去“野生景點”,如果該“網紅打卡地”是相對安全的,也並非“野生景點”,那麼需要遊客具備一些戶外旅遊的常識,包括避險能力和野外生活能力等,很多戶外活動並不適合所有遊客,遊客自己在選擇出遊目的地和旅行方式時要謹慎。

責任編輯:李科峯 ST03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