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張靜 程東]美國日前通過的《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以下簡稱“芯片法案”)將提供超520億美元設廠補助,獎勵赴美設立芯片產能的半導體企業,但獲得補助的業者10年內不得在中國大陸擴產28納米以下先進製程芯片的產量,一旦違反規定要全額退還美方補貼。這讓韓國和中國臺灣的半導體企業陷入兩難。更有媒體分析認爲,美國“芯片法案”是“假糖果,真毒藥”。

臺積電不想做“選擇題”

臺灣《聯合報》13日稱,美國“芯片法案”通過後,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120億美元的投資中,有1/3約40億美元將由美國補助。但即便面對美國的“補貼紅包”,如今的臺積電也並非籠罩在樂觀的氣氛當中。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不只一次表示不看好美國做半導體制造,缺少芯片製造人才,最終將是“白忙一場”。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稱,大陸市場佔臺積電營收約10%,而且是很大很活躍的消費性電子市場。公開信息顯示,臺積電在南京擁有16納米和28納米的芯片製造工廠,是唯一一家在大陸生產28納米以下較先進製程芯片的企業,這點在美國“芯片法案”中被直接針對。數據顯示臺積電的第一大客戶蘋果爲其貢獻26%的收入,而蘋果的第二大收入來源正是中國大陸市場,蘋果的代工生產也主要在中國大陸。臺積電的業績與大陸市場的關係相當大。

正因爲如此,島內不認爲臺積電會“棄陸投美”。《聯合報》稱,除非美國持續補助,否則補助的效應有限,成本壓力在中長期而言仍是挑戰。目前分析臺積電將嚴控美國廠的運營,以降低其對整體公司獲利的影響,預計美國廠產出在2024年僅會佔公司產出的3%。

“假糖果,真毒藥”

臺灣《旺報》16日援引相關分析稱,臺積電、三星等企業心知肚明,即便到美國設廠,他們也不敢、不願把最先進的技術拿過去。再加上法案中有對大陸排斥的條款。如果接受美國的補助,實際上等於放棄大陸芯片產業未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這種“二選一”對任何國際芯片企業而言都是無法承受的。島內有部分輿論也對美國的“芯片法案”相當警惕,甚至認爲是“毒藥”。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分析稱,美“芯片法案”其實也劍指臺企,許多人沒注意到法案條文裏有警告美國在芯片等領域“不要太過依賴臺企”的字眼。她表示,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不只一次警告美國過度依賴臺企生產的芯片,有一天恐怕會變成“重大國家安全危機。”

臺灣中時電子報認爲,美國“芯片法案”是“假糖果,真毒藥”。說它是“毒藥”,是因爲法案限制拿了“糖果”的半導體公司十年內不能到大陸投資或擴充高階產能。高科技公司競爭激烈,不進則退,若是隻能原地踏步,也許不要十年就已然被淘汱。

臺灣前“經濟部長”尹啓銘此前撰文稱,爲確保先進芯片的來源,美國正採取多元策略,最直接的方法是施壓臺積電前往美國設廠;第二條路是和日本共同研發更先進的2納米制程;第三條路是扶植臺積電以外的其他供貨商,例如三星、英特爾等,雖然這些廠商目前在代工領域尚難與臺積電匹敵,但假以時日不可小覷。

韓國產業界拉響警報

韓國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韓國《朝鮮日報》13日的報道稱,美國“芯片法案”爲韓國半導體業拉響警報。三星電子、SK海力士、臺積電、聯華電子等企業在大陸的業務可能受到打擊。報道援引韓國半導體業內人士的分析稱,如果半導體設備遲遲不能更新換代更尖端的設備的話,只能生產低端產品,這意味着工廠將關門。三星唯一在海外的存儲半導體工廠——西安工廠的存儲半導體產量佔全球的15%(佔三星電子總產量的40%),SK海力士無錫工廠的DRAM生產量也佔世界的15%(佔SK海力士總產量的接近一半),如果這些半導體企業因爲美國芯片政策關門,或只能生產低質產品,那麼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全球IT企業將受到嚴重影響。

《韓國經濟》認爲,韓國需要關注美國“芯片法案”的真實意圖。預計美國將用補貼來吸引韓國和中國臺灣企業在美國本土建設半導體工廠,然後以政治和外交力量施壓技術轉讓。並通過限制韓國半導體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增加韓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和投資成本負擔,而完全聽命於美國政府的半導體企業將獲得發展。

韓媒擔心,參與美國的芯片計劃在短期內有壓制潛在競爭對手中國的作用,似乎對韓國“有益”。但從長期看,美國在減少對東亞半導體供應鏈的依賴度,這對韓國則是一大危險因素。美國一連串希望扼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舉動,未來可能導致韓國半導體生產規模縮小,因爲一旦世界最大半導體市場中國市場開始萎縮,韓半導體企業很難獨善其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