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網站8月16日文章,原題:澳大利亞爲何甘冒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風險?  澳是否應該冒着發生軍事衝突的風險,在南海對中國開展空中情報調查,並實施“航行自由行動”以挑戰中國的海上主張,而且所有這些都是爲了支持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

澳大利亞著名分析人士羅裏·梅德卡夫認爲,澳軍之所以在那裏,是因爲澳是主要貿易國,是國際法領域的區域性海事參與者,也是受益於維護規則和國際法的中等強國,還是亞洲鄰國的夥伴和美國的盟友。

讓我們仔細審視這些理由。首先,澳僅有約20%的出口途經南海,其中大部分運往中國,因此該航線在和平時期不太可能被北京打斷。

梅德卡夫說澳是中等強國和美國盟友,但這正是問題所在。澳只是中等強國,卻甘冒代表其盟友美國來激怒另一個大國——中國——的風險。如果澳並非美國盟友,它還會這麼做嗎?如果不會,它爲何還要堅持“把脖子伸出來”?

梅德卡夫爭辯的錯誤在於所謂澳軍出現在南海是爲了證明對規則和國際法的支持。首先,它在南海支持和協助的盟友美國並未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美國卻將該海洋憲法當作其在南海存在的正當理由。此外,澳自身也絕非遵守國際秩序的榜樣。在這方面最令澳尷尬的莫過於其在與東帝汶海洋邊界爭端問題上的所作所爲。

最後,梅德卡夫將澳與亞洲鄰國的夥伴關係當作理由。澳飛機出現在南海上空的最初藉口是《五國聯防協議》,但這並不能成爲澳在中國沿海蒐集情報的理由。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將讓澳海軍與美國海軍一起出現在南海。但那是作爲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參與者,而不是應地區國家的要求。

澳的下一步可能是針對中國的主張採取“航行自由行動”。但澳民衆可能不知道他們的政府正冒着犧牲他們福利的風險來支持美國的遏制戰略。在戰爭中支持盟友是一回事,但幫它挑起一場本國將首當其衝的戰爭則完全是另一碼事。對於澳正面臨的風險以及它爲何在一片距離其如此遙遠的海域承受這些風險等問題,澳政府應明確且誠實地告知本國民衆。(作者馬克·瓦倫西亞,丁雨晴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