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网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王玮琦)“陈潭秋面对革命和家庭,舍小家,为大家,这封唯一保存下来的家书体现得非常明显。”8月16日下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都市圈探访团来到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潭秋故居纪念馆,讲解员汪满正的介绍让探访成员心灵倍受震撼。

这是陈潭秋在1933年2月22日写的一封家书,为了革命工作,陈潭秋夫妇决心将孩子托给他人养育。

陈潭秋在1933年2月22日写的一封家书。 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三哥、六哥,在外流浪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汪满带领探访团成员们来到这封烈士家书前,仔细读完泛黄的信件,说,“陈潭秋夫妇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不得不做出这样艰难的选择。”

探访团成员们正在看陈潭秋文集。 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陈潭秋当时任江苏省委秘书长,与妻子徐全直工作与生活在上海。1933年初,中共中央从上海迁移到中央苏区,并决定陈潭秋等也到中央苏区工作。徐全直因临产,不能同往,暂时留在上海。待生下孩子后,也将赶赴苏区与丈夫会合。1933年2月22日,陈潭秋在上海写信给在黄冈老家的三哥陈春林、六哥陈伟如写了这封信,询问自家哥哥是否可以收养孩子。

“可以看到这封短短的信件中,字里行间皆是隐忍和谦卑。”探访团成员、武汉市民刘波在阅读完信件后感叹。

1934年初,陈潭秋妻子徐全直牺牲于雨花台;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被秘密杀害。在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夫妇皆为革命烈士的,只有陈潭秋一人。

探访团成员正在了解陈潭秋事迹。 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探访团成员、武汉市民周利华在参观结束后,缓缓走出纪念馆,她被陈潭秋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精神深深打动。“革命年代十分艰难,陈潭秋的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家人,无论做什么,包括他的孩子,都以大局为主。”

探访团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大一学生钟颖在馆内了解到陈潭秋和董必武共同创立武汉中学时,感触颇深:“我高中毕业于武汉中学,此次探访,增进了我对陈潭秋先辈的了解,形象更立体。”

“这是一封充满家国情怀的家书,记录着这位中共一大代表的革命初心。这也是一封壮志未酬的家书,见证了革命先驱一片报国丹心。”汪满说。

汪满(右一)正在给探访团成员们讲解陈潭秋的革命经历。

“从这封家书可以看到,陈潭秋为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选择了不回头、一直走下去的决心。”探访团特邀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邓爱民说,陈潭秋光辉的一生,值得后人学习,也能让探访团成员们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邓爱民正在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