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網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記者王瑋琦)“陳潭秋面對革命和家庭,舍小家,爲大家,這封唯一保存下來的家書體現得非常明顯。”8月16日下午,“沿着長江讀懂中國——湖北千里長江行”武漢都市圈探訪團來到黃岡市黃州區陳策樓鎮陳潭秋故居紀念館,講解員汪滿正的介紹讓探訪成員心靈倍受震撼。

這是陳潭秋在1933年2月22日寫的一封家書,爲了革命工作,陳潭秋夫婦決心將孩子託給他人養育。

陳潭秋在1933年2月22日寫的一封家書。 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三哥、六哥,在外流浪了七八年的我,今天還能和你們通信,總算是萬幸了……”汪滿帶領探訪團成員們來到這封烈士家書前,仔細讀完泛黃的信件,說,“陳潭秋夫婦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爲了革命的需要,不得不做出這樣艱難的選擇。”

探訪團成員們正在看陳潭秋文集。 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陳潭秋當時任江蘇省委祕書長,與妻子徐全直工作與生活在上海。1933年初,中共中央從上海遷移到中央蘇區,並決定陳潭秋等也到中央蘇區工作。徐全直因臨產,不能同往,暫時留在上海。待生下孩子後,也將趕赴蘇區與丈夫會合。1933年2月22日,陳潭秋在上海寫信給在黃岡老家的三哥陳春林、六哥陳偉如寫了這封信,詢問自家哥哥是否可以收養孩子。

“可以看到這封短短的信件中,字裏行間皆是隱忍和謙卑。”探訪團成員、武漢市民劉波在閱讀完信件後感嘆。

1934年初,陳潭秋妻子徐全直犧牲於雨花臺;1943年9月27日,陳潭秋被祕密殺害。在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夫婦皆爲革命烈士的,只有陳潭秋一人。

探訪團成員正在瞭解陳潭秋事跡。 長江網記者呂詩文 攝

探訪團成員、武漢市民周利華在參觀結束後,緩緩走出紀念館,她被陳潭秋義無反顧投身革命的精神深深打動。“革命年代十分艱難,陳潭秋的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家人,無論做什麼,包括他的孩子,都以大局爲主。”

探訪團成員、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大一學生鍾穎在館內瞭解到陳潭秋和董必武共同創立武漢中學時,感觸頗深:“我高中畢業於武漢中學,此次探訪,增進了我對陳潭秋先輩的瞭解,形象更立體。”

“這是一封充滿家國情懷的家書,記錄着這位中共一大代表的革命初心。這也是一封壯志未酬的家書,見證了革命先驅一片報國丹心。”汪滿說。

汪滿(右一)正在給探訪團成員們講解陳潭秋的革命經歷。

“從這封家書可以看到,陳潭秋爲了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選擇了不回頭、一直走下去的決心。”探訪團特邀專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旅遊學院教授鄧愛民說,陳潭秋光輝的一生,值得後人學習,也能讓探訪團成員們感受到如今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後人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努力。

鄧愛民正在接受長江網記者採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