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6家港股上市的中資券商僅一家實現盈利。

隨着海通國際中期業績預告發布,在港股上市的6家中資券商的上半年經營狀況終於可以大致窺見輪廓——6家公司中有5家預告虧損,虧損金額最高或達17.5億港元,唯一實現盈利的公司,也面臨着稅後淨溢利同比下滑80%的窘境。

根據上市公司公告,上述券商普遍將業績下滑歸結爲香港資本市場低迷帶來的投行業務下滑、交易佣金減少,以及金融市場動盪帶來的投資虧損。這當然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港交所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也同比減少了27%。但或許也是時候重新思考:過去的重資本投資路線如今還是否適用?逆市背景下如何平抑業績波動?

虧損烏雲仍舊盤旋

國泰君安國際是目前6家券商中,唯一實現上半年盈利的。

其表示,在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地緣政治以及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下,2022年上半年香港資本市場市況低迷。上半年其做市、投資和企業融資等業務在上述不利環境影響下表現下滑,預期上半年收入不少於10.5億港元,同比下跌55%;稅後淨溢利不少於1.5億港元,同比下跌80%。

海通國際和交銀國際則堪稱難兄難弟,上半年預虧金額均超過10億港元。

其中,海通國際稱,上半年預期將錄得淨虧損約16.5–17億港元(去年同期實現淨利潤約10.81億港元),主要是由於香港資本市場活動在上半年放緩,導致佣金及手續費收入減少,同時因金融市場震盪造成證券價格下降而產生投資淨虧損。

交銀國際則預計上半年錄得合併淨虧損約16.5-17.5億港元(去年同期合併淨利潤約5.72億港元)。對此,交銀國際解釋稱,上半年其投資業務因市場表現不佳而受到嚴重影響,其主要原因是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的大幅波動,導致公司持有的股本證券及債券投資公允價值發生變動,以及部分出售該等證券及投資而產生淨虧損;根據資產管理協議因管理資產的市價變動支付保證收益;債券投資及貸款預期信貸損失減值撥備增加。

除此之外,申萬宏源香港興證國際、西證國際三家券商同樣預告中期業績虧損,但虧損金額均在1-2億港元左右。

申萬宏源香港表示,上半年未經審覈綜合除稅後虧損約1.2-1.25億港元,去年同期則錄得綜合除稅後溢利5367萬港元。主要原因是上半年香港資本市場投資氣氛慘淡及行情低迷,手續費、佣金及利息收入類等收入均有所下降。同時受債券市場不明朗因素影響,機構服務及交易業務之債務類產品預期信用損失撥備增加,並強調“該預期信用損失並非實際已發生損失”。

興證國際則稱,上半年預計錄得淨虧損約1.98億港元,轉盈爲虧主要歸因於受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地緣政治以及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股權及債券投資公允價值發生變動而產生虧損;受投行項目週期性影響,承銷業務收入同比減少;以及報告期內就保證金貸款產生之應收賬款的預期信貸虧損。

西證國際預期上半年錄得綜合淨虧損約2.02億港元,淨利潤同比減少3933%。該公司董事會認爲,上述業績下滑主要由於報告期內坐盤買賣業務錄得投資虧損淨額約1.15億港元,同比減少約198%;但同時其財務成本和員工成本均同比有所減少。

值得注意是,儘管目前尚未公佈具體的財務報表,但海通國際和西證國際均提到上半年成本同比減少。其中海通國際稱,其報告期總成本按年錄得減少,而西證國際則坦言財務成本和員工成本分別同比減少32%和42%。可見年景不好的情況下,曾經光鮮亮麗的券商也開始努力節流,從業者的日子恐怕也今非昔比。

港股行情下半年能否逆轉?

綜合來看,上述券商幾乎都提到,上半年香港資本市場慘淡的行情,使得其手續費、佣金及利息收入類等收入有所下降。

這倒不是一句空話。8月17日晚間,香港交易所公佈中期業績,上半年收入及其他收益爲89億港元,而股東應占溢利爲48億港元,分別較去年同期所錄得的新高紀錄下跌18%和27%。主要原因包括平均每日成交金額減少導致交易及結算費減少,新發上市公司減少導致電子認購IPO的存管服務費減少,以及全球股票及固定收益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虧損。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港交所各交易品種交易活躍度均有所下滑,其中股本證券日平均交易額1199億港元,同比減少28%。新上市上市公司和衍生品數量也出現下降,其中新上市公司27家,募資金額197億港元,募集資金同比下滑91%。

天風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夏昌盛分析,港交所二季度業績表現不及預期,主要是因爲市場低迷以及地緣政治等負面因素影響。長期看,其優質商業模式帶來的核心優勢仍未減弱,將持續受益於新經濟企業交投活躍度提振以及中概迴流增量,隨着互聯互通持續推進以及外部環境風險緩釋,預計港交所下半年業績有望伴隨ADT增長同步改善,後續業績有望築底回升。這也意味着,在港中資券商下半年或將受益於港股市場環境的整體改善。

但港股行情並不是拖累在在港券商業績的唯一因素——上述券商大多提到,上半年出現了股權及債券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虧損,以及債券投資及貸款預期信貸損失減值撥備增加。

今年上半年就曾有分析師曾表示,受高收益美元債風險影響,預計在港中資券商來自機構服務及交易業務的債券類產品預期信用損失將明顯增加,公司金融產品、做市及投資板塊收入會銳減,企業融資板塊收入將受到較大影響。

事實上,因爲市場行情不佳,有券商早在2021年就開始持續縮減投資風險敞口、縮小FICC架構,執行輕資產轉型戰略。但正所謂“船大難調頭”,在過去幾年的“風調雨順”中,券商已經習慣於依靠投資、做市等重資本業務來貢獻業績,如今行情轉換,方纔暴露出未雨綢繆、及時轉向的必要性。

責編:李雪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