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紅網

大棚種植蔬菜開展病蟲害交流。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張珍 長沙報道

近日,隆子縣三安曲林鄉召開“菜籃子工程”項目分紅會,33名羣衆共拿到分工現金共計3.3萬元。

隆子縣坐落於西藏山南市南部、喜馬拉雅北麓河谷地帶,海拔接近4000米。這裏屬高原溫帶乾旱季風氣候區,太陽輻射強烈,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全年無霜期只有125天左右,農作物在這裏很難存活。曾經一度,喫上新鮮蔬菜水果也成爲奢侈。

常德援藏工作隊來到這裏後,爲改變隆子縣蔬菜要向外購買現狀,進一步改善當地藏民的生活習慣,開始有針對性地開展高原生態大棚建設項目。經過幾任援藏工作隊接力奮鬥,生態大棚項目不斷擴大,2016年,常德援藏工作隊正式啓動西藏隆子縣“菜籃子工程”建設,工程產業園選址於隆子縣南城產業園區,距離縣政府所在地約1.5公里。

技術指導實現“蔬菜自由”

種植瓜果蔬菜對土壤的要求很嚴格,在高原種植瓜果蔬菜更是難上加難。爲推進以果疏大棚爲主的高效農業的發展,打造山南高效農業示範點,常德還專門選派了農業系統短援專業技術人才對大棚果蔬種植進行指導培訓。

時任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領隊、常德市委副祕書長、西藏隆子縣委常務副書記李進介紹說:“我們當時結合當地實際,在技術方面給予很大支持,改良土壤問題,不定期向蔬菜大棚種植基地派駐人員推廣蔬菜種植技術,並通過傳幫帶把技術教給了當地羣衆。”

湖南省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通過調研發現,西藏餐飲行業對食用菌的需求量較大,受制於本地氣候及技術條件,未形成規模化種植,食用菌供用主要依靠從內地運輸,成本高,銷售價格昂貴。爲解決這一民生問題,常德援藏隊採取柔性人才援藏機制,計劃外申請並選派兩名食用菌種植專家入藏,專門指導高原規模化食用菌種植技術。

高海拔地區規模化種植食用菌並無經驗可循,入藏後兩位專家對隆子縣的地理、氣候及溫溼度情況進行廣泛調研和研究,並率先開展了試種。試種成功後,迅速網購了一批食用菌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在當地採集木屑、青稞秸稈等生產物資,手把手地對當地技術員示範講解從食用菌母種生產至出菇的全過程、各環節,確保每位學員都能夠全面掌握食用菌種植技術。

提起大棚種菜,隆子縣村民扎西若傑難掩對常德援藏幹部的感激:“多虧他們,以前這裏大棚的菜只能滿足附近村民的需求,現在不但能保證整個隆子縣的人都能喫上當天採摘的新鮮蔬菜,而且價格還比外地運輸來的菜要便宜,我們大棚的蔬菜也可以供應給周邊縣市的村民。”

“菜籃子工程”助力羣衆增收

一批又一批常德援藏工作隊用湖南人“霸得蠻”的狠勁,牢牢把握隆子縣工作特點,克服各種困難,與當地幹部羣衆一起不懈努力,“菜籃子工程”不僅讓隆子縣的羣衆實現了“蔬菜自由”,還成爲當地羣衆致富道路上有力的“助推器”。

“菜籃子工程”開創了該縣有機蔬菜規模化生產的先河,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運作模式,結合異地搬遷,連片打造成專業的蔬果生產產業園區,不僅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營養結構,提高了生活質量,還解決了貧困羣衆的就業難題。

易地搬遷前,羣培一家4口還住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雪沙鄉普卓村,靠種植1畝青稞地勉強爲生,加之自己常年身體不好,看病買藥已經快把家裏的積蓄花光了。2016年,隆子縣“菜籃子”基地建成。羣培主動報名來學習蔬菜種植和農機操作等新技術,還舉家搬到隆子縣的新房子,自己和家人都有了更穩定的收入。現在,羣培年收入達到10餘萬元。“菜籃子”拓寬了貧困戶的增收渠道,實現異地搬遷戶及一部分當地羣衆不離鄉、不離土、就近就便就業,有效地提升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2019年以來,“菜籃子工程”連續三年對隆子縣370名脫貧羣衆每人分紅1000元,已實現69人就業,其中脫貧羣衆38人,包括易地搬遷羣衆29人,月均工資3500元;大學生4人,月均工資6000元。

如今,走進隆子縣“菜籃子” 工程產業園區,寬敞的道路兩旁一排排連片的白色蔬菜大棚格外顯眼,沿路兩旁,彩色的格桑花在烈日驕陽下隨風搖曳。目前,“菜籃子”工程產業園區共建設智能溫室大棚241個。大棚種的有西紅柿、黃瓜、辣椒、玉米、西瓜等43個產品,長勢很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