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

【編者按】

中國有超69萬個行政村、超260萬個自然村,如何讓如此大規模的村莊實現共同富裕,要探索出一條條不同的路子出來。

電商平臺的蓬勃發展,正在改變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改變農民生活方式,改變農村社會圖景。互聯網與農業關係的處理,關乎三農的未來,關乎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值得深度研究和長期關注。

2022年,澎湃新聞啓動“農業與互聯網”調研計劃2022,走進全國10個農產品原產地,撰寫10份調研報告,10份政策參考,拍攝10部紀錄短片,剖析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議題。

一輛輛拉載着大蒜的小貨車緩慢行駛在馬路上,這裏是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是聲名遠揚的“大蒜之鄉”。

在金鄉縣南外環馬路一旁,三五個經紀人不停地向貨車司機招手,查看一番大蒜質量之後,和司機商討價格;不時,有人舉起手機,通過直播間向網友播報近期大蒜價格和市場銷售狀況;附近冷庫的卸貨工人們熱火朝天地將貨車上的大蒜卸到一旁的貨架上。

每年6月,正是金鄉大蒜交易最火熱的季節,也是南外環最忙碌的季節。

金鄉縣屬黃泛衝擊平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富含鈣鉀。獨特的半溼潤、半乾旱季風型大陸氣候,能夠滿足大蒜在“春花階段0~3攝氏度30天以上”。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造成了金鄉大蒜生長期長、產量高、品質好的特點。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金鄉縣確定實施“農貿帶動戰略”,把市場建設和貿易流通作爲突破口,大力發展大蒜冷藏、加工、貿易,延伸大蒜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競爭力。

來自金鄉縣農業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該縣大蒜種植面積爲53.87萬畝,總產量近90萬噸。截至目前,金鄉縣擁有大蒜儲存加工企業1800餘家,大蒜冷藏能力超400萬噸,產品出口170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類似的美譽在金鄉縣廣爲流傳。

2015年,電商平臺開始進入金鄉。金鄉縣郵電管理局相關負責人稱,2021年,金鄉大蒜快遞業務量達到2730萬件,帶動農業總產值8.75億元,快遞單量自該單位成立以來逐年倍增,連續3年被國家郵政局評爲“全國快遞服務現代農業金牌項目”。與此呼應的一個數據是,2021年拼多多的訂單數達到610億單,同比增長59%。“農副產品的訂單數增加得尤其迅速,這其中有金鄉大蒜的一份貢獻。”拼多多相關負責人稱。

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由於成本上漲,農民種植大蒜意願減弱,種植面積開始明顯下降;受價格波動影響,收購商和儲存商承擔的風險大,這些因素都不利於產業長期發展。

農民剪下來的蒜頭,這幾年越來越多地通過拼多多等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2021年,金鄉大蒜快遞業務量達到2730萬件,帶動總產值8.75億元。 權義 圖

何以“蒜都”

1978年以前,金鄉大蒜種植面積8000畝左右,還不到現在種植面積的2%。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擴大了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打破了長期實行的封閉流通體制。在技術上,農民應用地膜覆蓋和除草劑,大蒜畝產從以前的5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

“真正的跨越式發展是1993年以後,鄧小平提出農業‘兩個飛躍’思想,一方面強調家庭聯產承包爲主的責任制要長期堅持,另一方面提出科學種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集體經濟。大蒜播種面積從1993年的17.8萬畝發展到2002年的44.9萬畝。冷藏加工業也開始興起,冷藏庫容量不斷增加,大蒜由季節銷售轉變爲常年銷售,實現了產業歷史性跨越。”金鄉縣農業局正高級研究員王乃建稱。

在市場交易方面,金鄉縣大蒜商貿城、南店子大蒜專業批發市場,魚山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蘇州橋大蒜市場日益成熟,形成了農戶、蒜販子、經紀人、儲存商、出口商、裝卸工人,分揀包裝工人等龐大的大蒜產業從業者羣體。

2003年中國加入WTO以後,金鄉縣大蒜出口量開始劇增,種植面積也逐年增加,到2011年達到頂峯的72.8萬畝,冷藏能力達到200萬噸。

此後,金鄉縣大力實施大蒜提檔升級工程,建立並完善從種植、收穫到銷售、加工的整套操作規程。在大蒜種植和收穫環節,不斷改良大蒜品種、推廣機械替代人工,降低農戶成本;改造冷庫,大力發展智能化冷鏈倉儲物流;全面打通線上線下銷售網絡,建立全國蒜區數據信息平臺中心,不斷提升金鄉大蒜的品牌影響力。

在深加工方面,金鄉縣研製開發的蒜油、蒜粉、蒜蓉、硒蒜膠囊等加工產品40餘種,年加工能力達50萬噸以上,金鄉從大蒜農業轉型爲大蒜工業,產品銷往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3億美元以上。

隨着電商平臺到來,大力發展智能化冷鏈倉儲物流,金鄉大蒜線上線下銷售網絡全面打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蒜農就業有了更多元化的選擇。 權義 圖

農戶:三產融合發展,更想爲電商打工

大蒜的機械化種植還達不到人工種植的質量,金鄉縣還沒有大規模種植大蒜的企業或者合作社。目前,依然以散種爲主,種植和收穫環節,機械化尚在起步階段。

調研中,金鄉縣大蒜種植戶向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反映,農民種植大蒜的收益逐年降低,種植意願也在降低,但隨着電商的深度介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民的就業方式和收入結構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成本太高了,種蒜不賺錢。”金鄉縣卜集鎮宋廟村的李翠苓給課題組算了一筆賬:一畝大蒜,除去蒜種,幹蒜產量基本上保持在1噸左右,以一般混級大蒜價格每斤1.80元計算,收入大概在3600元。種蒜時的土地整理費支出300元,收穫期人工費支出1600元,化肥、農藥、地膜、澆水的費用合計支出900元。

“算下來,一畝地利潤不到1000元。”李翠苓說。

課題組獲得的近年來金鄉縣大蒜種植面積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2019年,金鄉大蒜種植面積爲53.03萬畝,2022年大蒜種植面積爲53.87萬畝左右,較高峯時期的72.8萬畝已有明顯下降。

爲了防止“蒜賤傷農”,自2015年起,金鄉縣率先推出“大蒜目標價格保險”,蒜農通過參保,將市場風險分擔出去,保障蒜農收益,穩定種植面積。

以2020年爲例,農戶每畝地投入保險費用50.4元,政府承擔75.6元 ,大蒜目標價格爲1.93元(地頭銷售價)。金鄉縣方面稱,已爭取到2022年省財政預算列支省級以上保費補貼2835萬元,可對今年種植的大蒜應保盡保。

即使金鄉縣採取保險兜底的方式,農民也將掙錢的目光聚焦在大蒜產業帶來的勞動力價值上。一般的分揀工人月收入3000元左右,體力搬運工人月收入將近萬元。

李翠苓在一家電商企業打工,分裝大蒜,月收入3000元左右,這些錢足夠家庭日常開銷。

人工成本近年來快速上漲,影響到蒜農收益,大蒜種植面積減少,降低了金鄉大蒜產業的規模優勢。

“雖然金鄉大蒜種植面積在減少,但輻射帶動周邊大蒜產區的種植面積在擴大,河南杞縣、江蘇邳州等產區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金鄉,從全國大蒜種植面積來說,還在逐年增加,金鄉大蒜產業的特點是買全國,賣全國,因此種植面積減少不會對金鄉大蒜產業帶來太大沖擊。”金鄉縣大蒜協會祕書長楊桂華向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分析稱。

電商:拼多多商家一年發了500萬工資

自2015年,電商平臺開始進入金鄉,參與當地大蒜銷售市場的競爭。根據郵政公司數據,2021年,金鄉大蒜郵寄業務量達到2737萬件,總銷售量約8.75億元,大蒜電商銷量在大蒜總銷售量中的佔比無法預估。

2022年7月2日,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來到金鄉縣卜集鎮。張金鵬的廠房內,近百名工人正在將一堆堆大蒜分裝成3斤一小袋,一旁五顏六色的電風扇呼呼地吹着熱風。這些分裝成小袋的大蒜又被裝到貨車上,發往全國各地。

2018年,黑龍江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張金鵬開始在拼多多上開店銷售大蒜。他先是拿出50萬元啓動資金註冊店鋪,1萬元的保證金,10餘萬元用做平臺推廣費,剩下的錢用於購買大蒜。

“爲了獲得客戶,剛開始的貨不能說是最好的大蒜,但都是符合出口標準的。一天能賣2000單,3000單就算不錯的銷量。當時拼多多上的商戶也比較少,利潤非常可觀,每單利潤在1元左右,老客戶的復購率也很高,基本能達到30%—40%。”張金鵬稱。

張金鵬嚐到了互聯網電商帶來的甜頭,不斷地在拼多多平臺上開設店鋪,最多時有20多個店鋪同時運營。爲何要在一個平臺上開這麼多店鋪?因爲單個店鋪的流量會有瓶頸,通過多開店鋪能夠實現總單量倍增,另外一個原因,電商平臺要求店鋪大蒜價格在一段時間內不變,店鋪多,方便在價格波動大時進行價格調整。

隨着單量的增長,張金鵬的廠房從最早的幾十平方米擴大到現在的2000平方米,工人也從十多個增加到現在的100多人。

“銷售最好的年份是2020年,當年銷售額有2億元左右,那一年,我光給工人發工資就有500萬元左右。” 張金鵬說。

看到張金鵬在電商平臺的生意風生水起,金鄉縣馬集鎮的劉國賽也開始進入電商賽道,劉國賽家常年從事大蒜收購、存儲、加工、出口生意。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的他,受到父輩影響,本計劃畢業後從事外貿出口生意。

“2020年後,我看到疫情對出口生意的影響,再加上國內消費方式發生改變,年輕人習慣於網上購物,覺得時機應該是成熟了。”

2020年底,劉國賽的店鋪首次單日發貨超過1萬單,店鋪發展到現在基本日發貨量在3萬單左右。據其介紹,光分練、打包、發貨這一環節,僱員就有200餘人。

“電商確確實實帶動了我們當地的一些農戶就業,我們的工人基本以30歲—60歲的婦女爲主。我們金鄉縣是一個比較小的縣城,農民也沒有特別好的地方就業,婦女還需要在家裏照顧孩子,這種靈活就業,按件付酬的模式,對當地農民增收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張金鵬說。

挑戰:看好網購前景,但商家賺錢有波動

在調研中,無論行業協會、收購商,還是電商企業,都覺得大蒜銷售在互聯網電商中有很大前景。“直接對接消費者,可以將利潤留在金鄉縣,隨着消費習慣的改變,互聯網銷售份額肯定會越來越大,但要做好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金鄉縣大蒜產業信息協會祕書長張宏波說。

張宏波也曾在某電商平臺上開店鋪,但由於運營經驗不足,最終放棄了。同時放棄的還有金鄉縣大蒜協會祕書長楊桂華,楊桂華說,“看着別人出單,我們賠錢,只好關掉了。”

張金鵬向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解釋了背後原因:“大蒜的價格不像一雙鞋,成本浮動很小。大蒜價格浮動很大,這裏有對未來行情的預估。假如5斤的大蒜每單成本10元錢,我可能賣9.5元,流量就很大,轉化率也會變高。即使我現在賠錢,可能5天之後,9.5元的價格我可能是賺錢的,但有的商戶養成這種習慣之後,就很難賺錢了。”

電商經營者遇到第二個困境是當地的物流成本過高,5斤大蒜每單的快遞費要3.3元,比附近的河南地區要高出幾毛錢,這對於每天過萬單的電商經營者來說,成本過大,失去了競爭優勢。

金鄉郵政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也向課題組證實了這一說法:“快遞價格是由快遞企業所在省公司制定的,縣裏並沒有決定權。”

就在2022年6月11日,金鄉縣商務局、市場監管局以及金鄉郵政管理局曾組織電商企業、快遞企業召開座談會,討論快遞企業如何支持電商發展的問題。

“快遞企業和電商企業都講了自己的困難,快遞行業也是微利行業,利潤在1毛錢左右,要想從快遞費上降成本很難。”一位參會人員稱。

金鄉郵政管理局此前也對本地電商企業和快遞企業做了調研,得出結論是,要想把快遞費用降低,除非是將電商企業與快遞分揀中心集中在一個園區,通過降低運輸成本的方式,降低快遞費用。

“這就需要政府在土地指標上給予政策支持。”該負責人稱。

產業協會:產銷數據至關重要

大蒜商販,用貨車運載着從農戶那裏收來的大蒜到大蒜交易市場,等着收購商們開價。一斤大蒜他們要拿到5分的純利潤。

“每斤大蒜0.03元的經紀人費用,0.15元的冷庫存放費用,0.03元的耗損費用。由於冷庫存放基本在1000噸左右,收購商一旦將大蒜入庫就面臨着巨大風險,去年由於大蒜價格下跌,我虧了幾百萬。”來自福建的收購商蔡先生稱。

2021年,山東金鄉一般混級大蒜庫外蒜(6-8月)採購均價2.54元/斤,到了2022年3月,出庫價格已經跌破1.6元/斤。

“去年儲存商基本上全軍覆沒,7成以上的儲存商都賠錢。”金鄉縣大蒜協會祕書長楊桂華介紹道。

楊桂華告訴課題組:“農產品基本有一個供需怪圈,大蒜也不例外。大蒜上漲時,農戶的種植面積增大,總產量大,第二年大蒜價格就會下跌;價格下跌,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降低,總產量減少,第二年價格就會上漲。”

“這就彰顯了數據的重要性。種植面積、產量、庫存量、天氣狀況、國內銷售量,出口量都會影響大蒜的銷售價格。”在調研期間,楊桂華不斷接到收購商朋友的電話,來諮詢是否到了入手大蒜的時機。

今年大蒜成熟時,價格比往年要低一些,一般混級的大蒜價格在1.8元左右。楊桂華每天晚上11點都不能正常入睡,諮詢信息的電話絡繹不絕。

“現在收購商都很糾結,擔心價格低時如果不入手,就錯失賺錢機會,同時也擔心價格降下來賠錢。”楊桂華介紹道。

金鄉縣大蒜協會在今年6月組織人員對全國冷庫大蒜庫存量做了一次統計,目前全國冷庫有大蒜226萬噸左右,金鄉產區冷庫有154萬噸左右,比去年同期要多了一倍。

“今年儲存收購積極性比較高,都認爲今年大蒜價格偏低,目前基本上是蒜農的成本價。”楊桂華稱。

金鄉縣大蒜產業信息協會祕書長張宏波,一直從事大蒜代收、代購、加工、儲存的業務。“以前,大家對數據信息並不重視,每年大蒜種多少,庫存量有多少,沒有人去統計,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市場信息並不透明,那時候蒜價暴漲暴跌,不利於產業發展。”張宏波說。

金鄉縣大蒜產業信息協會2008年開始對金鄉縣內的數據進行統計,2014年將這項統計推廣到全國大蒜主產區。

“大蒜價格的變化本質上就是供求關係,把大蒜產業鏈上的每一個信息進行梳理、整理、發佈,可以有效指導蒜農生產,蒜商經營,也可以爲市場提出預警。”張宏波表示。

價格波動對企業可持續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金鄉縣農業局正高級研究員王乃建也表示一些擔憂,“一些企業在巨大波動中虧損太多,就死掉了,也不利於產業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爲,“只是告訴人們有效的市場信息還不行,還要和蒜農形成一種穩定的利益關係。歐美國家的經驗是一定要農民參加組織,跟組織之間要有利益分配關係,組織提供的信息能夠形成商業指令,農戶要聽,如果不聽的話你就會付出很大代價。”

未來:做大電商份額是大勢所趨

電商份額如何越做越大?在調研中,電商商戶和平臺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周玉亭是當地一位電商從業者,他說:“我們的蒜直接從原產地發到消費者手裏,質量要比超市的蒜好,價格也並不比超市、菜店的價格高。”

他的網店每天300單左右,工人按天計酬,必須保證大蒜質量。但他覺得利潤要比其他電商大,可持續發展。

“要讓消費者喫到真正的金鄉好蒜,把金鄉大蒜的品牌在互聯網上做起來,而不是劣質蒜驅逐優質蒜,這需要平臺做出一些機制改變,讓優質店鋪也能獲得流量。”劉國賽說。

澎湃新聞“農業與互聯網”課題組瞭解到,也有一部分電商企業開始轉型,爲社區買菜平臺供貨,角色從銷售商轉變爲了供貨商,張金鵬和劉國賽都進入了這一賽道。

“角色轉變之後,我們不再擔心價格波動,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尋找符合平臺的貨源,把控好大蒜質量。”

“和任何市場一樣,正常的價格機制,有利於優化部分沒有本地貨源,對供應鏈瞭解不深入,經營粗放的商家,讓消費者得到實惠。但價格不是最重要因素,我們更注重產業帶的長期發展。拼多多鼓勵商家對產地農產品從大小、規格等維度進行標準化分級,以品質爲基礎,發展品牌影響力。對於有品質基礎和品牌意識的優質農產品,拼多多推出百億補貼,3年來已經累計補貼4萬款農產品,不少商家已經超越了價格競爭的模式。”拼多多相關負責人稱。

該負責人介紹,“平臺也有成體系的消費者保護機制。消費者對質量的評價,對產品的需求,可以很靈敏地傳導到產地。復購率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要獲得長期競爭力的商家,需要兼顧價格和質量,放低產品質量的商家,會很快被消費者淘汰。”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爲,農業產業鏈的盈利點不在生產基地,可能在產業鏈的某一環節,特別是分銷環節,這一環節一定要利用好。

黨國英進一步分析道:“首先要把利益分配做好,講品質、講供需銜接,這一點就需要蒜農的配合,如果蒜農沒有利潤,就會有其他商業競爭介入,農民就會跑到另外一個渠道里去。能否通過國家相關部門協調,在金鄉建立全國性的蒜農合作社,通過蒜農合作社解決銷售環節和蒜農之間的這種關係。有了這種穩定的經濟關係之後,蒜農纔有可能去配合全國性的流通組織。”

黨國英覺得,中國農產品面臨主要三個問題:成本控制、產量控制、品質控制。這三個問題的解決都需要跨區域發展。

“經驗看的話就是範圍越大,市場統一程度越高,解決成本控制、產量控制、品質控制越容易,優勢越足。”黨國英說。

金鄉現在已經不只是生產中心,更重要的作用是分銷中心,流通中心,這對大蒜產業發展是一個成熟的標誌。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互聯網深入融合到大蒜產銷環節後,在當地政府、平臺企業、物流企業以及衆多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金鄉大蒜產業不僅可以促進當地農民增收,還可以走出一條產業鏈完善、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富裕之路。

[本文執筆人:權義,課題組成員:南儲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韓仲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樊盛濤(澎湃新聞)、權義(澎湃新聞)。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