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供水受影響的主要是以小型水庫或山泉、溪流作爲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我家現在喝的水能正常供應,但澆菜的水不太夠,附近的小河溝全部乾涸了。”8月22日,重慶市綦江區新盛鎮村民寧彬(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寧彬住在山腳下,家裏安裝了自來水,家門口的水井目前也有足量水源。雖然飲用水供應無虞,但黃瓜、豇豆、絲瓜等蔬菜受影響較大,結果較小甚至已經不再結果,往年應季蔬菜還能供應1個月左右。

7月以來,長江流域旱情發展迅速。8月17日,水利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指出,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積1232萬畝,83萬人、16萬頭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響。

水利部新聞發佈會表示,目前大中型灌區的灌溉水源和城鄉供水有保障,受旱耕地主要是分佈在灌區末端和沒有灌溉設施的“望天田”;供水受影響的主要是以小型水庫或山泉、溪流作爲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

隨着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多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賈紹鳳向記者指出,水利設施要更好地適應和應對極端乾旱,未來重點要從提高預測預報能力、抗旱服務能力、供水保證率和用水精細化管理水平等方面着手。

旱情加大供水壓力

8月23日爲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意爲“出暑”,但炎熱並未離開。

8月23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佈高溫紅色預警,已連發12天,預計23日白天陝西南部、四川東部、重慶、湖南北部、江西中部、浙江中東部、福建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

同日,重慶綦江區溫度最低31℃,最高42℃。高溫之下,寧彬在幫同村的鄰居收水稻,早上四、五點出門,九、十點休息,下午五、六點再繼續去田裏。由於高溫天氣來臨時水稻已經接近成熟,周邊區域今年水稻產量受影響不大。

但據寧彬觀察,目前尚在田間生長的蔬菜和紅薯受高溫影響明顯,部分蔬菜結果小甚至枯死,村裏有一些竹子也出現發黃乾枯現象。“挨着大河、水井、池塘的農作物還能用抽水機抽水灌溉,不挨着的就很難澆夠足量水了。”寧彬感慨。

近日水利部新聞發佈會指出,受7月以來長江流域高溫旱情影響,長江流域江河來水明顯偏少,水庫蓄水總量接近常年,但部分中小水庫蓄水嚴重偏少,流域大部分地區土壤缺墒,四川、重慶缺墒情況偏重。

8月18日,重慶水利系統抗大旱保供水工作調度會議指出,重慶有34個區縣遭受乾旱災害,66條河流已斷流,25座水庫乾涸,2138眼機電井出水不足。由於水源空間分佈不均,中高山地區以溪流、淺井、溶洞水等爲水源的部分農村人口水源保障不足。

從受訪情況來看,安徽、四川亦有部分地區農作物灌溉受影響,周邊缺乏足量灌溉水源或灌溉設施。

但整體來看,據水利部近日新聞發佈會消息,大中型灌區的灌溉水源和城鄉供水有保障,供水受影響的主要是以小型水庫或山泉、溪流作爲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

統籌抗旱保供水

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旱的“利器”和“重器”,高溫旱情之下,爲保障居民飲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飲水和農作物時令灌溉用水需求,水利部圍繞預警、預案,統籌抗旱水源,制定調度水方案,強化用水管理等,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如在制定調度方案方面,水利部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羣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主要是針對長江中下游、鄱陽湖流域、洞庭湖流域旱區,這個區域里人口、農作物分佈都很集中,而現在又是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

自8月16日12時起,水利部調度以三峽水庫爲核心的長江上游梯級水庫羣、洞庭湖湘資沅澧“四水”水庫羣、鄱陽湖贛撫信饒修“五河”水庫羣加大出庫流量爲下游補水,計劃補水14.8億立方米。

8月22日,農業農村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印發抓好抗高溫熱害乾旱奪秋糧豐收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級相關部門要加強應急值守,持續預測預報,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廣闢抗旱水源,分區域分條件落實抗高溫熱害乾旱措施,利用專業技術科學指導抵禦高溫熱害乾旱。

針對四川、重慶等地和湖北較爲嚴重的旱災,國家減災委、應急管理部分別於8月22日和8月23日啓動國家IV級救災應急響應,並派出工作組赴災區實地查看災情,指導和協助地方做好救災工作。

賈紹鳳指出,隨着節水水平提升、抗旱品種育種能力提高,工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等,2013年以來我國整體用水規模下降,全國大部分省份的用水總量都處於下降過程中。

但全球氣候變暖將持續,高溫熱浪、乾旱等極端事件頻發且將繼續。氣象專家預測,全球許多區域出現極端事件併發的概率將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水利設施應該如何更好地適應和應對未來可能的高溫乾旱天氣?

對此,賈紹鳳認爲應該重點從四方面着手。

一是提高預測預報能力,尤其是對中長期天氣變化的預測預報能力,並及時發佈預警信息,以爲後期抗旱提供更準確的參考。

二是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旱服務能力。一方面,要平衡防洪和抗旱兩方面,通過可行性分析,在有條件的地方適度調整防洪庫容和興利庫容,爲抗旱提供更多水源;另一方面,在未來的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方面,要更多考慮抗旱的要求,與提升預測水平的能力相結合。

三是在未來水庫設計中要考慮工程的供水保證率問題,提高供水水質和供水時間的保證率。此外,灌溉設施等配套設施方面亦要提高對應保證率。

四是多部門協同發力,完善計量設施,提高用水的精細化管理調度水平,更好地適應和應對未來可能的高溫旱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