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濛】

“過去幾年的教訓清楚地表明,沒有什麼‘靈丹妙藥’(silver bullet)可以減少世界對中國的依賴。”

8月28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發了一篇題爲“外企希望離開中國,但‘分手’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困難”的文章。文章稱,雖然目前中美關係持續惡化,臺海局勢不明朗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一些外企試圖把他們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大到其他國家。在經過一番考察後,他們最終都放棄了這一計劃。

因爲他們發現,“其他國家沒有能有效替代中國的能力”。

該篇文章從一家中國南方的外資電子廠的現狀出發,稱該工廠曾經的一些資產是100%在中國生產的,但自從2018年美國特朗普政府開始對中國的產品徵收沉重的關稅後,這家外資工廠的創始人法比恩·戈索爾格(Fabien Gaussorgues)就已經開始盤算要不要把工廠搬到其他國家,以抵消美國政府的做法給該廠帶來的經濟損失。

“理論上講有很多選擇”,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都可成爲替代生產地,隨着中美關係的進一步惡化,臺海局勢的不明朗,以及新冠疫情的衝擊,都令他越發想把工廠轉移到更能躲避這些風險的“安全”地方,但戈索爾格最終發現,這很難做到。

文章鮮明地指出“過去幾年的教訓清楚地表明,沒有什麼‘靈丹妙藥’(silver bullet)可以減少世界對中國的依賴。”

早在2019年,戈索爾格就將越南作爲替代中國的潛在目標進行了考察,但8個月後他就放棄了這一計劃:近一半的項目因此漲價進而造成客戶流失,此外,一個產品的原型在中國可能只需要三週就完成,在越南則需要6個月。

文章稱,戈索爾格還表示,經過考察後,泰國的問題在於地方腐敗和零配件的供應不行,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則因爲地處南海這個地緣政治熱點地區,同樣不適合作爲投產的長久之地。印度雖然生產成本低廉、零配件更容易獲得、且地緣政治上也更加“安全”,但也存在招不到穩定的工人、供應商的發貨時間不穩定、部分電子元件仍然需要進口——甚至從中國進口等問題。

該報指出,像這種擔心地緣政治等風險希望將工廠搬離中國或“多元化”生產線的在華外企,其實還有不少,“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

給這些外企提供顧問和法律服務的機構亦表示,雖然這些企業的客戶們都希望企業能夠多元化生產線,但這些客戶並不清楚這麼做有多麼困難。

從這些企業和機構的說法來看,將工廠轉移出中國後會面臨多種問題,主要包括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力短缺、很多零配件和原材料還需要從中國進口、以及在新的工廠可能會面臨的供應鏈混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最終造成的後果就是推升生產成本,對於企業來說得不償失。

文章稱,一家給歐洲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的公司負責人就表示,他有很多客戶在遇到這些困難後,最終都不得不放棄在中國之外多元化生產線的計劃。

此外,文章還介紹,原本就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除了繼續留在中國外,沒有更好的選擇”。

而那些依賴低成本、大批量製造的企業,也從中國的物流和基礎設施中獲益良多,即使面臨日漸增長的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這些企業也不願離開。

上海美國商會的會長鄭藝(Eric Zheng)也在接受《洛杉磯時報》採訪時表示,中國仍然希望保持其世界工廠的角色,因爲中國是有競爭力的,很多地方政府也都在非常積極地追求跨國企業,願意給這些企業提供幫助。

最後,《洛杉磯時報》還指出,其實中國方面也在想辦法給外企重新注入信心。該報尤其提到今年8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一場電話會議中強調要發展外資和支持外企。

根據中國新華社的報道,今年8月17日胡春華副總理在北京出席全國穩外貿穩外資擴消費的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要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增強外貿發展動能,推動進出口發展進一步向好,爲穩經濟作出更大貢獻。要積極支持外貿企業獲取訂單、穩住市場,保障糧食和能源資源等進口安全,確保外貿物流暢通,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