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峯報道  9月1日,全國大中小學將迎來秋季開學。開學之前的幾天,一項低調的調查在全國大中小學學生中間循例展開。

這就是學生資助申報工作。王海是北京一所小學的班主任,8月29日晚上,他在班級羣裏發佈了消息,告知家長符合資助標準的家庭“私信班主任”。

“幾乎不會有家庭被遺漏的。”王海說,在放暑假前的6月,班級還進行了一次申報,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在8月30日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財務司司長郭鵬介紹,目前我國學生資助涵蓋28箇中央政府資助項目,年資助人次1.5億,年資助金額2600多億元,爲世界提供了學生資助的中國方案。

大數據技術被引入學生資助工作,以有效錨定精準資助工作目標羣體。

三個全覆蓋

郭鵬介紹,目前我國學生資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資助爲主、學校和社會資助爲輔,方式上以無償資助爲主、有償資助爲輔,對象上以助困爲主、獎優爲輔的中國特色學生資助體系,“獎、助、貸、免、勤、補、減”多元政策相結合。

一是資助項目更全,構建了符合國情的資助政策體系。十年來,國家建立實施學前教育資助制度,爲小學生免費配發漢語字典,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新設立中職國家獎學金和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啓動高校新生入學資助項目,出臺高校學生應徵入伍服兵役國家資助辦法、直招士官國家資助政策等,填補了資助領域的多項空白。

二是資助力度更大,形成了政府投入爲主的資助格局。十年來,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萬億元。其中,財政投入資金累計達1.45萬億元,佔資助資金總額的72%;學校和社會投入資金累計達0.29萬億元,佔資助資金總額的14%;金融機構累計發放國家助學貸款0.27萬億元,佔資助資金總額的近14%。年資助金額從2012年的1322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668億元,翻了一番。

三是資助標準更高,提升了受助學生的生活水平。義務教育階段,兩次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膳食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5元,逐步實現從“喫得飽”向“喫得好”轉變。高中階段,提高普通高中、中職國家助學金標準,從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至2000元。高等教育階段,將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標準提高了3000元;提高本專科生國家助學金標準,從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到3300元;提高國家助學貸款額度,從每生每年不超過6000元到本專科生12000元,研究生16000元,並相應提高基層就業和應徵入伍服兵役貸款代償標準。

四是資助範圍更廣,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十年來,全面實行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一補”範圍從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擴大到非寄宿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範圍實現原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覆蓋,擴大中職免學費、高職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覆蓋面,增加本專科生國家獎學金名額,完善退役士兵教育資助政策,將預科生和科研院所等各類培養單位的研究生、軍隊院校招收的無軍籍地方全日制學生,全部納入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覆蓋範圍。

郭鵬介紹,十年來,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年資助人次從2012年的近1.2億人次,增加到2021年的1.5億人次,資助範圍逐步擴大、規模穩步增長,實現了資助政策“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個全覆蓋。

提高科學化水平

“學生資助要幫助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解決在校期間遇到的諸多學習和生活困難,要高質量地完成學生資助任務,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中心,進一步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郭鵬說。

也就是說,學生資助要精準,尤其是資助對象、資助標準、發放時間要精準。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馬建斌在發佈會上介紹,在精準識別資助對象上多措並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並且和民政部、原扶貧辦(現國家鄉村振興局)、殘聯等有關部門的數據實現共享。其次,把個人申請、同學評議、家訪、學生資助大數據等相關信息相結合,力求確保每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能享受到資助,確保一個不少。

“因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困難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一刀切。爲了確保能滿足每一個同學的資助需求,我們把學生消費大數據與同學評議、家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分檔確定資助標準。”馬建斌說。

“學生資助政策解決的是學生學費和生活費問題,所以及時發放非常重要。爲了做到這一點,我們會同財政部督促各地及時撥付資助資金,同時督促各級各類學校及時發放資助資金,我們還通過信息系統監督各地的發放進度,對於不按時發放的第一時間進行督辦。”馬建斌說。

藉助大數據精準識別

現在正值新學年的開學季,高校如何實現對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精準識別?

西安交通大學依託學生工作大數據分析與服務平臺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該平臺由學生綜合事務管理系統、教學質量實時監測大數據平臺和師生綜合服務大廳信息系統組成。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孫早在發佈會上介紹,該校將數字迎新系統與大數據平臺整合,提前發現新生中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針對新生開展“四個前置” 計劃:問卷前置、走訪前置、調研前置、摸排前置。

自2006年起,西安交通大學開始整合16個部門的超過6億條數據。通過對學生在入學前、求學中、畢業前全時段,學業、生活、實踐、科研等全方面的數據採集和分析,爲學校兩萬餘名本科生進行精準畫像,準確識別受助學生。

“對於消費習慣突然改變、學業成績下降、考勤作息不規律等異常情況,通過預警信息,提醒輔導員、班主任及時跟進開展困難補助、學業輔導、就業諮詢、心理援助等相關工作。”孫早說。

據介紹,西安交通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服務平臺每週新增約120萬條數據,通過數據權限管理,第一時間將學生的畫像情況及建議資助名單推送至各個學院、書院的相關工作人員;資助申請過程中,依據學生畫像數據與班級評議情況對認定結果進行校準;申請工作結束後,結合民政部門相關數據查漏補缺。

大數據讓學生資助工作更爲輕鬆。以河南省爲例,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11萬所,在校生2695.03萬人,學生規模大,困難羣體多。

“河南省全面推行國家資助系統,實施數據定期報告制度,出臺《困難學生認定實施辦法》,建立大數據比對平臺,實現資助管理信息化。”河南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專職副書記尹洪斌在發佈會上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