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購還沒有誕生的年代,開學前最開心的記憶,莫過於和爸媽一起去文具店置辦新文具。

琳琅滿目的文具店藏着當時最新的流行資訊——美少女戰士的卡通書包、可以變身的鉛筆盒、動物蔬菜造型的可愛橡皮、閃閃發亮的貼紙,還有捨不得用的好看筆記本......

如今隨着網購的發展,街邊文具店已經成爲了難得一見的“風景”。不只是文具店,許多小辰光的快樂也因爲線下店鋪的消失,成爲時代回憶。我們真的不需要線下店鋪了嗎?如果不是,那我們該如何拯救正在消失的老鋪,守護記憶中的煙火氣?

上海小店故事| 誰的小辰光裏,沒有一家“寶寶”?

滿滿老盧灣人的回憶!寶寶文具店迎來“微改造”。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李思潔 視頻(02:30)

你還記得“寶寶”嗎?

“儂幫我看看這個粉紅色的文件袋有沒有?”

“幼兒園要買水槍,水槍有沒有啊?”

“學校要求佩戴健康卡,給我孫子買紅繩的還是藍繩的?”

9月1日開學的當天,“寶寶”陸陸續續迎來了一批“銀髮族”顧客,因爲這天是工作日,爸爸媽媽送完孩子後都去上班了,於是爺爺奶奶來爲孫輩“查漏補缺”,購買需要的文具,有的還打開手機相冊,一張張按圖索驥。

“都是幾十年老顧客了,她以前給女兒買文具,現在給孫女兒買文具。”店主劉阿姨一邊說道,一邊精準地爲客人指出商品所在的位置,就像她對每一位顧客都瞭如指掌那樣。

  “寶寶”是一家文具店。如果你第一次來,可能會懷疑手機定位是不是出了問題,“馬當路420號”明明是城管執法隊啊,怎麼會是一家文具店呢?但只要你多走近幾步,在右手邊樓梯口的上方,“寶寶在這裏”幾個大字立刻躍入眼簾。 和城管執法隊做鄰居的“寶寶文具店”。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劉蘭和老公從1991年開始在新天地電影院附近經營雜貨店,2001年搬到馬當路,這家“寶寶文具店”已經有三十多年曆史。在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進程裏,能經營二三十年,已經算得上是老店,更不要說在二十一世紀初,對於老盧灣人來說,買文具就一定會想到“寶寶”。

  “最初我們開雜貨店的時候不叫‘寶寶’,叫‘達豐’,就是達到豐收的意思,後來我家兒子養出來了,他小名叫寶寶,周邊鄰居經常會說‘去寶寶家買文具’,‘去寶寶家’,就這樣慢慢傳開了,於是我就把店名改成了‘寶寶文具店’。”劉阿姨介紹道。 寶寶文具店的店主劉蘭和顧客。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像“寶寶”這樣的文具店如今的確少了,90來平方米的天地裏,東西塞得滿滿當當,像阿里巴巴的寶庫一樣,你能在這裏找到幾毛錢的圓珠筆,幾塊錢的本子,甚至可以淘到小時候經常用的英雄牌墨水、五線譜本子、包書紙、羽毛毽子、水鑽貼紙、黑色BB夾等等。劉阿姨還爲了照顧老顧客,幾十年不改動貨物擺放的位置,老顧客“閉着眼睛”都能找到。 爲了照顧一些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劉阿姨會把價格相對便宜的商品,細心地標註出來。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都喜歡用“復古”來形容它,因爲時光好像在“寶寶”裏停止了一樣。但只有劉阿姨知道,時間從未停滯不前。

“講起來心裏有點難受,我們附近都動遷了,很多老客戶都搬走了,再加上線上購物開始後,很多家長更願意選擇在網上買東西,沒時間帶孩子來,所以你說這幾年變化大不大,對我們線下店鋪來說,衝擊非常大,以前一起去拿貨的店家,現在一個也看不到了。”劉阿姨說。

爲了不變的改變

和很多線下店鋪一樣,“寶寶文具店”也沒有逃過三年疫情的打擊,並且在幾十年的經營時光裏,劉阿姨第一次開始猶豫,是否應該將“寶寶” 繼續下去。

而就在劉阿姨感到悶悶不樂的時候,幾位設計師找到了“寶寶文具店”,表示希望通過 “微改造”,爲小店注入新活力。

“街巷小店幫扶計劃”是今年8月小紅書發起的一項公益活動,主辦方從社區中選出了5家富有人情味、有故事的小店,通過線下空間改造、線上流量曝光等手段來讓社區裏更多人知道小店及其特色,從而吸引人去店打卡、消費。“寶寶文具店”就是該計劃的幫扶對象之一。

設計師潘得力和小野第一次來到“寶寶”,也被眼前這個滿滿當當的“寶庫”嚇了一跳。

  “寶寶文具店三十年累積的不只是顧客,還有三十年的商品,因爲我們發現有些商品都是十幾、二十年前流行的款式,你在別的地方可能都找不到了,但這裏還有。”潘得力說。 掛在牆上的“補丁貼”已經是時代記憶了。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設計師們最初的想法是爲“寶寶”進行一次翻新,因爲店內裝潢缺少潮流元素,並不符合社交媒體上年輕人追捧的審美,但交流中,劉阿姨袒露,不想改變店鋪原本的味道,包括貨架和貨品擺放的位置。

“老店改造通常會面臨兩個難題,一個是改變,老店最怕變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來的味道和留給別人的記憶。另外一個是不變,因爲如果不變的話,你的客人有可能會移情別戀。所以跟阿姨商量後,我們決定放棄翻新的想法,用‘微改造’來替代,爲了不變的改變。”潘得力解釋道。

  “微改造”的地方涉及三個部分,首先是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貨架進行更換和翻新,同時考慮到小朋友會在店內跑動,爲貨架突出的部分,貼心地裝上了防撞角。 對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貨架進行了更新。     小紅書 圖
  其次,設計師通過規劃,爲原先沒有停留空間的店內,打造了一個休息區,這樣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自己則在休息區等待,優化了購物體驗。設計師小野還對所有的商品位置和信息進行了梳理,做了可愛的插畫指示牌,對小朋友更加友好,也讓空間更加靈動。 人性化的休閒區。   小紅書 圖
  入口處的改造,可能是這次“微改造”中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潘得力介紹道:“小店處在半地下室的位置,過去阿姨在樓梯口貼了一個‘歡迎光臨’的標語,知道的還好,不知道的人會誤以爲是城管的。所以我們把標語改成了‘寶寶在這裏’,更加有指示性。牆面也進行了重新粉刷,入口上方纏繞的電線等安全隱患全部處理掉了。” 入口處的‘歡迎光臨’改成了‘寶寶在這裏,更加容易識別。  小紅書 圖
  店門正對的牆壁上,還有一個小小的藝術角,叫“寶寶畫展”,上面的畫作都出自隔壁鄰居家的孩子,設計師安裝了一塊磁力板,這樣既不會破壞牆面,又可以重複的使用。 “寶寶畫展”      澎湃新聞 李思潔 圖

線下小店是城市的記憶座標

一些老顧客聽到“寶寶”改造的消息後,都好奇地想來看看,但走進來都會問“哪裏改了?”“怎麼沒看出來呀?”“改了什麼地方呀?”。一番打量後,大家又舒一口氣:“寶寶”還好還是那個“寶寶”。

  劉阿姨對這樣的改造也很滿意,最重要的是她又恢復了繼續經營的信心。原先擱置雜物的樓道被阿姨收拾地乾乾淨淨,重新擺上了花架、綠植。“他們沒來改造之前,我心情很不好,就算看不順眼也不想去動,改造後,看他們弄得這麼好,我也願意給小店打扮打扮了。” 改造後,劉阿姨恢復了繼續經營的信心。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一些人通過“街巷小店幫扶計劃”得知了“寶寶”的故事後,慕名前來打卡,在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許多動人的留言——

“雖然現在網上很方便,但我還是很懷念小時候每次媽媽帶我去逛文具店,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那種開心和喜悅,所以這次特地帶着女兒一起來採購。”

“小時候每週五早放學,不想太早回家就常會和小夥伴一起兜馬路。那時候還沒有這麼多時髦的商場,我們最愛逛的還是文廟、學校附近的小店、文具店。記不住門牌號,但總能記住走過來的路。”

“媽媽是寶寶的時候,外婆就帶她來寶寶文具店買玩具,媽媽和爸爸談朋友的時候,也來寶寶文具店買玩具,現在女兒還是個寶寶的時候,也會來,這是一家跨越三代人的文具店。”

“其實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寶寶’並不陌生,因爲我們小時候的文具店就長這樣。我們的童年幾乎都是在文具店裏度過的,像以前特別流行的四驅車,女孩子喜歡的大頭貼......包括約同學出去,也會相約在文具店門口。但現在這樣的店鋪越來越少了。”潘得力分享道。

的確,隨着技術的發展,如今我們不僅有網絡購物、直播購物,未來還可能有AI、人工智能,元宇宙,線下店鋪沒有線上那麼靈活,面臨更多成本、人工、貨物積壓的風險,但爲什麼我們還在回味這些記憶中的小店?

“對於老人或小朋友,不會網購的人來說,線下店鋪仍然是必須的。在便利方面,如果是急需的話,網購也存在不能及時拿到的問題。另外有時候客人開心或不開心,也喜歡找我聊天,哪怕生意在忙,我也會跟他說說話。”劉阿姨說。

線下小店是城市的記憶座標,走到一家小店,我們總可以想起,在裏面做了什麼,見了什麼人,留下了怎麼樣的回憶。小店也是城市不可缺少的風景,是城市人奮鬥的標誌,留住小店,留住的是城市裏的煙火氣。

責任編輯:吳劍 SF03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