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有藥品生產企業七千六百多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二萬九千多家。已建成相對完善的醫藥創新生態系統,部分本土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比率從10%提高到20%以上。

在“創新驅動”國家戰略的引領下,我國在研創新藥數量居全球第二位。但我國創新藥物走出國門仍然面臨着國際間藥品監管難以互認的壁壘。

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召開前夕,上海合作組織近日在京舉行醫藥合作發展大會。此次大會倡議推動建立上合組織框架下更加高效共贏的國際藥品、醫療器械研發合作模式,推動國際藥品審批監管合作,以重點產品、重點領域爲突破口,實現監管互認和市場共榮。

上海合作組織醫藥合作發展大會由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上海合作組織祕書處、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駐華使館和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共同主辦,是上合組織成員國家首次在上合組織框架下舉辦的醫藥領域合作會議。

國家藥品監管管理局科技和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劉景起在大會上表示,自2015年起,中國成爲全球第二大藥品市場、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與出口國。目前,中國有藥品生產企業7600多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29000多家。已建成相對完善的醫藥創新生態系統,部分本土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比率從10%提高到20%以上。

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在研的創新藥數量居全球第二,“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8%。

自2018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組建以來,積極推動藥品監管制度改革,深入開展藥品監管國際交流合作目前,國家藥監局建有世界衛生組織生物製品標準化和評價合作中心、藥品質量保證中心、傳統醫藥合作中心等。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有6個疫苗、41個化學藥、55個活性原料藥、2個藥品檢驗實驗室通過世衛組織預認證。

劉景起表示,在藥品監管的國際合作方面,我國2021年完成藥品檢查合作計劃預加入申請,積極推進藥品監管的合作,目前,中俄兩國藥品監管機構已簽署藥品醫療器械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認爲,上合組織是涵蓋全球約40%人口、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的大型跨區域國際組織。與西方發達國家製藥企業相比,中國醫藥創新的國際化進程使我國創新藥具備質優價平的特質,更具有市場競爭力。中國醫藥企業願意與上合相關國家政府和產業界通力合作,通過技術合作、市場拓展以及投資建廠等多種形式實現合作共贏。

以烏茲別克斯坦爲例,君實生物與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共同研發的新冠小分子藥物VV116已於今年5月獲得烏茲別克斯坦衛生部批准上市,綠葉製藥自主研發的天然調脂藥物血脂康也於今年4月在烏上市。

儘快實現上合組織內部藥品監管互認是醫藥企業的關鍵訴求之一。綠葉生命科學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殿波表示,上合組織框架下醫藥合作最大的瓶頸是監管互認。大部分中國企業研發和生產全過程執行的都是發達國家的標準,幾乎都是中、美、歐、日全部在申報,在上合組織範圍首先應突破的監管註冊互認,簡化流程,縮短漫長的註冊週期,讓藥品可以快速進入上合組織國家的市場。

大會主辦方發佈的《推動建立上合組織框架下醫藥產業合作倡議》提出,應當攜手搭建上合組織框架下藥品監管機構合作交流平臺,推動上合組織國家醫藥產業融合發展,深化全球衛生合作,提升各國衛生健康保障水平和人民福祉,守護人類健康美好未來。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