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瞭》原禕鳴

按照便利蜂創始人莊辰超的規劃,2023年便利蜂門店要達萬家。但不久前,其被傳出現大幅關店潮。彼時,便利蜂回應稱,只是“冬眠”,還會重新開業。

但《財瞭》與多位便利蜂員工以及前員工溝通後發現,店鋪從鼎盛時期的2700餘家已縮減爲目前的2000家出頭,而一部分關閉的店面,則不會重新開業。此外,很多業務線暫停。

員工們還表示,這家公司同樣面臨着下沉市場難的問題。“大多數的二線城市的便利店都已經非常根深蒂固了,不好撬動,店面很難盈利。”另有員工透露,對於以直營模式爲主的便利蜂來說,單店的收入是關鍵的指標,所以關店是“止損”策略。“在眼下的局勢下,管理層認爲把錢放在口袋裏最安全”。

部分門店不再開張?

此前,便利蜂出現了“大幅關店潮”的傳言,官方對此闢謠稱,不實。

“爲集中人力、物力確保大部分門店的良好運轉,3月,便利蜂選擇臨時關閉小部分服務力偏弱、消費者需求度較低的門店。但隨着疫情的緩和,這些冬眠門店已經開始逐步復業。今年以來,便利蜂關閉的門店差不多700家。”便利蜂方面如是回應“關店潮”傳言。

然而,兩位在便利蜂工作數年的前員工表示,有一部分店面以後也不會開起來了。

一位在此工作兩年的員工楊吉(化名)表示,目前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很多門店逐漸出現虧損。

“這時候門店多反而不是什麼好事,因爲便利蜂都是直營店,和加盟店不同,大部分門店的虧損就代表着整個集團的虧損,這時候就需要關掉一部門店止損。”

另一位便利蜂的前員工周文萌(化名)也表示,目前有企業家對市場的未來信心不足,在眼下的局勢下,管理層認爲把錢放在自己的口袋裏最安全。

此外,周文萌表示,關店還有一個核心原因是生鮮配送服務面臨着嚴重的物流問題。“便利蜂和小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有包子等日配送的生鮮產品,店鋪和鮮食工廠也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長三角和華北地區,但今年很多店面很難運轉,開店也會賠錢,因此考慮收縮”。

他還透露,近兩年便利蜂的店鋪一直在“開開關關”,由於有午餐晚餐,商業寫字樓附近的店鋪在午餐晚餐時段仍有不少企業員工排隊購買,這些單店仍然可以盈利。根據內部統計,2021年大部分門店是盈虧平衡的,甚至不少還能盈利,“只要位置可以,單店就可以平衡人力成本店面成本”,“但是,如果是因爲工廠問題,或者剛剛從新城市發展起來就關店,那店就真的很難再開起來了。”

另有一位便利蜂在職員工薛萍(化名)表示,關的普遍都是其最新拓展的二線城市的店面。“大多數的二線城市的便利店都已經非常根深蒂固了,不好撬動,店面很難盈利。”

但楊吉否認了薛萍的說法,其認爲,關閉二線城市的店更多的可能是利潤降低。“便利蜂用的是自己的物流,拓展二線城市要自己跟上物流或者找第三方公司,成本更高,利潤會進一步壓縮。”

“目前已經關閉的門店,不能確定是全面收縮還是暫時觀望。如果來看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策略,有的城市影響小,可以慢慢開一些店,受影響大的會多關一些店,戰略隨時在變。”周文萌補充說到。

此外,周文萌還透露到,疫情期間,便利蜂的門店數量調整導致人事糾紛問題複雜。具體而言,便利蜂門店的員工按照天數計算工資,但門店開開關關,想要全勤賺錢的員工就會有情緒,有的時候沒有店面可以上班,有的時候營業的店面距離店員家裏特別遠,員工就會有情緒,這一部分的也面臨着法律糾紛。

相互圍剿,被質疑無創新爆款

楊吉透露到,一直以來,便利蜂和各大便利店之間的相互“圍剿”便十分激烈。“2018年的時候,在中關村、蘇州街等寫字樓聚集地區,一條街有十幾家便利店,只要有一家便利店,無論是全時還是711,一左一右都是便利蜂。”

楊吉表示,便利蜂的圍剿並不是只有“跑馬圈地”,還有價格戰,其當時會有人專門調研周邊店鋪的價格,打價格戰,單品比隔壁店面便宜五毛,或者第二件五折等促銷策略來吸引客流。

“爲了守住附近客流量,便利蜂全面圍攻,雖然這一做法最初瞄準的是頭部便利店,但最先倒黴的都是小店。小店的進貨成本更高,在這種擠壓下無法存活,會轉讓或者倒閉。”楊吉告訴《財瞭》。

但多年來,便利蜂一直面臨着無爆款的問題,周文萌認爲,便利蜂一直“跟在別人後面創新”,換言之,便利蜂是什麼火就做什麼。

在各種趨勢下,便利蜂做過共享單車、自助雨傘、精品咖啡、預製菜包括各種產品,但都做着做着就沒了聲音。“跟着別人做很安全,也能保證基礎的盈利,但是很難當第一。”周文萌認爲。

以精品咖啡爲例,便利蜂此前所孵化出了飲品品牌不眠海,以店中店模式切入至便利蜂店內。早前有消息稱,便利蜂將持續加大在咖啡市場的佈局,推動“不眠海”子品牌進一步發展,將繼續利用便利蜂店面佈局飲品站,由咖啡師現場製作精品咖啡以及其他茶飲。

據瞭解,“不眠海”大量咖啡師也來自於Manner,店內咖啡機也是Manner同款。其剛成立的時候,推出過超低價格和疊加的優惠券被消費者瘋搶,但後來也受到了口味不佳的質疑。

周文萌透露到,2021年,便利蜂業開了很多家不眠海咖啡店,但今年也關閉了很多家。“不眠海肯定開不起來了。以前不眠海比較便宜,咖啡10元一杯左右,但是現在不眠海出的新品基本都要10幾20塊錢,消費者沒有必要再購買。”周文萌表示。

事實上,位於上海的便利蜂上海灣店,便利蜂的員工也稱,自從其來上班至今沒有見過不眠海的員工,一直處於罷工狀態。

但楊吉認爲,便利蜂並不是沒有自己的優勢。楊吉表示,便利蜂從2018年底就開始盈利,其個人認爲便利蜂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助結賬。

“雖然這幾年711、全家都有自助結賬的業務了,但那幾年的時候只有便利蜂有,商業寫字樓樓下的便利店結賬是要排隊的,自助結賬是突出的優勢。”

直營模式的利與弊

天眼查app顯示,便利蜂成立於2016年11月,創始人爲此前去哪兒網創始人莊辰超。2015年10月,攜程宣佈與去哪兒合併,莊辰超離職,其把目光轉向了便利店。“這個產業是完全可以被算法驅動的,而在中國根本沒有做到的。

隨後,便利蜂開啓了一輪融資熱。2017年初,便利蜂便獲得了A輪融資;2018年獲得由騰訊投資和高瓴資本投資的B輪2.56億美元,投後估值達16億美元,直接躋身獨角獸行列;2020年5月完成了C輪的數億美元融資,投資方和投後估值未披露。最後一輪融資停在了2020年5月的15億美元C輪融資。

此後,便利蜂開始了瘋狂擴張的節奏。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數據,2020年底,便利蜂的門店數已達到2000家,比 2019年統計時的602家,增長到了3倍還要多。

2020年底,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曾在2021便利蜂供應商大會上透露,公司將於2021年開啓“高速擴張模式”。截至2021年底,便利蜂全國店鋪數量達到了2800家。

2021年春節後,便利蜂南京、天津、廊坊、上海實現了整體盈利,北京、天津等城市便利蜂的規模已排名當地市場第一。

根據規劃,便利蜂2021年的門店數將突破4000家。其中,一半將位於中國的二、三線城市;到2023年,便利蜂門店數將達到1萬家。

但今年的大規模關店是否意味着便利蜂此前的步子邁的太大?周文萌表示,這個速度在零售行業並不算快,其它品牌的拓店速度也並不慢。

“但是大多數店都是在開加盟店,便利蜂只開直營店。直營也有個好處,都是標準化的東西,可以直接複製,只要找好位置就能迅速開店。”

周文萌表示,其它的連鎖便利店普遍拓店都採取加盟的形式,大家會認爲實體零售還不錯就會湧進來。而且如果加盟店關店就會割韭菜,711也在關店,虧的都是加盟商的錢。

但另一方面,對於便利蜂來說,其以直營模式爲主,單店的收入就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指標。因此時至今日,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便利蜂並不是因爲手上沒錢而關店,更多的是“止損”的策略。

“開一天就要賠一天的錢,如果不止損很可能成爲下一個每日優鮮。近兩年之內,老闆明確要求不可能大規模繼續開店。”周文萌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