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作者 | 藝馨 秀一

來源:不二研究

今日,叮噹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叮噹健康”,09886.HK)正式掛牌港交所

叮噹健康發行價爲12.00港元/股,開盤價爲12.34港元/股,較發行價上漲2.83%;截至9月14日港股收盤,叮噹健康平收12港元/股,對應市值161億港元(市值摺合人民幣142億元)。

叮噹健康的創始人爲現年60歲的江西富豪楊文龍,他同時也是婦炎潔的老闆。在叮噹健康上市後,這個江西富豪也收穫自己的第二個IPO。

叮噹健康是一家通過開創線上至線下解決方式爲主導的即時藥品零售及醫療諮詢平臺。其在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稱,按2021年收入計,其是在中國數字零售藥房行業中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爲1.0%。

叮噹健康總計全球發售3353.7萬股,此次IPO募集資金淨額爲3.42億港元。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成立至今,叮噹健康已累計完成7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招銀國際、TPG、泰康人壽等。

不二研究據新版招股書發現:今年一季度,叮噹健康營收9.87億元,同比增加26.64%;同期,其淨虧損爲4.04億元,同比減少46.00%。

2019-2021年叮噹健康近三年營收71.84億元,以2021年爲例,叮噹健康營收36.79億元,來自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的收入爲35.61億元,當期營收佔比高達96.8%。與此同時,其虧損近28億元。2020-2021年叮噹健康的虧損率由6.7%上升到9.0%。

今年3月的一篇舊文中,我們聚焦於叮噹健康持續“燒錢”虧損不斷擴大。數字藥房尚在等風來,叮噹健康在上市之後,如何突圍互聯網醫療下半場?由此,不二研究更新了3月舊文的部分數據和圖表,以下Enjoy:

疫情“黑天鵝”尚未飛離,送藥上門的現象逐漸變得普遍,催生了即時到家數字藥房的發展。

在不二研究看來,即時到家數字藥房在疫情反覆期間大程度的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是否會爲其“買單”,還要看叮噹健康的具體業務表現。

高額成本蠶食利潤

叮噹健康前身叮噹快藥,曾經主打“28分鐘送藥上門”。

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楊文龍1982年在“千年藥都”的江西省樟樹市開啓了與藥爲伍的創業生涯。1998年11月,他投資600萬元創辦“江西康美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康美在楊文龍的帶領下,通過併購逐漸做大,2001年7月組建了仁和集團。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叮噹健康的收入分別爲12.76億、22.29億、36.79億和9.87億元,據此前招股書顯示,2018年的收入爲5.85億元,可以得出其同期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爲118.2%、74.7%、65.1%和68.90%。

營收增速放緩的同時,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毛利分別爲4.70億、7.66億、11.62億和3.34億元,毛利率36.8%、34.4%、31.6%和33.9%。

同期,叮噹健康淨虧損分別爲2.74億、9.20億、15.99億和4.04億元,淨虧損率9.7%、6.7%、9.0%及4.5%。

對比之下,是飆升的營業成本、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和一般及行政開支。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叮噹健康的營業成本分別爲8.06億、14.62億、25.16億和6.53億元,佔總收入的63.2%、65.6%、68.4%和66.1%。

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分別爲2.78億、4.41億、8.35億和2.09億元,佔總收入的21.8%、19.8%、22.7%和21.1%。一般及行政開支分別爲0.58億、1.21億、4.81億和1.01億元,佔總收入的4.5%、5.4%、13.1%和10.2%。

不二研究認爲,雖然叮噹健康的營收規模不斷擴大,但增速卻持續下滑,加之不斷增加的成本,也在進一步蠶食着利潤。

業務渠道分配失衡

叮噹健康的主要收入分別來自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和其他。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來自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的收入分別爲12.51億、22.05億、35.61億和9.57億元,佔總收入的98.1%、98.9%、96.8%和96.9%,據此前招股書顯示,2018年該項業務收入爲5.6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122.5%、76.2%、61.5%和70.18%。

其他的收入分別爲0.25億、0.24億、1.17億和0.31億元,佔總收入的1.9%、1.1%、3.2%和3.1%。

其中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又分爲非處方藥、處方藥和健康產品。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非處方藥的收入分別爲5.71億、8.54億、10.92億和2.80億,在該項業務中佔比45.6%、38.8%、30.7%和29.3%。處方藥的收入分別爲1.46億、3.78億、12.29億和3.21億,在該項業務中佔比11.7%、17.1%、34.5%和33.6%。健康產品的收入分別爲5.34億、9.73億、12.40億和3.55億,在該項業務中佔比42.7%、44.1%、34.8%和37.1%。

按渠道劃分,叮噹健康的收入主要來源於線上直營、業務分銷和線下零售。

據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來自線上直營的收入分別爲9.07億、16.95億、25.84億和7.12億元,佔總收入的72.5%、76.9%、72.5%和74.5%。來自業務分銷的收入分別爲2.30億、3.39億、4.09億和0.85億元,佔總收入的18.3%、15.4%、11.5%和8.9%。來自線下零售的收入分別爲1.15億、1.70億、5.69億和1.59億元,佔總收入的9.2%、7.7%、16.0%和16.6%。

另一方面,叮噹健康還在面臨着存貨方面的壓力。

2019-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叮噹健康的存貨金額分別爲1.69億、3.23億、4.34億和5.19億,據此前招股書顯示,2018年的存貨金額爲0.6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爲168.72%、91.91%、34.18%和727.39%。存貨週轉天數分別爲51.7天、60.6天、54.2天和65.7天。

不二研究認爲,叮噹健康過於依賴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業務結構較爲單一。雖然有意識的增加線下零售板塊業務,但目前來看,線上直營依舊佔據主導地位。總體來說偏向性較強。 

巨頭在前如何突圍?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6年至2020年,即時到家數字藥房市場以67.7%的複合年增長率自2016年的20億元開始大幅增長,預計2030年將達到138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爲24.3%。此外,預計數字零售藥房市場上的即時到家數字藥房的佔比將從2020年的9.15%增加至2030年 的10.0%。

從數據來看,叮噹健康所在的行業市場擁有不錯的潛力,但與此同時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競爭,甚至已有京東健康(06618.HK)和阿里健康(00241.HK)等已上市的行業巨頭。

據此前京東健康財報顯示,2019-2021年,其收入分別爲108.42億、193.83億和306.82億。同期,阿里健康財報顯示,其收入分別爲50.96億、95.96億和155.18億。

淨利潤方面,2019-2021年,京東健康分別爲-9.72億元、-172.34億元和-10.74億元;阿里健康分別爲-8194.90萬元、-658.60萬元和3.49億元。

綜合以上分析,叮咚健康較遜色於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

雖然在行業巨頭的襯托下,叮噹健康優勢並不明顯,但這也不妨礙它有着不少粉絲。曾有消費者向不二研究表示,叮噹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對於便利性的需求,尤其是在自己不方便出門或者“懶癌症”犯了的時候。加之疫情反覆的影響,即時藥房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不二研究認爲,大健康行業市場潛力的另一面,是行業巨頭的威懾,以及擁擠的賽道。雖然目前叮噹健康已有不少用戶,但相比大企業來講,依舊略顯遜色。 

黎明曙光在前,叮噹健康等待中…

面臨內部結構失衡,叮噹健康正在做出積極的調整,但過程略顯“燒錢”。

從招股書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叮噹健康正在對其內部業務進行結構分佈和渠道分配的整合,但對比觀察其高額的成本和不斷擴大的淨虧損,顯然叮噹健康尚未能找到盈利的平衡點,處於優化的過程中。

隨着線下渠道的展開,叮噹健康或許能迎來新的發展,具體還要看其未來市場表現。

數字藥房的市場潛力是大健康行業的一大趨勢,但持續“燒錢”的成本,加之不斷增加的虧損,叮噹是否能夠撐到黎明到來之時,享受後面的曙光?

或許,它能在未來能講出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