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華盛頓郵報》9月9日文章,原題:“美國優先”遮蔽“美國夢”人們通常會問,沒有特朗普的“特朗普主義”將會如何,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似乎已經浮現。最近,一些國際媒體把“特朗普主義”的下一階段稱作是“美國優先”。包括拉里·庫德洛在內的特朗普時期政府高級官員們成立了“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這個智庫組織旨在定義“後特朗普時代”的共和黨政策。查理·科克創建的“美國轉折點”網絡學院也將目標對準了那些希望孩子們得到“美國優先”教育的家長們。特朗普前助手斯蒂芬·米勒則創建了“美國優先法律”組織,主要是在移民政策上與拜登政府唱“對臺戲”。

“最古老、最長青”

《洛杉磯時報》曾發頭條文章質疑:“沒有了特朗普,‘美國優先’還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優先”將會存在,而且一直存在。它是美國政治最古老、最長青的密碼,也是最被忽視的密碼。如今,人們通常用“美國夢”“大熔爐”等詞語形容美國的特性和包容性。然而,“美國優先”纔是與有關包容性和移民的討論最密切相關的詞語,而且時間也更加久遠。

“美國夢”首次出現在美國政治對話中是在20世紀之交,主要針對由財富不平等帶來的分歧。與之相比,“美國優先”出現得更早,是在19世紀50年代的本土主義運動期間,由“一無所知黨”(又稱“美國本土黨”或“美國黨”)組建,用來保護其成員所謂的美國真正的新教文化免於受到外來天主教的威脅。

“從一開始就造成分離”

“美國優先”從一開始就造成分離,而非治癒。2017年,保守主義專欄作家邁克爾·巴羅內宣稱,“美國優先”並不是威脅,而是承諾。4年後,支持特朗普的選民們揮舞着“美國優先”的旗子,闖入國會山,打算推翻選舉結果。

事實上,從國會到內戰,從支持地區分裂到限制移民和種族隔離,反對美國統一的人和支持美國統一的人都大有人在。從某個角度而言,美國的歷史就是一場圍繞統一界限的長久鬥爭,一場包容主義和排外主義的鬥爭。

“美國優先,始終如一”

在1855年舉辦的“美國會議”上,美國黨徹底否認移民的政治和民事權利。一位來自紐約的本土主義政客告訴聽衆:“作爲一名美國公民,我支持美國優先,始終如一。”“美國優先,始終如一”聽起來或許像是愛國主義口號,但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它就等同於本土主義和經濟保護主義,甚至是孤立主義,它通常伴隨着反移民的暴力和陰謀論。

在19世紀的最後幾十年裏,一個廣爲流傳的理論認爲,英國支持自由貿易,這是其破壞美國產業增長的密謀。共和黨人就此推出“保護主義關稅”和“美國優先”。20世紀之初,一場名爲“先看看美國”的國內旅遊活動讓這個詞語進入到大衆文化圈內。到1916年,“美國優先”成爲威爾遜和他的共和黨對手查爾斯·埃文斯·休斯共同的口號。1920年,沃倫·哈丁又將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的“美國優先”引入白宮。

二戰期間,“美國優先”的口號迅速變得臭名昭著,這主要是因爲“美國優先”委員會呼籲採取不干預和綏靖政策。這一口號隨即沉寂下去,但並非每個人都已將它忘記。它定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用來表達右翼民族主義或者更爲直接的白人民族主義。

這些宣揚“美國優先”的舉措不僅僅是要把外國人排除在外。現如今,“美國優先”最知名的發言人是尼古拉斯·富恩特斯,這名白人基督教民族主義者於今年早些時候組織了“美國優先”政治行動大會,他還出現在國會山騷亂現場,他的追隨者則揮舞“美國優先”的旗幟。富恩特斯宣稱:“是美國人民和我們的領導人唐納德·特朗普在與這個國家的其他人以及這個世界鬥爭。”這正是“美國優先”在過去的定義,持這一主張的領導人承諾,只有他們才能把美國放在第一位。(作者薩拉·奇威爾,王曉雄譯)

相關文章